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提问叩开学生的智慧大门

2014-09-17刘小京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准确启发课堂提问

刘小京

[摘 要] 课堂提问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课堂提问;准确;启发;多向;逻辑;有效

在现实课堂中,很多教师提问时没有艺术性和实效性,过于直白,总是提“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实质上则浮于表面,华而不实,培养了大批“南郭先生”,无益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问得过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考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借助学生的思维过程来加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不到提高.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集设疑、激趣、引思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有效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下面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体会.

课堂提问要简单明了,注重问

题的准确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问得巧”是指“会问”“善问”“问得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提的问题只有具体明确,才能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引入“+”后提问:“观察加号两边的分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的学生回答:“都是真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分子都是1. ” 显然,这一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表达出教师的提问意图. 但如果把问题改成:“大家看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既明了,又问在了关键处,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因此,教师的提问指向性要明确、针对性要强,不能漫无边际、太过空洞,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又如,一年级在教学“认识物体”时,一位刚毕业的新教师在上课刚开始,就出示各种形状的物品,提问:“你能将这些物体分分类吗?”由于问题指向模糊,学生不知到底该如何回答. 这样的提问往往只能让学生不着边际地回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宜,提出的

问题要有启发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出问题的难易度,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致,学生仅凭记忆就可以解答,那这样的提问就太简单了. 反之,如果提问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根本没有联系,则太难. 好的提问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一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运用旧知去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提问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正确答案,所谓“蹦一蹦,够得着”. 只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不会动脑筋,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对学生思维的养成起不到一丁点作用;而提问太难,则易造成“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从而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进而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汽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者三角形,可以吗?”学生大笑着说不可以,“那如果是椭圆形呢?”学生也回答了车子不好开,我紧接着问:“那为什么圆就可以呢?”学生立刻有了思考的中心.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也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好了思想准备,学生会关注“为什么”,为后面的尝试、探究提供了前提.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而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性,只有当提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有启发功能. 提问的启发性表现在:要在思维的转折处、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先让学生计算“10÷25”,接着过渡到“1÷2.5”,再设问:

(1)这道题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思维转折处设问)

(2)你如何把它转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关键处设问)

(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规律探求处设问)

这样,学生通过“偷梁换柱”,很容易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将一些“深奥问题”分析透彻,并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既强化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提问要

有多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能灵活多变. 许多教师老是想着要贯彻自己的设计意图,总想着“创造”机会把自己设计的问题问出来,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问题. 灵活的课堂提问是随机生成的,是紧跟着课堂的. 有一次,听一位高年级教师教学分数除法,开始时他提问:“÷你们会计算吗?”有位学生说:“会. ÷等于×=. ”“你是怎么知道这种计算方法的?”“昨晚我预习了. ”教师以为学生答不出,从而可以顺利地引入新课,这一下子打乱了教师原有的计划,怎么办?我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位灵活应变的教师及时补充了一个问题:“你能告诉老师这样算的算理吗?”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就顺水推舟地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研究分数除法为什么可以转换成乘的算理. ”这样不但拨正了学生思维的方向,而且还成功地导入了新课,我为他的教育机智暗暗鼓掌.

课堂提问的灵活性除了要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取舍外,教师还要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这方面,我们可在以下几处进行设计:

在刚导入新课时设问——从而造成学生渴望新知的心理需求;在新老知识的连接处设问——这样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传授学生知识的整体性;在学习新知的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是优化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学生学习困难处设问──了解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的学法,要能预见学生的困惑点;在知识的着力点设问——抓住着力点,就整体把握了教材,掌握了方向;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模糊点、疑点、兴趣点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小学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多向性,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提问要有灵活性. 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都不应唯一. 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各种知识;需要学生的思维跳出线性思维的圈圈,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发展前进. 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创造性都十分有效. 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练习让学生根据挂图说出题意. 例如:请你根据下图,用不同方法说明挂图中圆与正方形的个数的关系:

○ ○

这一开放性提问,会让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正方形比圆多4个”“圆比正方形少4个”“正方形的个数是圆个数的3倍”“正方形的个数比圆多两倍”,……,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促进了思维的流畅、灵活.

课堂提问要精炼准确,还要注

重问题的逻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 也就是,教师要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进而使儿童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教学除数是25,125的整数除法的简算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1)一个数除以100,商与被除数之间有何关系?(2)300÷25中,除数不是100,怎样使除数变成100?(3)除数扩大了4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4)100÷25,500÷25,800÷25,商各得多少?(5)你能很快算出2000÷125的结果吗?并说明其算理. 这样的提问既有启发性又有逻辑性,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简算的算理,提高简算的技巧,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面向全体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让全体学生基本上都能吃透、掌握,因此怎么提问就是一种艺术的事. 最简单、最常见的提问往往是最有效的,即先给学生以问题的背景即情景,然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指定一位或几位学生回答,如此提出问题的优点是:第一,可使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听教师所问的问题,倘若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先指定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那么很可能出现只有被指定的学生一个人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其余学生则可能不太注意场面. 第二,这种先提出问题再指名回答的做法,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会为可能出现的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主动准备,并努力使自己的答案更具体、更完美. 第三,这种方法可使其他学生对某位或某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判分析,还能引起同学之间的思维交流,从而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提问时还应注意兼顾优、中、差生. 比如那些难度较大的题,指名让优秀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利用他们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去启迪其他学生;较容易的问题,可让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回答,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要让全体学生在各自“临近思维的发展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能全部得到发展,虽然进步有快慢,但每天都有进步!

课堂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问

题要有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回答,应热情关注,并及时作出反应. 对回答正确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及时肯定,对回答错误或无力回答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指责讽刺,而应耐心地引导,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又要注意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的一点,加以赞扬,除了知识上的纠正,对学生敢于参与讨论的精神也要给予肯定.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闻,问题就得不到纠正和深化;若简单评价或加以指责,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中,只有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有效调控教学进程,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此,提问后,教师应注意三点:(1)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2)尽量留时间给学生想、说,教师不要急于表态或下结论;(3)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独立完善自己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就有学生提出:“分数除法是不是也可以像分数乘法那样,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面对这样有意义的联想和发问,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推给大家思考,同学们通过互相启发,举例论证,得出了某些试题(如÷)可以这样算;有些试题(如÷)却不能这样计算. 最后,教师小结:“当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都能整除时,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简算.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总之,优秀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经常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正如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的方法也可以多彩多样,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其要点在于,课堂提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 课堂提问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源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课堂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课堂提问.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教师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准确启发课堂提问
信息化视角的出版编辑创新研究
试论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准确切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