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组织行为学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综合实训改革
2014-09-18邹莹
邹 莹
积极组织行为学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综合实训改革
邹 莹
《商务英语综合实训》是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一体的实践课,本文通过对改革前后的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对比,探索了运用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对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进行改革的可行性,以期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组织;个体;积极组织行为学
邹莹/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江苏常州213164)。
一、现状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体现“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即商务英语=英语+商务,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商务沟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技能。对于三年制高职教育来说,简单的英语+商务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兼顾和融合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有效衔接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对培养高职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实践教学正是融合和衔接相关知识,促进各项技能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凸显高职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优势,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笔者通过对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类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走访调查,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实训普遍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听说能力欠佳。难以把握所听内容的重点,无法准确顺畅的表达自己;具备基本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应对处理具体国际商务事务的能力。
其次,“双师型”教师不足。商学结合的口号更多地停留在顶岗实习上,没有融入到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里。
第三,实训教材滞后。校本教材设计随意性大,缺乏完整的体系;实训项目不充分,缺乏沟通和衔接;单项训练上学生不能够体会外贸业务员在整个外贸流程中的操作内容,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四,校内外实训基地不足。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模拟办公环境差等缺陷;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不稳定,因外贸公司自身经营限制、商业保密等原因无法接收大量实训学生。
基于以上的普遍性困难,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创造出更好的实训环境,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在综合实训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与真实的业务工作“零距离”,成为商务英语综合实训改革的探索方向。
二、理论基础
塞利格曼和席克珍特米哈依(2000)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受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鲁森斯(2002)提出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被认作是积极组织行为学有关积极心理能力的典型代表。
Luthans根据以上理论设计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将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命名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Luthans&Youssef,2004)心理资本具有积极性、独特性,是可测量、可开发的状态类个体特征,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Luthan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高度聚焦的短期微干预措施,的确可以相对容易地开发心理资本。具体到本文,作为一种高度聚焦的短期干预措施,商务英语综合实训是在学生顶岗实习前为期两周的短期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通过主动干预对个体积极能量进行引导和开发,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做最后的实战及心理准备。
实训(组织)中学生(个体)的积极能量呈现“状态”特征还是“特质”特征是关乎心理资本开发的关键因素。“个体的活动倾向,除了可变的那部分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稳定不变的,这部分稳定不变的活动倾向便是人格特质;可变的部分正是个体受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暂时影响而变现出的短期心理状态,即状态”作为一种短期心理状态,“状态”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因此其内容势必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约束和影响。“状态”依附在“特质”的基础上,不能脱离“特质”的具体内容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实训任务分配时,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相对考虑学生的特质,不能以“状态”论事。比如A学生特质为组织协调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稍弱,但在任务分配时受到外部环境干扰,其“状态”呈现出对主持工作的倾向性较高,此时教师应当出面干预,以期个体达到更好的参与效果。
三、改革前后对比
以本校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课程为例:改革前,实训以项目驱动为主,实践内容主要围绕语言能力,商务技巧和纺织服装三个方面的核心技能展开。以教师设立场景,学生角色扮演为主要训练方法与手段。
由于实训场地的限制,任务一、二、三、六以学生课堂模拟为主,任务四、五以书面练习为主,学生的心理资本未能得到积极的开发,实训中除了项目三,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在参与项目时,缺乏真实感,因此其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都无法得到体现和提升,项目参与度较低(见表1)。
表1
改革后,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相对弱化了对纺织服染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见表2)。
表2
表3是商英某班为签字仪式准备的人员分配及任务安排。
从表3可以看到,通过改进实训项目,学生可以进行工作任务的再设计,实行工作丰富化。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身的特长投入工作,从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和成长。作为管理者,教师实施目标管理,减少过程控制,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和工作范围,给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生生互评占40%,教师评价占30%,整体表现占30%。
四、改革成效
在以往的综合实训中,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实践性认识。实操设备的缺失,以及外贸公司实训场所实际接受能力的限制都导致了实训只能以在校内模拟为主,学生很难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虚拟项目中去。实训过程纸上谈兵,还是在教室上课,缺乏真实感,真正需要学生参与动手的项目不多,特别是综合能力的训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综合实训更像是对以往学习过的各个科目的一次整体回顾。
表3
改革后的实训项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个体参与度达到100%,教师以管理者的身份起到监督、协助和协调的功能,对学生的成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激发出的类状态特质,如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能够影响其相应的类状态水平。“个体在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时能够满怀信心地付出努力,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并满怀希望;在身处逆境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恢复,甚至实现超越以获得成功。”为学生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做好了积极充分的心理准备。
:
[1]郭毅.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符纯洁,凌文辁.“特质”与“状态”:内涵、联系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0.
[3]朱丽娇.以积极组织行为学为视角探析大学生的学习行为[J].文教资料,2009(14).
[4]刘惠军,高红梅.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
[5]王丽君.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校内模拟实训室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6).
G71
B
1671-6531(2014)17-0093-02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专业群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以我院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的项目化改革为例,课题编号RJ201310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