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状库特流的管柱下井压力分析

2014-09-18王言聿成志强柳葆生

关键词:井液动压管段

王言聿,成志强,柳葆生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0031)

油管传输射孔工艺(TCP)是石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油管传输射孔工艺是利用油管(钻杆)连接射孔枪,送至油层部位射孔,以打开油气层的一种采油工艺。其最大优点是可在大负压条件下射孔,易于解除射孔对油层的伤害,且一次射孔层段的厚度较大。在TCP工艺中,射孔弹的引爆方式包括井口管柱内投棒引爆、管柱加压引爆、环空加压引爆和压差式引爆等。由于大部分引爆方式均与井液作用于点火头上的压力相关,因此了解管柱下放过程中点火头的压力尤为重要。在下放过程中,套管内井液的静压与动压组成管柱外表面承受的总压。其中静压仅与下放深度相关,而行业内习惯称为“波动压力”的动压,其计算必须考虑井液流动的情况。目前在TCP作业中,对“波动压力”作用没有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起爆装置未到达目的层提前发射的危险。

南堡油田的误射事故便是由于在下放工艺中忽略了“波动压力”,导致射孔枪的销钉未到预定位置便被剪断而提前射孔。李贵吉等[1]对此事故进行了分析,指出波动压力与下放速度相关,提出了管柱结构尺寸的最低要求。但是文献[1]中采用指数公式确定井液返流的速度分布,动压的推导并未基于流体力学最基本的质量守恒定律,结果可能不够准确。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虽然提供了定量分析流动参数的可能,但由于套管中的环状流体域具有长径比极大的特点,造成网格划分困难、计算量大,在现有计算机条件下不适于工业应用。本文基于牛顿层流下的库特流理论,分析管柱下放速度对压力的影响,推导了波动压力随管柱下放速度的解析公式,并编程实现了多级管柱的动压叠加效应的计算,计算结果可为管柱设计和下放工艺提供参考。

1 管柱下放的流体力学模型

为了建立管柱下放过程的力学模型,引入一些假设是必要的。如图1所示,套管可简化为一竖直的圆柱体空间,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液体,称为井液。井口与大气相连通,井液与大气间的界面称为“自由液面”。在如图1、2所示的柱坐标系中,其坐标原点位于井口平面,x轴正方向指向井底,假设:①套管的内壁是光滑壁面;②自由液面不得高于井口;③井液是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且其物理性质不随井深变化;④流体域Ω中的流动为缓变流,且其水头损失可忽略不计[3];⑤ 流体域Ω中的流动为绝热的。

由于管柱下放速度并不高,而井液具有一定密度与黏度,当流场充分发展后,假设④是合理的;生产实践证实了井液流动的热效应并不明显[4],假设⑤亦是合理的。

典型的管柱结构,如图3所示。管柱由直径长度不同的管段组成,各管段外表面与套管间构成了环形的流体域,记为Ω。如图2所示,a为该管段的直径,b为该管段与套管内壁间的间隙量,则a+b为套管内径。

流体域Ω上的控制方程为一元流的动量守恒[2]。对流体质点 x,∀x∈Ω,有

其中:u是井液的轴向速度,即x方向的流速;μ为井液的动力黏度。

当 r=a 时,u= ¯v;当 r=a+b 时,u=0。其中 ¯v为管柱下放速度。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井液自身的重力与其静水压压力的梯度作用平衡,故式(1)中的压力p未考虑静水压的作用。

图1 套管空间示意图

图2 流体域示意图

图3 总装管柱结构示意图

2 井液压力的解析推导

2.1 井液压力的计算

过管柱上任意一点,作一垂直于管柱轴线的平面,记为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单位时间内c处管柱的入水体积等于通过环面c的井液流量Q:

其中rc为c截面通过的管柱半径。同时,Q又可以用环形域的流速u表示为:

联立式(2)与式(3),可得出u的表达式。将其代入式(1)的积分形式,有:

令任一时刻t,管柱上一点m的流体波动压力为pm,由式(4)推导可得:

其中:ai为t时刻位于自由液和m点之间各管段的半径;Li为这些管柱对应的长度;Ai与Bi根据式(4)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在式(5)中,m点所在的管段中没入井液中的部分也需计入。

2.2 自由液面位置的修正

记自由液面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xf,如图1所示。管柱底部即点火头Q的下端面亦为一平面,记此平面到原点距离为xk,如图2所示。记t=0时刻的 xk为 xk0,显然 xk=xk0+记 t=0 时刻的自由液面为“初始液面”,此时的xf为xf0,随着管柱浸入井液,自由液面将上升Δx,则xf=xf0+Δx。

选取xf0直至井底的区域为控制体vi,若管柱触水后继续下放,流出控制体 vi的流体总体积vf为

其中:aj为位于初始液面下各管段之半径;Lj为对应管段的长度。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存在未完全位于初始液面以下的一级管段,则此时Lj只计入其位于初始液面下的长度。

向上返流的流体均涌入初始液面以上导致自由液面上升,记其上升高度为Δx,则有

式中Lk为初始液面和新自由液面之间各级管柱的长度。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完全没入井液的管段,对应的Lk仅计入没入段的长度。

Lk的值可通过联立式(6)和式(8)进行求解。式(8)中:ak为全部或部分位于初始液面与新自由液面之间管段的半径;rk为对应位置的套管直径,一般为常数。

由于自由液面不得高于井口,若按式(7)解出的 Δx大于 xf0,则 Δx=xf0。

3 算例分析

以图2所示的管柱为例,各管段的编号及几何尺寸见表1。假设套管内径为157.3 mm,自由液面距井口的距离为0 m,井液的物理性质与水相同。

表1 管段尺寸

续表

下放速度 ¯v取1.5 m/s,自由液面位于井口,管柱下放深度为1000 m。取各管段的上下端点为“测点”,按式(5)计算的井液压力称为“测点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测点压力”是井液流动形成的动压,未包含静水压的作用。

图4 测点波动压力与测点距管柱底端距离关系曲线

图5 下部点火头波动压力与封隔器直径关系曲线

测点压力与测点距管柱底端距离的关系如图4所示。图4中在封隔器处出现了较大的压力梯度,这是由于在封隔器和套管间的环形域存在较高的流速。对于黏性一定的牛顿流体,压力梯度与流速正相关。由大直径管段引起的较大压差将传递到该管段以下的管柱部分,这就会产生所谓的“憋压”效应。憋压效应将极大增加管柱下部各管段的压力,甚至引起点火头提前发火。由式(4)和(5)可见:各管段两端的压力差与管段长度成线性关系,但与管段半径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现将封隔器的直径作为变量,其余管柱尺寸同表1,各项参数同上例。作下部点火头中部的测点压力与封隔器直径的关系曲线,见图5。封隔器直径增大导致的“憋压”与直径大小并非线性关系。随着封隔器直径接近与套管内径,下部点火头的压力呈指数增大,这种趋势增大了憋压现象的危险性。在使用了直径与套管内径大小较为接近的管段,或当套管存在几何变形时,应当限制下放速度以降低风险[5-6],并对点火头压力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在准确的位置射孔[7-8]。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式(4)的计算结果只包括了井液流动形成的液体动压,而实际的井液压力还包括静水压的作用。根据静水压计算公式,管柱下放1000 m时,下部点火头处的静水压约为10 MPa。可见,当憋压效应不明显时,静压为下部点火头承受的主要压力;而当管柱直径增大时,井液动压的作用则明显增大;当封隔器半径大于157 mm时,该管段上的动压已占点火头总压的55%以上,在管柱设计时必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4 结论

1)推导了管柱两端动压与管几何尺寸及下放速度的解析关系式,并编程实现了多级管柱的动压叠加效应。

2)通过算例证实了“憋压”效应的存在,显示出“憋压”压力与管柱直径的关系。

[1]李贵吉,张建民,王承恩.南堡油田NP511井下管柱误射孔事故原因分析[J].测井技术,2008,32(5):471-475.

[2]庄礼贤.流体力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Sambo A S.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laminar flows in rotor-stator cavities[C]//IN:Numerical methods in laminar and turbulent flow;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l.]:[s.n.],1985:274 -286.

[4]刁林涛.直井油管内加压起爆管柱校深技术[J].石油仪器,2012,26(1):11 -15.

[5]葛莉.特殊井的射孔深度矫正新技术[J].石油仪器,2009,6(1):23 -27.

[6]梁政,邓雄.高温高压测试管柱力学初探[J].天然气工业,1998,4(1):17 -21.

[7]曾志军,胡卫东,刘竟成.高温高压深井天然气测试管柱力学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0,30(2):85 -87.

[8]刘达林,李治平,李允.深井气井试油合理测试时间确定方法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2,24(2):15 -17.

猜你喜欢

井液动压管段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可拆管段拆装系统研究
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前后水头和流行时间差异性分析
深部煤层气开发管壁煤粉黏附特性
国内首个现代箔片气体动压轴承技术培训班在长沙成功举办
返排完井液对原油破乳效果影响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钻完井液静态沉降稳定性评价方法
基于W130-S的新型隐形酸完井液室内研究
电站配管设计中的旋转角度分析及计算
模拟环道的蜡沉积实验研究
强烈动压巷道支护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