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小学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搭车”现象

2014-09-17周洁

考试周刊 2014年6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周洁

摘 要: 本文就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搭车”现象展开论述,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导致信息技术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搭车”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从而强化合作学习效果,切实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搭车”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 分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具有其优越性。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学习环境特殊的学科,在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表达过程中,往往个人力量不够,需要靠集体的智慧实施和完成。其次,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改善因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的“部分学生吃不了,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若组织不好,则很容易出现小组中某个或某些成员承担了所有任务,而其他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搭车”现象,经济学中也叫“搭便车效应”。

“搭车”现象可能会使个人期望由他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使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到冷遇,从而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积极性。

二、导致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中出现“搭车”现象的因素分析

就学习者本身来说,团队中搭便车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无能力无作为型和有能力无作为型。前者是指学习者本身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所以“不能”学,后者是指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但“不想”学。不难看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搭便车”与否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及是否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一)学习者合作学习能力的差异。

这里的合作能力差异包括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现有知识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的不同决定的。有些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而有些学生已是某领域的“小能手”了。学习能力则是多方面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2]。表现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作品创意不错,但在绘制图画时略显不足;有的学生学习软件进步快,但面对程序设计时颇感吃力。若对不同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则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被动成为搭车者中的一员。

(二)学习者兴趣点的差异。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3]。兴趣点因人而异,如在制作《走进李白》演示文稿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学生喜欢搜集素材、整理资料;有的学生爱好打字;有的学生对幻灯片的美化感兴趣。学生对某项信息技术活动产生兴趣,在团队合作中,就会聚精会神地参与它、钻研它,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反之,则会丧失学习主动性,或者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甚至有些学生看似参与活动,实则不动脑筋,投机取巧,在活动中没能体现应有价值,这便导致了“搭车”现象的产生。

三、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应对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中出现“搭车”现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及兴趣点的差异性问题,是不可能消除的。作为合作学习组织者,教师需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的平衡点,挖掘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习者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4]。这种将学生的差异性转变为学生之间的互补,变不利为有利的分层策略,为科学地应对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搭车”现象提供了可能。

(一)学生分层策略——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学生分层,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分成优、中、差不同层次。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成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中首要及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分组往往会使合作学习事半功倍,学生分层策略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分组保障。

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分组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几点:

1.教师引导,自愿组合;

2.人数合理,有核心人物;

3.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4.明晰个人责任,有纪律保证;

5.动态、可变。

具体做法如下:分组最好遵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1人任小组长。分组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组内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心理素质;组间同质是指各组无明显差异,小组中优中差生搭配,间隔座位,以一帮一或二帮一的方式结对。组内分工明确,有一套严格的纪律保证。最后,分组应是可变的,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变化的情况下,可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效果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做相应调整。

(二)目标分层策略——针对差异,分类目标。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区别,若对其做同一层次的目标要求,则结果会导致某些低层次的学生由于长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而自暴自弃,成为“搭车者”。目标分层策略就是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目标分层主要体现在相同或相似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分层。例如:同样是Scratch软件的学习,对于小组内优中差的学生可以分别设置A、B、C三个层次的目标维度。C类目标主要是掌握Scratch软件的基本操作;B类目标需要学生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根据具体任务,制作和发表作品;A类目标不但要求学生能够编程Scratch作品,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整合程序设计的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endprint

(三)内容分层策略——面向全体,合理分工。

消除“搭车”现象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分层,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我的班集体》这一作品时,安排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负责上网搜集资料,一人写稿录入,一人拍摄、制作图片和视频,一人设计版面,最后四人细分每人应该制作哪几页幻灯片。当然,最好是能够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偏好由学生自行选择和调整分工。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工具及时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料,异步甚至同步编辑同一内容,等等。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工作,他们各有侧重但又不完全独立,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找到最佳创作方案。

(四)评价分层策略——分类评价,奖惩分明。

消除“搭便车”心理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奖励机制上破除“平均主义”,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也就是说,在最后的评价中,除了评价该小组是否体现团队精神,是否完成任务,是否积极主动等整体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外,教师还必须考虑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层次的目标,完成了相应层次的内容,是否在原有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有所进步,并以此作为评价小组成绩的参考标准,有贡献者给予适当奖励,有损集体利益者则进行相应惩罚。

同时,在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将如何进行评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每位学生做出评价或评论,学生也要多进行互评和自评。

四、结语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互助的快乐。在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得“人人有事做,做事能达标,达标有奖励”,为科学地应对“搭车”现象创造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67636.htm.

[2]学习能力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Vf0Rpgg-IQqgP-OXGxfg TO6nVm0GD7K18e3WhzxjyXiT7ZxjcWyz4-GUhOcm-pq.

[3]师楠楠.教师文学修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J].基础教育论坛,2011.

[4]分层教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83689.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春风化雨,“化”身多维评价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