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定位及扩散功能的缺位分析

2014-09-18阿不都艾尼阿吾提

经济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欠发达中心区域

●阿不都艾尼.阿吾提

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定位及扩散功能的缺位分析

●阿不都艾尼.阿吾提

中心城市发展是普遍被认可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之一,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带动作用。如果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具有孤立性,不仅没能把握长期发展机遇,而且难以发挥扩散效应,甚至对整个区域发展起到负作用。文章以非均衡发展角度从资源、贸易方面,对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在运行机制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欠发达地区 中心城市 定位 扩散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着均衡和非均衡两种发展模式,作为发展中的国家资源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在一个广大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扩大市场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张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非均衡发展模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在中国非均衡发展模式的运行中,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心城市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果,较客观地体现中心城市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1957)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以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然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须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要出台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非均衡发展或是扩散效应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应用和深化,中心城市理念在欠发达地区逐步形成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经济领头地位。不过,由于城市定位的差异性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职能的片面性,使周围城市对该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外,经济发展中处于带有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周围区域处于竞争力示弱地位。

二、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及城市定位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发展差异的存在,为提高投资效率将资金选择性投入到某个城市,促进该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各类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中心城市。进而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体现规模经济、集聚度高、产业结构优化、扩散、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特征。中心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会不断地以其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性作用。在我国,中心城市的以上功能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是相对共有的。

中心城市的扩散功能主要源于中心城市自身结构的优化,科技进步的推动,也由于规模效益的消失,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攀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市的扩散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言,城市主导作用可能是政治、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扩大不受限制,城市发展趋于商贸、物流集散低的时候,在资源开发、再加工、生产型区域分工等方面难以发挥功能,扩散效应不突出,城市发展依靠商贸、流通领域收入,反而增加周围地区和该区域企业竞争压力。这种状态下中心城市本身的经济收入得以保障,城市带有大城市特征而不是中心城市。

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分为大区域和省区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聚集作用在省域范围内显得十分突出,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其本省范围内仍具有重要地位,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西部城市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着困难。以中心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区严重缺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西北部分中心城市经济功能定位于“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功能偏重于商贸及物流、贸易的内部性和资源输出性并未能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辐射扩散作用难以正常进行,受阻严重。

三、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缺位的重要因素

1.城市经济的资源输出性。自然资源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自然资源对产业集聚影响有限的,经济发展简单地归结于自然禀赋肯定是偏面的追求,资源比较优势将会陷入“资源优势”的陷阱。资源比较优势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增长不一定是正相关,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反而快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原因归结到:(1)因资源换产品的常规化,资源开发性工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加工业与服务行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陷入结构性失衡;(2)资源型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阻碍科技人才的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性产业发展。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相关低级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科技人才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力资本难以积累;(3)外部环境恶化促使资本外流。所以,我们可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可以使区域朝着较快和较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要得到其他辅助要素的支持,即在与教育、科技、制度、文化和政府管理等其他领域,特别是在农业经济转入工业化阶段的外部环境因素,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相当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该地区中心城市为本城市经济利益借助经济中心及交通输纽、物流发达等优势,承担着大批量资源输出的供应、运输职能,忽视或无力发展深加工等附加值环节的延伸。依靠资源性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反而影响周围地区工业化发展。从而使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产生的规模聚集效益仅限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难以体现,导致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职能缺位,丧失了区域发展的权利。

2.城市经济的贸易性。事实证明,只有商业的发展而没有生产的发展,任何区域都摆脱不了贫困或不能说该地区实现了真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趋势是使某区域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按照马克思的利润来源和智能资本研究可以看出,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没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区域或并没有成为生产能力中心的区域,在商品交换中只依靠工业化区域工业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让渡,难以实现工业化目标。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随着交通、物流条件的好转和发展,区域之间的时间距离正不断缩小。厂商生产地的选址往往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即定位在市场最大的地区,再把其产品运输到市场容量较小的欠发达地区。然而,发展中区域商品生产的非内部性使得较少的就业人数,低就业水平上达到产品市场的供求均衡。从而影响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有效需求的增长,造成市场在人均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出现供过于求,经济增长被迫在需求制约下以需求确定产量的情况下出现均衡。贸易产品的长期对外依赖性,使附加值外移,无法形成资本积累。短期贸易的低水平均衡及长期的产品供给外部性把发展中区域的经济发展限制在一个狭义的低水平均衡当中。发达地区厂商生产产品输入到欠发达地区之后,中心城市充当商品的发散地,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限制在本市,从中获得短期贸易利益。城市职能的贸易性,限制周围城市的工业化,生产的内部化,立足于维持在资源换产品的经济职能水平。

四、形成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区域机制

中心城市的优势在于它的集聚效应。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实施、经济政策的倾向上推动中心城市发挥要素的集聚效应,使中心城市本身得以发展。如果由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应兼顾其它地区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给予城市定位,从而形成整个区域共同发展机制。

1.扩散效应应基于区域工业发展、打破行政划分。钱纳里(1986)等人的发展型式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而发展就是经济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分析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影响经济增长各种因素,强调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结构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比对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罗斯托(1988)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独特的起飞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起飞”,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也是“起飞”,一个国家一旦超越了传统社会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但是起飞只能通过继续投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来实现的。

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通过某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模式应当适于当地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定位之后,它的扩散效应可能是梯度性推近。区域经济发展,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和远景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陆路和水路等。作为经济的发展轴,在各条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城市集群,通过加快增长点的经济发展,带动增长点向周边延伸,进而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各区域的重点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兼顾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平等,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推动周围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个区域在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彼此协调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自然地理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的经济布局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域。从长远看,集中了其他发展模式的长处,吸收了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的优点,融入了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长处,可以避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缺陷,增强了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功能,有利于推动中心地区与外围腹地共同发展。

2.贸易职能应基于就近企业生产的产品流通。在区域内分均衡发展发展中,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崛起,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可以以中心城市为载体促进商品流通,为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即有限市场。中心城市的形成及职能的完善使市场势力强化,人才丰富、信息流场,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有效需求不足,能够放大区域内市场空间。在中心城市集聚体规模扩大后,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在新的市场机遇的拉动下,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相伴产生,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如果根据区域贸易比较利益、兼顾市场需求不断拓展的产业链,使周围的专业化产业区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中心城市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内部企业产品流通,扩散效用才能体现。即以相对低成本优势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生产、交换等空间分工,更多地提升、保留价值链活动中的高附加值环节,改变区域内部企业生产供应型是半成品的状况。市场供应以初加工输出为主特点,变为中、高附加值生产,提高产业层次。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与外围区域形成“有核心、相互依赖”的一定的合作关系状态。

3.分工体系的形成是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重要体现。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产业发展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在中心城市建设的推动下要促进新型工业的发展应生产区与贸易区相结合进行,有一定分工的中心城市建设能够避免基础投入的浪费及区域产业结构不均衡,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中心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西部地区要实现商贸发展与提高,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商务区这个发展极和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商贸、商务、服务,实现中央商务区的经济聚焦和极化功能、信息传输处理功能、交通集散功能。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取得扩散效应,周围城市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引导作用不仅限于中心城市的建设上,而且在于整产业区域应有一定的产业发展侧重点。

总之,在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中,要考虑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从能否有助于周围地区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中、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形成来确定城市定位。仅考虑城市本身经济利利益只能对中心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在对区域长期发展中只能充当服务、流通、贸易中介,而不是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

[1]吴顺发,程和侠.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研究[J].技术经济,2007(4)

[2]董洁芳,邓椿.中心城市在城市经济圈发展中的功能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6)

[3]姚士谋,汤茂林,陈爽,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4]曾庆均.中央商务区:西部中心城市商贸发展增长极[J].中国流通经济,2005(2)

[5]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责编:若佳)

F127

A

1004-4914(2014)07-022-02

阿不都艾尼.阿吾提,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工作单位: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2000)

猜你喜欢

欠发达中心区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分区域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