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市场化发行 再创新的辉煌
2014-09-18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部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部
农发行自2004年开始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市场化发债筹资,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十年来,农发行的发债筹资业务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就。农发债也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一个主流交易品种,在繁荣市场交投、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构投资人通过参与农发行金融债券交投,优化了投资组合,提高了投资收益,实现了业务可持续发展,农发行和投资人实现了共赢。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深化改革趋势,坚持市场化发行,农发行债券发行业务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债券市场大环境助力农发行市场化发债工作顺利推进
(一)过去十年我国债券市场繁荣发展
十年以来,我国债券托管总量从2003年末的4.09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末的25.8万亿元,增长超过5倍。十年来,国内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从初期以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无风险/低风险债券为主的较单一结构,发展到涵盖金融机构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多种类型较丰富的结构,其中企业、公司类债券的占比从2%提高到20%。从债券市场交易量来看,现券买卖和回购合计交易量从2003年的21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62万亿元,增长超过12倍。
(二)市场化发债推动农发行自身业务发展
十年间无论在发行规模、融资余额还是品种、招标方式等方面,农发行债券发行业务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自2004年至2013年底,农发行十年来累计发行债券2.91万亿元,发行规模增长近10倍,待偿债券余额增幅超过40倍,自筹资金比例提高近4.5倍;发行期限从最初以1年内为主发展到目前涵盖1、3、5、7、10年等主要关键期限,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发行品种从最初固定利率债券为主发展到贴现债、固息、浮息品种一应俱全。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农发行还迈出国门面向海外投资人成功发行点心债,树立了面向国际市场的良好形象。
市场化债券筹资的快速发展为各项资产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发行资产稳步增长、利润快速增加。农发行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7190亿元增长到2013年底的25027亿元,翻了近两番;净利润从2004年的0.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1.4亿元,增长近200倍;所有者权益从2004年的19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39亿元,增长超过2倍;拨备覆盖率从2004年的5.3%大幅提高到2013年的445.6%。
(三)债券市场投资人与农发行实现了共赢
投资人通过参与农发行债券投资、交易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在优化业务结构、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以工商银行为例,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需求稳定,历来都非常重视参与农发行债券的投资。通过大力参与包括农发债在内各类债券的投资,工商银行债券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投资收入占比也得到显著提升。债券投资余额由2004年末的1.22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底的4.14万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债券投资机构。债券投资收入从2004年的270.88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485.14亿元,投资收入在总利息收入中占比则从2004年的不足15%提高到2013年的近20%,在金融脱媒、信贷业务增长放缓的宏观环境下为保持业务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市场化发行,再创新的辉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现在金融市场上,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对债券市场而言,一方面,以债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还将维持快速发展趋势,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这将给发行人提供更加友好的筹资环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到存款利率放开管制的“临门一脚”关键阶段,投资人利率敏感性将进一步提升,这将导致我国债券市场利率波动更频繁、剧烈,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从发行人角度看,面对市场容量扩大,波动加剧以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唯有继续坚持市场化的原则,充分了解各方投资人的偏好及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的情况,设计出既迎合投资人需求,又满足发行人自身要求的合理品种,充分贯彻市场化定价原则,才能保障债券发行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健康发展趋势。
从投资人角度看,市场容量扩大、利率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投资人唯有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审慎做出投资决策,才能在控制利率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债券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收益,从而在利率市场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实现业务转型,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十年,基于市场化的改革思路,中国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农发行等发行人、工商银行等投资人,均借助市场蓬勃发展的东风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未来十年,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目标渐行渐近。包括发行人、投资人在内的各方,唯有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提高投、融资决策的市场化程度,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大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刘颖 孙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