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预习,绝不仅仅是完成学案

2014-09-17堵小亚

考试周刊 2014年59期
关键词:教学结构学案教学方式

堵小亚

摘 要: 数学课需要预习吗?答案是肯定的。预习必须因课、生、师而设置,应理性对待。教师应对预习后的课堂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预习 学案 教学内容 教学结构 教学方式

最近,各地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课堂转型的研究。我有幸聆听了好几节课堂转型的展示课,发现几乎都是相同的模式: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堂测验,只不过各校课堂模式的称呼不同而已。我在南通听了一节新授课《等腰三角形》,上课之前,我发现本节课的导学案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做完,老师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所有问题。一节探究课,就这样顺利上完了。听完这节课,我不禁要问:学生真的都掌握了吗?这节课有必要预习吗?

数学课真的需要预习吗?这一直是困惑我的地方。预习,的确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显然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不同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内容的难易、教师编制预习学案的能力,等等。因此,对数学课的预习问题应理性看待。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以课本为准,预习后,课堂探究结论的过程就没有神秘感了。另外,大多数教师编制的预习学案就是将课本上的结论问题化,学生只需根据课本直接获得结论,这样就导致对形成结论所经历的过程不太关注,即使有问题或其他想法也未必会继续思考,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些学校的预习作业就是完成教师编制的课前预习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关注这些有困难的学生,必将导致这些学生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数学课需不需要预习,我的看法是预习必须因课、生、师而设置。有些内容不适合预习,只能是复习巩固。有些知识必须进行必要的探究与生成,如果学生已知结论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所以预习不能一刀切。

在南通听课的时候,一位老师上的《二元一次方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同样是学生课前完成了预习的导学案,但课堂教学结构并不是导学案的重复,而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延伸,课堂上并非简单地将预习结果进行再现,而是通过让有困难学生的提问、让有能力的学生解决的方式进行,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兵教兵”,一节课就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听完这节课,我对“数学预习课”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同。其实并不是“预习”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呢?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同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对新知识的思维方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正确解读教学内容外,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对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1.适当改变教学内容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换个情境引入;或设计问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或改变例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舍弃书中的折纸情景。学生在小学时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不陌生,教师完全可以在回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说理。通过预设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逐渐起来,即使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一些非常好的想法和问题。

2.有针对性地打乱教学结构

对于定理、法则的教学,改变教学内容显然不现实,需要有目的地打乱教学结构。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中,可以直接提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同底数幂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那么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什么可以这样运算呢?以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打乱教学结构,引起学生的认知反差,激发学生思考,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由单向传递或师生双向的信息传递,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立体式的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比如有的课采取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实现“兵教兵”,再由小组提出共同的问题;有的课采取的是向老师提问题的方式,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发问,老师可以让会解决的同学解答,实在不会再由老师解答,一节课其实是在不断地答疑。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体现了教师已经在转变观念,努力把课堂慢慢还给学生,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会的不讲,不会的才讲”,真正注重预习后教学方式的转变,让预习真正发挥作用。

预习只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使用;同时还应该正确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另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数学预习,绝不仅仅是完成学案。

参考文献:

[1]黄萍.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结构学案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乡愁导学案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比例尺(一)”导学案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