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访木阁古驿道

2014-09-18李芳

贵阳文史 2014年4期
关键词:修文县龙场驿道

李芳

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参加《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贵阳部分的普查编写工作,曾由朱官寨经撑腰岩攀爬到鹁鸽箐界碑丫口寻觅修文、贵筑古界碑的踪迹,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于矿山的堆土中掘得“界”字残石一角。险峻蜿蜒的驿道,林木蓊蔚的箐谷,雄踞山巅的古隘,给笔者留下朦胧的古驿雄关印象。

后来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得阅《贵阳府志》等地方历史文献,才知木阁古驿为明初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所开辟的龙场“九驿十八站”之一,并查找到王守仁、吴国伦、周起渭等先贤黔宦旅经此段古道留下的诗篇,再次激起笔者的踏访之欲——去体验前人辟路之难、商旅之艰,凭吊奢香夫人、阳明先生等先贤不世之功,从中求得“寻古探幽”之乐趣。2014开年的第一个周末假日,笔者与老友熊堂莹、惠铭、唐勇一行,找到78岁的史洪亮和77岁的苏国诚两位老人作向导,由白云区麦架镇小桥村朱官驻马店(又称“新店子”)启程,踏上寻访之旅。

阁道盘旋一线通

在两位老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哨公坡古道开始攀登,经哨坡罗圈坟、手爬岩盘旋而达撑腰岩,进入鹁鸽箐境。稍歇片刻后,经抢人麻窝,继续向界碑丫口顶峰二关坡古隘攀登。二位向导生长于朱官古堡并熟悉当地掌故,据介绍,他们过去赶修文场都是走这条路,交通便利后,这条路走的人就稀少而荒疏了。这条路是由贵阳到黔西的“中大路”,均铺砌得有两三尺宽的石板路面,昔日人们又称它叫做“官道”,而在文人墨客笔下,则称之为“栈道”、“驿道”、“阁道”。

在朱官驻马店陈家堰王大桥旁,原立得有修筑朱官至中哨坝路段的古碑记一通,可惜“文革”中捣毁了,只能看见留在石梁子上的碑脚痕迹。驻马店原有马棚和旅店,后来到修文的路改道后荒废拆除了,成为村民菜园子。手爬岩是一段陡峭而狭窄的山崖小路,因行人过此都要用手撑爬而过、极为惊险而得名。撑腰岩是路旁的一道梯形石坎台阶,是“背子客”爬过哨坡后将背上货物靠放到石坎之上得以伸腰的歇气处。由山脚向上仰视,蜿蜒驿道犹如一线通天,异常峻峭。

二关坡,即贵筑县与修文县交界的关口哨卡,是鹁鸽箐的最高处,其海拔高度达1600米左右,坡顶山石裸露,冬天结冰较厚,而古道又必经此处通过,可以想象当年商旅行走之险难。古道上有石门坎、界碑丫口、银柜子等地名,上世纪80年代初于此剥山挖掘铝土矿和铁矿,将此处剥掘成悬崖峭壁,此段古驿关隘随之消失。在鹁鸽箐古驿道旁,有一座无碑记的大坟,据说是“万人坟”,当地挖矿的人都不敢去冒犯那些“孤魂野鬼”,大坟因此而幸存下来。还有一座叫“姑娘坟”的古塚,路过的行人都会给坟头添上一把土或一砣小石子,以求“保佑”旅途平安,现在被挖矿的人挖掉了。陈家麻窝还有原来留下的古水井,挖矿的人把水源挖枯竭了,还在井中挖出许多粗大的木头,亦不知这些大树木在井中存放了多少年呢?陈家麻窝下面是一道几十丈深的箐谷,现被矿土填埋了,看不到当年的幽深景象。在鹁鸽箐皮家坟古驿道旁,当地百姓挖矿时曾出土铁权(俗称“秤砣”)一个,铁权铸有“正统十三年”、“官造二斤筑”字样,说明该路段在明初就有中原商旅与水西贸易频繁于此经过,官铸铁权系商人不慎遗失之物。

据道光《贵阳府志》记载:“城北之山,曰木阁箐,营册名鹁鸽箐,在城西北四十里,为真武山右支,顶有潭,深不可测。朱官堡在其麓。”又疆里图记:贵阳府亲辖地麦西里“鹁鸽寨,去城五十里,东至狮子山,南至鸡公屯,西至修文中哨,北至靛山。居民五户,市沙子场,去场十五里。有狮子山,有木阁箐,有潮水河。”又据二位向导介绍,二关坡东西两侧都叫作鹁鸽箐,原居住得有陈、王、郎等姓人家(户),散居在几个山梁麻窝里,没有聚集成寨,至今还有陈家麻窝、邵家坡等地名。解放初,世居于鹁鸽箐的王克仁等几户人家分别搬迁到山下朱官、潮水河、鸡公屯等寨居住。

清初贵州诗人周起渭(字渔璜,又字桐野,贵筑人,康熙甲戍科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曾参与《贵州通志》及《康熙字典》纂修,为清初诗坛领袖人物之一)过此留下《木阁箐》诗一首:“阁道盘旋一线通,炎歊炙背箐无风。崎嶔受足三分路,馥郁沾衣数里红。渡岭人微如蛱蝶,缘岩马立似猱狨。策疲戴笠真堪笑,饥走犹言行步工。”诗人冒着炎热,忍着饥饿奔走其中,看见阁道山谷行人如蛱蝶,峭壁马立似猱狨的险景,感受“崎嶔受足三分路”之艰辛与“馥郁沾衣数里红”之乐趣,为木阁山景增添了一道奇异光彩。

今白云区境内哨坡罗圈坟至撑腰岩地段,古驿路面隐没于荒草刺蓬之中,相对保存完整。而沿途邻近村寨地段路面残存的石板石基,绝大多数被村民拆去修建房屋,难以分辩是土还是路了。

站铺遗迹今犹在

二关坡古道被采矿挖断,只得绕过山梁,又沿着残存的古道北行,缓缓下山即进入修文县地界,途经王母屯,到达修文县龙场镇中哨坝村属中哨坝子。

中哨坝是一片开阔的盆地坝子,古驿道由坝子横穿而过,道旁有一个叫店子上的小寨子,就是过往商旅住店歇马的地方,清代还驻扎有军队。其旅店站铺遗址已变成一个狭长的小寨子,尚可看见宽大而规整的地基石。中哨坝神树塘边,还遗留下来一段近千米长的石板路,即是当年的古驿道。

中哨坝中有驿传燃放狼烟信号的烟墩坡,附近有苗寨,传说吴王(吴三桂)剿水西时把苗寨的苗民赶走了。王母屯系明代贵州卫所中哨所属的屯兵关隘戍守之地,后来变成了一个小山寨。有关史料记载,明天启年间反叛朝廷的“奢(崇明)安(邦彦)之乱”,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率土司叛兵由水西经鹁鸽箐进兵贵阳,一路劫杀屯堡守军汉民。清咸同年间“何(得胜)贾(福保)之乱”,何率部攻陷修文城,经鹁鸽箐进逼贵阳。木阁古驿为军事交往的主要通道,其塘汛铺舍必遭毁劫之灾。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铺舍”条目记载:“在西北者曰卜野拏、曰木阁箐、曰龙场、曰蜈蚣、曰陆广、曰青岗、曰谷里、曰垛泥、曰水西、曰雨那、曰杨家海、曰西溪、曰乌西、曰金鸡、曰阁鸦、曰落析水、曰老唐、曰归化。”即明洪武年间开辟的贵阳皇华驿至水西、毕节之龙场“九驿十八站”,卜野拏今已无法考证为何地,其他铺站均可确指。木阁箐即为明代新贵县乃至后来并入的贵筑县与贵州宣慰司所辖的水外六目分界山脉,亦为清代贵筑县与修文县的分界处。根据二关坡和中哨坝的驻守地理环境,木阁箐(鹁鸽箐)塘汛铺站应为今中哨坝店子上较为合理,二关坡无人居条件,仅是一关卡隘口而已。

明隆庆年间,贵州提学副使吴国伦(字明卿,兴国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任兵部给事中,隆庆六年任贵州提学副使,官至河南左参政。系著名文学家,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诗坛“后七子”之一)由贵阳城沿古驿道赶往水西、毕节,投宿于此,写下《晚过木阁箐》诗:“木阁高凌空,盘纡镇边鄙。今兹远行役,仆御何靡靡。壁暗号元猿,箐深伏苍兕。歘焉山雾黄,触我剑光紫。修坂去忽迷,骇石迫相抵。行行日西匿,前林戍烟起。罗夷三五徒,逢迎出椎垒。踉跄无致辞,前驱负籣矢。畴云匪我族,胡乃安事使。皇风浩无堤,异域怀孔迩。三复何陋言,悟兹变夷理。”诗人让人领略到箐谷阴森、烽火戍烟之惊。

深箐龙潭留佳联

穿越中哨坝子,沿着山间古道而下,直抵金龙寺山下的龙塘沟,即贵铝一矿小山坝办公楼和家属区。古驿经一矿大门岗前的倒马坎,经四门关,下至王官水库而通往三脚山,到达修文县城龙场古驿。

民国《修文县志》载:“木阁箐山,又名鹁鸽箐山,在县城东南十五里之龙塘沟地方,林木蓊蔚,山石巑岏,山下有龙潭,深不可测,相传与贵阳龙井通焉。县城南来之小桥河汇于曲尺桥者即发源于此潭。”清末贵州楹联大家刘韫良(亦作蕴良,字玉山,贵阳人,清同治十年进士,曾任云南恩安知县,有《壶隐斋联语类编》等著作)于此写下《鹁阁箐》联语:(中峰结天,葩形,龙分两枝,曲为拱护。箐有深潭,每叶落波间,异鸟千百,相率啣去)“山骨秀珊珊,爱青莲高插云端,双龙拱护;潭心灵赫赫,讶红叶乱零霜后,百鸟飞啣。”在龙塘沟,金龙寺已成为一矿开采区,寺庙早已不存。而“深不可测”的龙潭,早已成为一矿家属区的饮用水池,用钢筋水泥封闭起来,“百鸟飞啣”旧观不复存在了。倒马坎山下的洒金坡,如今还流传着蒋道台与小金龙的传说故事。

倒马坎,因古道从山崖半岩通过,坡陡路窄,商旅驮马经过容易滑倒而得名,其险峻惊魂之状与白云区境哨坡手爬岩路段相似。而四门关丫口道路狭窄,途经一道山弯才爬上倒马坎,过去土匪常出没于弯口抢劫过往行商,官府曾在坡顶设有观察哨,遇有匪情,哨公亦吹牛角为号。当地村民说,他们在湾子上开荒种地时,曾挖出过许多人骨,也许是过往客商于此惨遭劫杀,或兵燹阵亡而又无人认领尸骸而草葬路旁留下来的。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贵州省建设厅公路局修建公路时,绝大部分是沿着当年的古驿道修筑,如白云区境的永安桥、麦架桥就沿用下来,因山势险峻不便修筑宽大路面,不利车辆通行的地段被迫改道,如贵阳城北老鸦关地段改由和尚坡、经阳关而合古道。朱官鹁鸽箐古道改由小桥、经朱官坡、六道拐、鸡心坡、断颈龙、杉树林而进入修文县境罗桂田,又经中哨、大湾、马口、王官,至新场合古道入县城,后称为省道粑修公路。改道路段几乎是沿着木阁箐山脉西面山脚绕行,古阁古驿自此废弃,隐身于荒山野岭杂草丛中,有的地方根本无法通行,如倒马坎、四门关北面路段等。

连云木阁不世情

木阁箐古驿由朱官起而终于王官水库,山路蜿蜒,险峻雄奇,尤以朱官哨坡手爬岩、二关坡、倒马坎等地段最为难行。明正德年间,王守仁阳明先生谪居龙场,时常往返于此,曾留下有关木阁古驿道的诗文。《木阁道中雪》诗曰:“瘦马支离缘绝壁,连峰窅窕入层云。山村树鸣惊鸦阵,涧道雪深逢鹿群。冻合衡茅炊火断,望迷孤戍暮笳闻。正思讲习诸贤在,绛蜡清醅坐夜分。”诗文描写雪中景致,巧妙衬托出诗人动人心魄的孤凄之感。又有《元夕木阁山火》诗云:“荒村灯夕偶逢晴,野烧峰头处处明。内苑但知鳌作岭,九门空说火为城。天公为我开奇观,地有兹山不世情。却恐炎威被松柏,休教玉石遂同赪。”诗人担心“野烧”毁林而波及百姓家园,表现出关心百姓疾苦思想。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聚徒讲学,在蛮荒的孤凄中寻求教化夷苗生友之乐,为日后成为心学大儒奠定雄实的生活基础。古驿所经沟谷箐深林密,山梁茅草丛生,旧时有冬季放火烧山,以使春季牧放牛羊,草嫩羊肥之习俗,即王阳明诗中的“野烧”之景。

木阁古驿虽险峻难涉,但自奢香夫人开辟以来,打通了古水西与外界的交往,增进交流和发展。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辟古驿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道废驿,550多年来,古驿道发挥着重要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作用,其功不可没。正如贵州提学副使吴国伦历经龙场九驿写下《奢香驿》一诗所赞之语:“承恩一诺九驿通,凿山刊木开蒙茸。至今承平二百载,牂牁僰道犹同风。”文驿(站)武塘(汛),又为明清时期的国家要政,古驿虽经明朝历代贵州宣慰使及清代“改土归流”后之官府的修补,险峻之状却难改观。如今古驿虽废,却铭刻着历史的沧桑,积淀其人文历史,价值自不待言。

木阁箐山,除上述引文中的文献之外,尚有《明实录·天启实录》、明慎蒙《贵阳山泉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明、清《贵州通志》书籍等均有记载。“木阁连云”为修文昔日十二景观之一,如今已面目全非,千疮百孔,令人婉惜,真有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忧伤之感。

沿途踏访木阁雄关古道,虽然弥补了笔者20余年之遗憾,但又增添一丝忧虑。人们为了眼前利益,不惜毁坏这些文化底蕴厚重的人文景观,木阁箐“林木蓊蔚”之景已不复存在,置身其中,只见四处都是开山剥土的矿坑,实为更大缺憾。感叹与无奈之余,希望地方政府对这些残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给予及时保护,留待后人作旅游开发及传统教育之资。

(作者系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修文县龙场驿道
古道
咱们定西
珍爱地球 修复矿山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修文县开展少年儿童走进检察机关活动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修文县道德讲堂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分堂开讲
修文县企业关工委关爱孤独老人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