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南京国民防空教育述略
2014-09-18张国松
张国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南京,21001710017)
1930年代初期,日本侵华日亟,日机在淞沪、长城等战役中狂轰滥炸,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面临空袭的威胁日益加剧。而中国空军及防空部队等军队防空(积极防空)力量羸弱,且民众防空意识薄弱,国民防空(消极防空)力量缺乏对空防护的组织和训练。为了应对日机轰炸的巨大威胁,国民政府及南京市当局构建防空组织,普及民众防空常识,并施以防护训练。这些举措虽是应急之举,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机空袭南京时的人员与财产损失。
一、日机空袭的威胁日益加剧
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及在军事上的应用,催生了空袭与防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空中的怪魔就出现于战场,成为战争的新利器,而战争的方式,亦就由平面变为立体了。欧战后,各国莫不注意航空学术,而空中装备之扩张,更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几有一日千里之势。”[1]
1930年代初,日本已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工业和人才培养体系,能自行研制生产舰载轰炸机、陆上攻击机等先进战机。为谋求挫败中国政府及民众的持久性斗志,日本意图于适当时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或战略性要冲,实施重复空中奇袭,以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1931年10月8日,日本关东军对东北边防军司令部锦州驻地进行轰炸,揭开了空袭我国重要城市的序幕。此次空袭造成1名苏俄人、1名中国士兵、14名平民死亡,20多人受伤,包括火车站、医院在内的一些建筑受损。[2]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机对上海闸北等地的工厂、机关、居民区进行了狂轰滥炸。上海市7所高校、12所中学及24所小学被毁,闸北、江湾等地民众炸死1208人、伤531人、失踪763人,仅江湾地区房屋被炸7593间,闸北地区无家可归者达五六十万人之多。[3]
一二八事变后,日机频繁飞临南京进行侦查,南京面临日机轰炸的直接威胁。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亦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人口众多(据档案记载,至1935年11月南京人口已突破百万大关),且又是中国抗战军事指挥中枢,防空事业关系重大。
而由于近代中国封闭落后,民穷财尽,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低下(据1936年南京社会调查,文盲率高达53.36%),致使南京民众防空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防空组织与训练,面对空袭难以沉着应对。1931年10月日机对锦州的轰炸在各大城市引起了恐慌,南京的要人开始纷纷避难,慌乱的情况随外电传遍了世界。一二八事变后,日军要轰炸南京的谣言甚嚣尘上,南京民众惊慌失措,为躲避“想象中”的轰炸,住在城里的人往下关跑,住在下关的人往城里跑。
国民政府认识到,除了加强军队防空力量外,当务之急要赶快唤起广大民众,使之认识到:“要免除这空袭的危险,保护身家的安全,就要对于空袭的惨酷,防卫的要领,彻底明了,使一旦发生事变,不致慌张,若遇敌机投掷炸弹,能从容避难,遇房屋着火,能迅速扑灭,遇毒瓦斯,亦能设法消毒、防毒,无论当时情形如何惨酷,均能从容应付,以减少损害。”[4]而民众对防空意义的了解,对于防空知识的灌输,防空技能的学习,可以因普遍的宣传教育而达到目的,因此,国民政府及南京市政当局采取一系列举措,在民众中进行广泛的防空教育与防空业务训练。
二、南京国民防空教育的组织
与实施
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防空建设的都市,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其国民防空教育主要由中央及南京市地方的党、政、军、警机构联合办理,构建专门的防空组织,对民众进行防空常识灌输,组织与训练消除空袭后果的民间防空队伍,以尽量减少战时人员财产损失。
(一)构建国民防空组织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淞沪一带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在巨大的空袭威胁下,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洛阳。留守的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组织成立南京人民自卫指导委员会,负责首都民间防空业务,委员会工作人员由各街道联络员兼任,这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民间防空组织。
1934年11 月,南京市在全国率先成立防空学会,从事防空知识及技术研究,兼负防空宣传的责任,会长由南京市市长石瑛兼任,下辖防空学术组和人民防空组。1935年,鉴于防空学会仅属学术性质组织,根据国民政府命令,更名为南京防空协会,南京市长马超俊兼任会长,作为国民防空的推行机关。协会主要担负“研究防空学及技术,普及民众防空知识,训练民众防空技能,及促进防空建设”职能,下设总务、训练、研究与宣传四组,协会职员多为兼职。[5]
1935年3月1日,鉴于“我国防空在萌芽时代,飞机惨害,除淞沪战役,东北战役,已目观身受外,余皆未悉。故防空技能之灌输及训练,尤为急迫之要务”,军事委员会将原防空处改组为防空委员会,“本委员会富有指导之责任,自应努力提倡,从事宣扬,俾我同胞明了其重要性,而并知其所以运用之方。”[6]而首都防空委员会则担负首都居民防空实施必要的设计与调查研究事项,并普及居民之防空思想之责。
1936年5 月,鉴于消极防空业务之重要,亟需成立永久性之防护团体,南京在全国率先成立防护团,直属于南京市防空协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防护团组织。市防护团为应付空袭之永久机关,团长由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兼任,下设总务、消防、消毒、警报、交通管制、避难管制、灯火管制、救护、警务、工务、配给等11股。团以下按警察区域设13个区团。区团以下按警察分驻所设分团,分团以下根据实际需要按专业各设10个班。1937年日机轰炸南京以前,南京市防护团有13个区团,共设81个分团,736个班,13641人。[7]防护团除了担负警报、消防、防毒、交通管制、救护等消极防空业务之外,还向民众宣传各项防空常识,使其明了空袭的危害性,做好防空应对工作等等。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市当局深感人民自卫力量之薄弱,因此分区成立人民自卫会,每区由区公所、区党部、警察局三机关为法定委员,并由区公所聘请地方公正士绅担任委员。区以下分段,每一段聘正副段长各一人。段以下另聘联络员。每日加紧训练,并分别向市民演讲自卫常识,务使各区民众有充分准备,应付非常局面。为使市民具备防空常识起见,市府因分令各区向市民切实宣传,尤注意防空警报办法、熄灯法、消防法、防范毒气法,以及处置未炸之弹等法,务使家喻户晓,俾能应付非常。[8]
(二)组织与训练国民防空队伍
“现在我国的情形,患难频仍,民穷财尽,教育不普及,知识极缺乏,所以要促进普遍的国民防空自卫的意旨,只有先由有知识的,了解了一切的防空知识,然后灌输于全民众,藉以充实自卫技能,准备自强救国。”[9]
1933年11 月,军政部航空署举办了第一期人民防空研究班,培训对象为国民政府中央及首都各机关的公务人员,教授消极防空常识与技能,这是中国消极防空(即国民防空)教育的开始。1934年1月1日,在杭州笕桥正式成立中国第一所培养防空人才专业学校——防空学校,其人民防空研究班主要招收各都市公务人员及省县政警或人民团体职员,学制为3个月,培训内容为救护、避难、灯火管制、消防等民防知识与技能。至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共举办13期人民防空研究班。
1935年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心竖起了炸弹模型,意在提醒人们警惕日军的空袭。
1936年3 月,鉴于公务人员训练之重要,设立公务人员训练委员会,举办公务人员训练。在防空训练方面规定各机关组织防空业务各项班队,派遣教官以定期训练,期满由军事委员会派员检阅并予批评改正。同时,训练总监部设立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与高中以上学生军事训练委员会,前者分期召集(三个月为一期)京市所有壮丁店员,后者召集京市所有高中以上男女学生予以必要之训练,而以防空训练为主要课目,计参加训练之壮丁店员、学生共为30余万人。[10]
防护团是南京市国民防空的中坚力量,国民政府及南京市政当局派员对其施以专业训练。防护团的训练,分为一般训练、技术训练、其他训练、检阅四种。一般训练有各区团的各种班,先进行军事与防护勤务的基本训练,然后实施术课训练,内容为军事动作和防护任务。技术训练有消防班、消毒班、救护班。消防班长训练班训练课目有消防实务、消防演习、消防警笛使用法等;消毒班分班长、团员两次训练,讲解各种毒气效用,教练各种消毒防毒动作;救护班长训练班,为期两个星期,进行担架等救护动作训练。其他训练包括干部训练、情报人员训练、实施演习、国术4种。[11]
这些经过专业防空培训的公务人员、防护团人员,以及店员学生等,成为南京民间防空的骨干力量,在国民防空常识普及,以及消除空袭后果等防空实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举办防空展览会普及国民防空知识
展览会是国民防空教育的重要手段。“欲建设国民的各项消极防空,应先尽可能的利用防空展览会、宣传队、电影、播音机、报纸、杂志、书报等,作广大的防空宣传,以引起敌忾同仇的观念、国家民族的思想,使全国无论是在城市或乡村之居民,不独能知道人人有空袭之危险,人人有防空之责任,且能深明防空之各项方法及动作,于急难之时,各自从容避免损害。”[12]
为此,1935年6月6日—19日在南京市第一公园和首都体育场举办防空展览会。蒋介石指出,通过防空展览要达到“用以促进民众对防空之注意,并灌输以防空知识,期于观感中,使民众获得防空深切之认识及实际方法,而完备其成为现代国民要件”。[13]防空展览会由军事委员会防空委员会负责筹办,下设总务、宣传讲演、警卫纠察、指导说明4个组。
参展的器材有航空器、消防、防毒、防空宣传等16大类的展品757件,“利用种种图表、模型、器材、画片及电影等,来表现各种飞机同防空武器的性能,各种炸弹的破坏威力和防空情报监视,及警报的如何组织,消极防空的如何配备,灯火交通如何管制,消防、防毒、消毒的如何设备,以及一切军民人等如何一致努力于防空的工作等,以使参观的民众,对于防空的需要,能完全明了……一旦大战爆发,敌机来临时,才不致张皇失措,遭受重大的损害。”[14]
民国防空学校校长黄镇球
在社会方面,则轮流聘请社会名人及防空专家担任广播,使防空知识普及于民众,其他如防空影片、防空标语凡可以增益人民之防空知识技能或促使注意防空建设者均经一一举办。[15]按大中小以及军校学生分组,组织首都学生防空讲演竞赛会。在各大电影院、会堂,以及体育场等地公映德意日等国的防空演习电影和幻灯片130余场,现场观摩观众达30多万人次。组织防空宣传队284个,散发《防空常识问答》9万份,防空小册子5万册,《告民众书》20万份,小传单共70万份,防空画刊2万本,防展汇刊1万本。此外,还在市内悬挂白布标语120幅,搪瓷标语650个,张贴纸制标语0.35万张。[16]
该展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堪称南京政府时期防空建设中最亮丽的一笔。[17]
(四)筹办防空演习演练国民防空实务
防空演习既是检验防空准备有效的手段,也是直接的国民防空教育方式。抗战全面爆发前,先后于1934年、1935年在南京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空演习。
1934年11月21 —2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民国历史上首次防空演习。防空处长黄镇球阐明了演习的目的:“南京为我国首都,地近海滨,长江蜿蜒其侧,一旦战争爆发,最为敌机良好之目标,加之防空部队,训练尚未成熟,民众防空思想,均属幼稚,如受敌机空袭,举动难免失措。故此次防空演习,即训练积极、消极防空方法,灌输人民以防空知识,俾于空袭时,得有适当之处置,及敏捷之动作,以期减少敌机之损害,而巩固我首都之安全。本演习参加之民众团体及童子军,在使人人理解防空之真髓,演习即实战之意。”[18]
为了使广大民众对演习有深入了解,于11月13日—19日举办防空宣传周。1934年11月2日,成立“首都各界防空宣传周委员会”,国民政府和南京市48个机关团体参加,委员会下设总务、演讲、编撰、艺术、出版5个组。陈立夫等党政军要员在电台、大中学校等地作防空专题演讲;由各院校组成的100多个宣传队和1万多名防护人员走上街头,进行防空常识宣讲;编写《防空演习歌》、《消防常识歌》等通俗的防空歌曲,在民众中传唱。防空宣传周为防空演习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参演队伍除了防空高射炮队、中央通信所等军队防空力量外,还包含国民防空的各专业队组,总计8000余人,21个省市也派员观摩了演习。为应对演习,党政军机关组织民众成立了交通管制、点火、灯火管制、消防、工务、防毒、救护、烟幕、警备等8个防护大队,担负民防的各项任务,这些临时性的消极防空组织,为后来防护团的正式组建奠定了基础。演习开始前,防空处派员对防空各专业队及参加防空演习的童子军、学生军、消防大队、市民等,进行火警救护要领、防空常识、交通救护常识训练。演习分为防空部队对空作战,施放烟幕弹,灯火管制与照测,试放照明弹,以及消除空袭后果等5个阶段。此次防空演习组织严密,参演军民众多,宣传广泛。为了纪念民国历史上首次防空演习,1940年,国民政府把每年的11月21日定为“防空节”。
1935年11月28 —30日,又组织实施南京、杭州、镇江三地联合防空演习,南京市参与积极防空、消极防空与防空情报的演习人员达1.8万人。演习前,成立京杭镇联合防空演习宣传委员会,下分总务、编撰、出版、训练、讲演、艺术、电影、新闻8个组,在民众中进行防空教育。
三、南京国民防空教育的历史评析
1935年6月,国民政府军委会防空委员会在南京第一公园举办防空展览会
(一)国民防空教育具有典范性
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防空建设的都市,也是全国防空建设的中心与重点,其国民防空教育对于其他省市具有示范作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南京成立了最早的民间防空组织——南京人民自卫指导委员会;1934年11月,南京市又在全国率先成立防空学会;1934年11月,举行民国历史上首次防空演习;1936年5月,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一个防护团组织。南京防空组织的建立、国民防空教育的开展对于全国其他地方具有推动作用。
其国民防空教育的手段、形式多样:散发传单、小册子等材料,举行讲演及征文比赛,放映防空演习电影,展览防空实物、模型等,以使民众了解空袭的危害性和防空的重要性。同时,对属于国民防空骨干力量的公务员、防护团人员、学生进行防空技能训练,并通过防空演习加以演练。防空教育受众广泛,上至国民政府党政军警要员,下至店员、学生等普通民众,防空展览会、防空宣传周、防空演习等活动影响巨大。其教育、训练手段对于其他省市具有借鉴意义。为期14天的首都防空展览会,累计参观的南京民众达80余万人次,各地观摩代表多达2万余人。该展览还在全国十余省进行巡回展览,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参观人数达数百万。[19]
(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空袭时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广泛的宣传教育,使民众明了空袭的危害性,很快克服了空袭初期的恐慌情绪,军警民沉着应对,市内秩序井然,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上海战事刚开始的那几个星期,当他们避入地下室后,极其惊恐战栗,走出来时窃窃私议着不知有否危险袭来。后来,虽然日机是不绝地来轰炸,这里的一切却平静一如往昔。政府机关方面,下至警察所,上至五院及各部,都照常办公。商店也均照常营业。[20]一般市民已习惯空袭,空袭时在宪兵、警察和防护团员的指挥下,有序地进行避难。日军方也不得不承认,对于空袭,南京防空情报、交通、灯火管制等均有相当的训练,在这样的情形下,要达到炸毁南京的目的,谈何容易。
战前的防空教育,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防空事业,做好防空准备工作和消除空袭后果事务。在市政当局的倡导下,各机关建筑物及民房几乎全都涂上防空保护色,并积极修筑防空洞,社会各界随时进行防空和防火训练。空袭后,宪警及防护团员立即迅速关注城市的核心公用事业——自来水、电、邮政、电话电报等,防护团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员、灭火,工务人员抢修被损毁的水电设施、道路桥梁,新闻界、文化界人事广泛宣传防空。
消除空袭后果举措的有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机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军对南京轰炸持续达4个月之久,轰炸118次,投弹1357枚,而南京凭着“情报传达之迅确,阵地预设之完善”以及防护团干部团员英勇表现,损失远较其它城市为小。[21]据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南京市遭日机轰炸死亡人数为 430人,受伤人数为528人,房屋遭日机轰炸全毁34所1607间 。[22]国民政府也照常指挥全国作战,并不曾因空袭而受影响。这坚定了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三)中日空中力量相差悬殊、空袭威胁日益加剧的现实选择
全面侵华前,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已分别拥有作战飞机1480架和1220架,绰号“荒鹫”和“海鹫”。[23]而当时中国共有各式飞机600余架,其中空军列编的作战飞机仅296架,且由于飞机及零配件完全依赖进口,维修不易,常因缺少零部件而使飞机长期搁置。[24]而地面防空部队成立较晚,防护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南京防空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在民众中加强防空教育与训练,以期减少空袭时不必要的损失,成为国民政府的当务之急。
因而,其国民防空教育举措多具应急性与突击性。直至1934年、1935年,才紧急筹办防空展览会和防空演习,此时距日机首次空袭南京仅两年。另一方面,由于旧中国科学教育落后,民众防空意识薄弱、防护训练缺乏的现状,非一时之突击宣传教育、训练所能改变。
同时,我们应认识到,防空教育仅仅是防空建设构成之一,“近代战争是立体的,如果没有航空部队对地面和海上部队的大力支援,作战后果将是多么悲惨!南京的末路就是最好的证明。”[25]
[1]、[4]沈金钊.最近实用防空学[M].江苏省防空协会发行,1936:339。
[2] United StatesDepartmentof State,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31,The Far East,Volume(Ⅲ),p147.
[3]黄正光.南京国民政府对日防空研究综述[J].理论纵横,2009(1)。
[5]四川省防空协会组织大纲[J].防空月刊,1938(1):55。
[6]、[12]、[14]防展汇刊[G].军事委员会防空委员会编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1935:81、107。
[7]、[11]、[16]、[18]、[19]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人民防空志[Z],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62、65、380、85、383。
[8]秦孝仪.革命文献[G].第九十三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84-99。
[9]张瑛.航空与防空[M].上海:正中书局,1937:270-271。
[10]、[17]、[21]空军沿革史初稿[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00581。
[13]天津大公报[N],1935-6-7。
[15]防空设施及抗战经过概要[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17029。
[20]马振犊、林宇梅.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民国出版物中记载的日军暴行[G].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7-28。
[22]南京市人防办公室档案[Z]2-5。
[23]赵华能.南京沦陷前的防空准备[J].民国春秋,2000(6):11。
[24]姚峻.中国航空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90。
[25]高晓星.日本海军航空队空袭南京史料[J].民国档案,20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