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17刘悦王晓燕
刘悦 王晓燕
摘要:在新型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财务问题。这些变化要求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本文在强调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03-1102)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就如何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
各大高校要在深入理解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优化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综合性。财务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多门学科(会计、金融、数学等)有着众多的交叉点,同时也是多项技术技能在管理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求广泛学习知识,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借鉴性。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要大胆而又有所鉴别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三是前沿性。财务管理理论是动态发展的,要不断更新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注重对新问题新事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与相关单位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以共同培养出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新型的模式使学生不再对企业实务操作无从不手,能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大大缩短了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在大学毕业后较轻松地实现与企业对接。
(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寻求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决策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变性。那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学生真正体验到这种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据专业部门数据统计,到目前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正在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输送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起的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设定在专业知识的灌输方面,并不是真正重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各大高校在通才与专才的权衡过程中,大部分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这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个性发展和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更多注重的是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如何提高专业素养以及面临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水平。
(二)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模糊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这三个专业所列出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财务管理专业和其他两个专业均有10门以上一致。如果算上公共基础课程,这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度就更高了。排除这些共享课程以外,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只有:高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课程。从中可见,各大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大体相同,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过于抽象化。
(三)课程内容设置交叉重复
鉴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金融专业的共享度颇高,难免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这种情况虽然保证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但同时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课堂资源,降低了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些同时,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不能够突出体现。
(四)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本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纵观当前各大高校情况不容乐观。还是停留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极其欠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高校联系到对口企业实习单位数量非常有限(源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这样就使得学生实习的内容只能局限在已有的凭证和账簿上;二是校内实践环节缺乏。首先,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太大,实践课时太少。其次,尽管高校大多设置了实践课程,但主要还是依赖于模拟实验室操作。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具体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基准,体现出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广博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由单纯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成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结合。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课程体系是支撑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人才的素质,还会影响到专业的素质。基于教育系统化的思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结构最优化原则,即强调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即通过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管理学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从而训练出高水平的理财技术。其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endprint
(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优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不断深化、拓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强化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保证上述环节的效果,不能随意降低标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进行的工作是设计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实现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校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求,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尽量要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在确定单位以后,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于指导实习整个过程。此外,要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校企合作单位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单位的选取最好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企业运行组织;规范齐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饱满的员工工作量;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队伍。
(四)培养“双师型”的师资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需要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相关企业实地调研(如有条件最好能挂职锻炼);在时间上和财力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到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帮助扶持专业教师合伙开办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在此实习。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力求打造一支能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要转向培养创新型、实务型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力求通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琳.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N].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8)
[2]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2(12)
[3]谭小芳,周显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优化[J].航海教育研究,2013(3)
[4]赵宇.以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