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外语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4-09-18杨慧,李杰
杨 慧,李 杰
(1.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44;2. 大连大学 人文社科处,辽宁 大连 116622)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高校利用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呈大幅增长趋势,随之而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也遇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外语高校作为国家“走出去”战略中重要的生力军,其自身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需加强。探究影响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因素,制定具有外语院校特点的具有针对性和建议性的对策与措施,对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995年,中央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首次提出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1999年,国家提出在科技计划中实行课题制,2001年,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科技计划开始全面推行课题制管理。在课题制定和实施的同时,各科技计划相继制定了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长,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也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总额从2006年的2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97亿元。2009年,全国高校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0亿的高校达到10余所,2010年,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全国知名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了36亿元,北京大学达到了近20亿[1]。就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来看,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额度为20~50万元,2012年的资助额度为60~80万元;年度一般项目2005年的资助额度为7万,2012年的资助额度为20万,可见项目的资助额度至少翻了一番。而一些知名的外语类高校,年度科研经费也达到了几百万元。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随之而来,科研经费非正常使用情况也逐渐增多。
当今,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热议的话题。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据初步统计,十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科研经费相关论文大约3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各个环节上,包括申报、执行到验收等,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管理办法宽松,夸大开支,没有成本核算,科研经费浪费、低效,甚至出现部分违纪违规现象,导致经费流失等。为杜绝科研经费的非正常使用,国家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专门就此现象做了相关研究,如通过分析国家现行科研制度的特征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其未来走向做了深入思考;从科研经费的预算、发生到使用做全称跟踪分析;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监管的行为主体进行研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博弈分析引入科研经费监管研究中。学者王琪等直接将研究视角锁定在经费使用低效上,施一公等人为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不均减缓了高校潜在的创新步伐,宋河发等认为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经费管理模式单一。从以上文献看,专家学者注重从影响经费使用效率因素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去分析影响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因素,而从科研活动的主体——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去探究的还不多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燕萍等于2009撰写的《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这个研究引入了西方社会学范畴的扎根理论对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做了研究,角度较为新颖。而使用扎个理论对外语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进行分析的在国内尚不多见。
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最早由社会学者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所谓定性研究,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形成理论框架,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2]。具体方法为使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得出结果,经过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从而发掘、发展并验证理论。这个方法的特点是重视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核心是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且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
3 使用扎根理论对外语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分析
3.1 数据采集
为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全面了解外语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我们分别采用了调查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问卷及访谈对象限定为全国五大外语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包括已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科研课题,具有相关科研经费使用经历的科研工作者及熟悉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者。全国五大外语高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省市及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熟知?是否了解获取科研经费的途径、科研经费的审批、科研法律监督等科研经费制度?在申报科研课题时是否严格遵守预算标准?科研经费的使用、报销能否按照规定执行?对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及社会评价体系是否熟知并满意?深度访谈法主要让被访者从研究人员自身角度和科研经费管理角度谈一谈应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通过两种数据采集法的使用,对反馈回来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整合与实证,保证了数据与资料接近真实与准确。
3.2 理论抽样
作为外语类高校,均是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因此本研究重点选择了文学和语言两个学科。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3年,全国外语高校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文学、语言类共计107项,其中外国文学30项,语言类71项,中国文学6项,获批科研经费1833万元,此处不含后期资助及重大项目资助(具体见表1)。2008-2009年,2012-2013年,全国外语高校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共计146项,获批科研经费 907万,此处不含后期及重大项目资助(见表 2)。由此可见,外语类高校对于文学和语言学科的研究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表1 全国外语高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计表(2011-2013年度)
表2 全国外语高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统计表(2008-2009年度、2012-2013年度)
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最多的高校近 20项,最少的也有5~6项,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较多。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学科方向除了语言、文学外,还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哲学、交叉学科等。根据调研统计结果,最终确定了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内容、对象,向 5所高校发放问卷共计75份,调查对象限定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在所研究的领域有使用经费经历的研究人员,其中年龄在39岁以下的人员占50%的比例,因为获批的253项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项目中,青年项目有125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为使调查问卷更具有权威性,以佐证样本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利用2011-2013年全国外语高校科研协作年会的机会,采访了大约20多名外语高校的双肩挑人员(既负责本单位的科研工作,本身又是专家学者),最后获得20个访谈样本,涵盖了5个学科,其中语言学8人,文学 6人,管理学 2人,国际问题研究及经济学各 1人。从专业技术职务看,教授(博导)10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3人,其他4人。
4 研究过程
4.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扎根理论的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登录,对于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将调查问卷及访谈所获得的所有资料信息进行整理,赋予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根据一级编码的要求,我们对调研的内容进行了开放式编码的贴标签。75份调查问卷和20个访谈对象,一一做了标签,接下来对与资料有关的概念维度进行分析,形成范畴,经过多次整理分析,我们得到了8个范畴,用阿拉伯数字备注每个范畴具体的词条数目。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一级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4.2 二级编码(轴心登录)
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时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对每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寻找各个范畴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的联结关系,解析处其中潜在的脉络或者因果关系。通过轴心分析,我们发现在相关资料中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逻辑推理关系。我们将8大范畴201条归纳为4大关系,分别是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科研经费有效使用标准、研究者的科研素养等。
4.3 三级编码(选择式登录)
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核心类属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被证明具有完整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本表的核心类属即为科研经费有效使用标准及科研经费制度。经费有效使用标准由环境因素和科研工作者因素决定,最终将影响“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出”。
4.4 理论饱和度及完整性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因此,本研究将调整资料的编码进行随机抽取,以检验理论饱和度,发现未形成新的范畴。
5 研究结论
5.1 外语高校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特征
5.1.1 科研经费制度
被访者普遍认为,作为以外语为主的文科院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文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学科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横向课题的机会很少。但是国家、省部级社科类项目有限,而且自建国以来,国家向自然科学项目投入的经费比重大,非常注重对购买仪器设备、实验设备等“有形”的硬件投资,而对人文社科项目的投入力度小,对外语类学科的重视更是微乎其微。被访者认为,能够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是荣誉,申报、评审程序比较公开、公正、透明,但有相当人呼吁更多的专项科研课题,比如像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应该有更多的这类项目,尤其是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中华学术“走出去”战略,应该设立像孔子学院专项项目等。被访的青年学者认为,青年是高校的主力军,许多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时,应更多地将科研时间分配给中青年教师,因为他们正是创造力最佳的旺盛时期。至于经费额度,有被访者认为,外语学科的科研经费额度过低,除了国家社科项目外,其他省部级项目只有几万元,甚至一些省份的省社科规划项目只有5000~8000元,科研经费过低,导致研究者难以潜心进行学术研究,要保证外语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必须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力度,通过基础学科的双力驱动效应带动应用学科的发展[3]。
总之,公开、公平、公正的课题申报制度是提高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第一步,国家在确定科研经费的结构时,应根据人文研究对经济、文化的潜在影响,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要进一步加大青年基金项目的比例,增加理论研究中国际交流的费用,对整个科研活动,从立项、审批、结题、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有效监督,区分不同学科科研经费使用的特点,确定投入比例,合理调整经费内部结构,加强经费监督制度。
5.1.2 科研经费动态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被访者反映,对于经费管理没有明确概念,往往是在申报的时候粗线条,随意填写,因此导致在使用、报销过程中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即“重预算、轻实际使用”的现象。还有被访者反映,经费下拨时间滞后,往往项目进行了1-2年,经费才下达,下达到项目单位后,还出现了科研经费专款不能专用的现象。对于人文社科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简单地与自然科学相比附,报销程序和财务手续复杂,科研管理部门只考虑其项目研究进度,是否能够按时结题,对于经费报销没有必要的指导;财务部门只审核其票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要求,造成科研、财务部门两层皮,缺乏沟通、协调及服务意识,给研究者使用经费带来了麻烦[4]。由于经费到帐不及时,存在很多结题不结项,突击花钱的现象。层层管理费比例过高,影响了基层工作者的热情。不同的科研立项单位、研究团体之间缺乏沟通、重复立项,重复购买相同设备导致科研经费浪费。由此可见,在科研费的使用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以保障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
5.1.3 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及以“学术为生”的科研工作者责任
有被访者认为,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几乎每一个申报书都要求必须论述清楚该项目的创新之处,但往往对于结题时产出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时却并没有做严格要求。应该说,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仅是此次被访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所有从事科研人员的关注焦点。对于自然科学项目成果,要求其具有相应的社会效益与应用实践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做硬性规定似有不妥。被访者就此提出了一些补充、完善的建设性意见。学术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对评价对象的学术地位、社会声望和实际利益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学术评价引导科研资源的分配,可以激励学者和研究机构努力实现和达到一定的学术目标。在这个作用过程中,价值目标与公正程序相结合,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客观性又起到了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学术创造力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说,学术评价因为社会目的性太强,可能给评价对象造成直接压力,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5]。例如,评价对象由于利益驱动或为了缓解压力,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干扰学术评价,试图以非学术因素来削弱评价的客观性,从而获得不当的荣誉或利益。这使得社会目的性与学术性分离而削弱客观性,有可能滋生学术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公正的学术评价起着阻碍学术事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尽快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和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已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当务之急。
5.2 外语高校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影响因素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我们最后剥离出影响外语高校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三大因素。其一,环境制度因素。包括国家对于人文社科类高校科研的投入力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这种因素主要体现科研制度对科研经费投入与使用的影响。科研经费的重点在于为优胜劣汰机制的实现提供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应通过加大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的投入比例,构建科研经费监督机制等来实现。其二,经费管理因素。包括强化预算执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经费转拨手续,注重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和日常管理,杜绝结题不结项现象。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建立科研工作者离职预警机制,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快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改革等。其三,科研成果评价及科研工作者学术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方法,多向人文社科倾斜,加大劳务费的投入比例,增强科研工作者申请科研项目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力图做到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并重。
5.3 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深入分析,认为影响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环境因素、科研工作者自身素质、科研成果评价等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因此,建立切实可行且科研工作者乐于接受的有效使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语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同时重视这三个因素,制定出科研经费使用的有效标准,以最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1]翟亚军, 周燕, 郑晓齐.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实证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0): 76-77.
[2]李燕萍, 郭玮, 黄霞. 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科学学研究, 2009(11): 43-45.
[3]钟灿涛.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12): 101-102.
[4]李俊杰, 周震.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 高教探索, 2012(4): 56-57.
[5]冯敏.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05(4):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