APP下载

管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道德失范与解决路径研究

2014-09-18高冠地

求知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道德失范解决路径德育

高冠地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仍令人担忧。高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表现日益突出,道德失范事故频发,大学生伤人、杀人等校园惨剧接连上演。这给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亟需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方法论创新。文章正是从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状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管理学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关键词:道德失范;德育;管理学理论;解决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但最近几年大学生道德失范事故频发,且情节越发严重,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之后不久南京航空大学一名男生因琐事将室友刺死,等等。这显示出了一些年轻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失。这些事实令我们感到痛心惋惜之时也给当今的大学教育以警示,提醒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关注其思想道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多为“90后”的新生代。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热情和忧患意识,思想开放,关心国内外大事。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1.共产主义道德失范

西方文化渗透开阔了青年大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但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也愈加突出。

(1)政治立场不坚定。对价值观尚属形成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多元文化更易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和紊乱,使他们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价值观心存怀疑,对社会发展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意识形态真空”“信仰危机”等问题。

(2)个体本位主义泛滥,缺乏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普遍表现出过于关注个人利益的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在面对毕业实习和就业时,他们不是勤勤恳恳,虚心讨教,而是怕苦怕累,缺乏奉献精神。这最终导致其实践能力弱。

2社会公德失范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是国家精神形象的体现。而“公共性”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则标注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

(1)公共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对大学生来说,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理应是其主人翁意识的体现。而现实却是,校园食堂插队、学生密集地方脏乱差的现象频频发生。

(2)人际交往出现危机,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的社交本身就局限于学生等同辈群体,但仍有学生不愿意积极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性格孤僻,更甚者有心理障碍。加之由于他们纪律、法治观念淡薄,常为琐事吵架滋事,因此,伤人杀人违法违规之事时有发生。

3学习道德失范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学习道德失信上。

(1)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成风。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导致了很多不自觉的学生上课缺勤,考试作弊。每到论文创作时,都不乏有一些文字“搬运工”,文章中少有自己的思想,抱有蒙混过关的心理。这导致其理论素质下降,能力不足。

(2)贷款补助造假。国家对大学生资助是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得到补助款,不惜伪造家庭困难证明,编造各种谎言以博取同情。实在是令人唾弃!

二、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市场经济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这种社会习气进而也影响到大学生,使他们只被眼前的利益诱惑而忽略其本应坚持的道德准则,不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2.大学德育目的功利倾向严重,过程单一且内容空洞

很多大学是从当前的社会利益出发制定德育目的。而功利化的目的无法提出培育“真实个体”的要求。学生失去其主体地位时,德育过程就会转化成一个无视受教育者的灌输过程。德育内容存在“假大空”问题,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价值观的疑惑缺乏现实指导性,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本德育的要求。

3.德育教育主体单一,未能充分整合有效的资源并发挥其优势

很多大学的德育任务只是由德育教师去完成,并未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且教育方式落后,使大学生对德育产生消极抵抗情绪,从而导致其道德观念与行为的严重错位。事实上,任课老师、行政人员、寝室管理员等学校教工人员也都可以作为教育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在多种场合对其进行德育。

4.教育与管理严重脱节,大学生德育养成机制缺乏有效监督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不仅承担着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品德规范的职能,也承担着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功能。但德育工作中的教育者忽视了对大学生德育养成环节的管理,使得大学生的德育行为缺乏有效监督,进而导致其道德行为的失范。

三、道德教育与管理学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定义来看,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基于此,我们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学的内在联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既有教育职能,又有管理职能。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作用对象一致

两者都是在做“人的工作”,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这个层面来说,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并通过激发人的精神力量来影响人的行为,通过融洽的气氛和高涨的士气来提高组织效率。

2.终极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促进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而管理也是为了对所有人类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做到合理配置,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3.方式手段一致

二者都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注重激励、关系调适等方式的运用,以启发、引导、说服和教育为主,辅之以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兼顾的手段。在德育教育中,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把各种规范及观念内化,将被动行动升华到自觉去做的境界,其成效也被大大提高。

四、管理学视角下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路径

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活动,目的就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因此要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问题,就一定离不开管理的作用。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想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就只有运用现代管理学原理。这样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下面将分别从管理学中人本管理、管理者角色、人际关系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对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进行路径探索。

1.人本管理理论角度: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大学德育中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应确立人本德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德育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

2.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角度: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管理者角色功能

按照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组织中的人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业者,另一类是管理者。[2]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独立思考与理性选择等独立人格的形成则使他们成为了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因此也应该发挥其管理者(教育者)的作用。提高德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一岗两责”制度,实现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的雙向渗透;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受教育者(大学生)应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加强自我管理;整合有效资源使教育主体多元化。

3.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角度:重视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3]它认为人是由需要来引发行为动机的,而人际关系正是基于沟通需要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培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和态度;引导大学生掌握适当的沟通技巧;积极组织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

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角度: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及时对大学生德育行为进行监督和纠偏

这一理论认为,动机能巩固和保持行为,动机会因良好的行为结果而使行为重复得到加强,因不好的行为结果而得到削弱。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惩罚、消退、塑造、模仿等形式达到行为的激励作用。[4]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相一致,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正强化或负强化,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建立以奖励为主,奖惩结合的机制;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对大学生德育养成机制进行有效监督,注重行为的反馈并及时纠偏;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考评方式,完善其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吕 晶,马小莉.管理者角色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J].教育界,2010(10):35.

[3]方丹丹.试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2013(7):305

[4]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2):72.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失范解决路径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