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在的改革难度,不比30年前小”

2014-09-17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高尚转型思想

韩永

只有从思想转型方面首先突破,才能使改革获得更大的助力。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选择。如果思想被既得利益所绑架,那改革就必然顾左右而言他

改革,依然是85岁的高尚全教授的兴奋点。一讲起这个,在他平和的面容下,就会有掩饰不住的光彩。

2012年,在高尚全从事经济工作60周年时,前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曾对他有一个评价,叫“有胆有识的改革者”。

他担任过八年的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参与了中国最重要三个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起草,并努力使其有更多的突破。而在第四个《决定》——即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前,他又给中央提两次建议,均指向改革的核心议题。在每一次改革的重大关口,他都没有缺席。

如今,他每天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办公室上班,写文章和研讨会上的发言依旧犀利,对当下的改革也有一套系统的思考。

“推进改革,如果单纯从物质

层面推进,必然事倍功半”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现在的改革,给人的感觉是头绪很多,但效果上总不能让人眼前一亮。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高尚全:中国的改革,全体社会成员均或多或少受益的增量改革进程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要调整目前已经成型的利益格局,并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对公权力的约束,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这样的存量调整,必然会触动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而这些能够在过去的体制下获得利益的群体,往往掌握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有些甚至就是主导、执行改革措施的公权力持有者和政府部门本身。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既得利益者还有可能与保守的思想合流。既得利益者利用落后的思想来维护其利益的政治正当性,保守的思想则利用既得利益者的权势,来弥补自身在逻辑上的缺陷和理论上的虚弱。

这种结合的威胁在于,在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下,这些既得利益者会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采取消极态度,从而使这些改革在各种阳奉阴违中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说,中国现在的改革环境,似乎比30年前还要复杂。

高尚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当然比改革刚刚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要好很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也已经确定,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就改革本身而言,当前的改革难度一点都不比上80年代、90年代初的改革难度低。因为彼时的改革,主要是思想上的障碍,只要能够在思想上取得一定的共识,改革就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收益,进而印证改革思路的正确性,进一步取得改革的共识。当时既得利益格局还没有形成。

当下的改革,除了仍然存在思想阻力外,既得利益因素已经成为阻挠改革前进的最大障碍。

中国新闻周刊:有没有解决的路径?

高尚全: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改革,如果单纯从物质层面推进,必然事倍功半。只有从思想转型方面首先突破,才能使改革获得更大的助力。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选择。如果思想被既得利益所绑架,那改革就必然顾左右而言他。

不少学者谈及改革时,将既得利益者与既得利益格局混同,认定其为改革的阻力。实际上,既得利益者并不一定就是改革的阻力。譬如毛泽东是富农家庭出身,周恩来出身富商家庭,朱德曾经是旧军阀。思想的转型促使他们从既得利益者变成了革命家。

一些事实已经表明,当下许多社会精英乃至体制内的一些官员,已经认识到现有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推动改革的前进。这些人将会是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会说明时指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一些思想观念的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

思想转型的必要性还在于,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后,改革的对象已经从能够直接影响社会财富生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推进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更间接但影响更深远。一方面,这个层次的改革与意识形态问题更容易混同,思想解放的难度与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改革已经不能通过立竿见影地创造社会财富证明自身的正确性,只能通过清晰的逻辑、卓越的远见以及总结历史的规律来探寻要走的改革路线,并通过实践的积累来验证。我认为建设“思想中国”和“法制中国”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思想转型有赖于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因为言论是思想的载体,言论没有自由的空间,思想就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

“破除行政垄断,没有一点勇气和胆量是搞不成的”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观念与既得利益,改革的另一个难题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伴随着中国的历次重大改革。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就看政府给市场放权的效果。这一届政府又提出了简政放权。这个“权”为什么这么难“放”?

高尚全:从30多年改革的历程看,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是经济与社会本身,而是政府转型。而这个转型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价格关系扭曲、结构调整不到位、资源消耗成本过高等问题,都与行政性垄断范围过宽、程度过深,从而导致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直接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政府部门总是希望手里权大一点,钱多一点,这样它好指挥,所以阻力还是在这里。

要减少行政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破除行政垄断,没有一点勇气和胆量是搞不成的。因为推动法治、约束公权,往往会招来“左”的势力的攻击,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

中国新闻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盘布局。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截至目前,你觉得改革推进的效果怎么样?

高尚全:去年5月初,我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建议》,一是建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二是建议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三是考虑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必须有相应的高层协调机制,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成立了6个专项小组,人员配置都是很强。

中央深改小组正在全面开展工作,首先把中央决定的60条、335项改革任务都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中央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就可以把中央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当前的改革如果抓几个重点的话,哪几个领域比较重要?

高尚全:现在的重点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央提出来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不是口号,要落实,怎么落实?

譬如财政。我查了一下,2013年中国的政府基金达到了5-2亿元,这不是个小数。怎么分配这个钱?有一个实例很能说明问题。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要拿出100亿元,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按传统的体制是由财政厅来分,怎么分?就是撒胡椒面,关系好的,嗓门大的,就给得多一些。这是政府配置资源,不是市场配置。

我向当时的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建议,将财政补贴变为股权投资,引入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政府拿出启动基金,吸引社会资本,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广东省采纳了我的建议,财政先拿出5亿元成立一个中科白云产业创投基金,吸引了20亿社会资本。这个25亿,不是有去无回、撒胡椒面撒掉了,而是要投到最有效率的项目上去。

这些项目见效以后,寻求上市,政府就可以把资金撤回来,再去投入新的领域,这样就实现良性循环了。

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呢?总的说,政府应从创造财富的主体,转化为创造环境的主体。

3月26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了我一篇文章,讲的是市场配置资源。我讲了什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是特殊。首先一般要掌握好,借鉴好,在借鉴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这样才能处理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出规律,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更不能好处都给资本主义。民以食为天,这是个一般规律,就像饿了就要吃饭,至于你吃什么饭,外国人吃面包,武汉人吃热干面,北京人爱吃炸酱面,各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特色不能否定一般,就是不管你吃什么,饿了一定要吃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规律。

猜你喜欢

高尚转型思想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跟踪导练(一)(1)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当没有人看到
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