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问题教学法的优化原则
2014-09-17朱丽娟
朱丽娟
摘 要: 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双边互动、思维创新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结合教学案例,遵循探究性、针对性、适应性等科学原则,有利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历史教学 优化原则
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双边互动、思维创新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探讨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优化原则,希望对改变目前不容乐观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起到促进作用。
一、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定义
历史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历史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性、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原则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历史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提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探究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避免提出类似“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简单对答式、不经思考就能随口回答的问题。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①。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因素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例如,讲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时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在东北地区进行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要求学生分析全国军事态势,才能回答为什么选择东北地区,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认识到这一战略决策的英明之处。
又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本课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美国联邦制建立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变原来的邦联制建立新的联邦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通过相关文字材料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阅读教材回答美国建立初期邦联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以此为基础,再次提问:你觉得这种邦联制政体对美国有害还是有利,都有哪些危害?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一步步探究,总结出联邦制在美国建立的原因。最后提问:那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体才能使美国真正强大呢?再次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引入下一部分的学习——联邦制的法律依据:“1787年美国宪法”。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即指在课堂提问时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有的放矢。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层层设问、及时点拨,指导学生步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实现教学目标。要选准突破口,切中要点,不应在枝节问题上拉扯过多、无的放矢。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中,教学目标要求阐述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发展历程及维新变法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课的主题、重点和难点。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偏离主题、舍本求末的问题。如发动戊戌政变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什么关系?这看似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但实质上与本课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关系,不但不会起到启发学生历史思维的作用,还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偏移,影响学生听课状态。
3.适应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有不同深度和难度。直观浅显的问题适合初中生;针对高中生的问题要体现思维的深度和难度,并且要富有理论色彩,适应学生课堂思维的发散。
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若提问:“英国的君主立宪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有什么不同?”由于学生还未学习德国的政治史,则势必不能回答。但要是问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与革命前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不同,学生只要提取旧知,经过分析比较就能解答。
4.循序渐进性原则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根据难易度,历史课堂提问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水平和分类。第一级是单纯的记忆性问题,即为识记级水平;第二级是识别性问题,即为简单理解级水平;第三级是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行论证;第四级是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得到提高,使整个思考过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讲授“元朝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问:(1)什么是民族分化政策?(2)元朝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分化政策?(3)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4)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元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5.趣味性原则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称为注意目的,教学本身就是有趣的。”③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兴趣点设计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学习孙中山和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时,如果教师设计如下问题: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这样直截了当的问题设计虽然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但是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起来?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给问题提供一个生动的情境,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如孙中山早年学医,目的是救治国民的病痛,但他在行医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请您诊断一下当时国家出现了什么病症?孙中山给它开了什么药方?为什么不能医治社会的顽疾?孙中山于20年代又开了一剂药方,并增加了药的剂量,这张药方能医治国家的顽疾吗?为什么?两张药方有什么异样?请你设计一张药方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这种问题以一种创新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历史,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思维的涟漪,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总之,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遵循科学原则,若随意发挥、信口发问就会使严肃的教学变得庸俗,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失败。
注释:
①袁兆桐.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2.
②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0.
③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历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8.
[5]郑林.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历史教学,2006(7).
[6]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