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研究
2014-09-17刘梦刘景阳李爽
刘梦 刘景阳 李爽
摘要:本文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并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将指出协调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 区域差异性 协调发展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入海,景区遍布全省各地,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更是发挥资源优势,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不同时期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行、住、游、食、购、娱相配套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连续几年数千亿元的旅游投资也开始产生综合效益,旅游业拉动内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2001年开始,山东省国内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每年20%以上(2003年受SARS影响波动较大),2004年更是达到40%以上的高峰(图1)。2011年,山东全省累计完成旅游投资1230亿元,一些项目如枣庄台儿庄古城、青岛方特乐园世界、德州齐河泉城极地海洋世界陆续建成开业。同年入境旅游的总人数实现了20%的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方位增长。但是,由于各地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异,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空间依赖的特征,各地市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全区旅游经济呈现不均衡局面。因此,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形成原因,对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本文采用旅游总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对山东省行政区划所划分的17个地市进行研究,利用2005-2011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其区域差异性。通过计算各地市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收入的比率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计算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的计算结果,从总体上看,2005年到2011年期间,比率大于1的地市与小于1的地市比例为1:1,这表明全区旅游收入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市与低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市数量基本持平。在旅游收入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市中,青岛市的旅游经济远高于其他城市,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旅游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从2005年到2011年以来,青岛、济南和烟台一直占据省内旅游经济前三名的位置,济南与烟台旅游经济是全省平均水平1.7~1.8倍,旅游业发展迅速,是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比率值都在1.0~1.5之间的泰安、济宁、威海、淄博、临沂、潍坊等地,属于旅游经济较发达型,这些地市的旅游资源还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旅游经济或可谋求新的增长点。比率值在0.5~1.0之间的日照市仅有全省平均水平的0.68,属于欠发达型,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因毗邻青岛而受益,亟待进一步开发。聊城、德州、东营、枣庄、滨州、菏泽、莱芜7个地市的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收入的比率值在2005~2011年中发生了不断增减的变化,但均没有超过0.38,远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发展水平,未能对全省旅游经济做出较大贡献。地市间旅游收入与平均水平比率的差距表明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二、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
(一)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特定地理区位上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的品位度垄断度和集聚度等禀赋是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根本原因。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及其景区开发明显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这三个地区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有较高的丰度与良好的地域组合。属于旅游经济较发达型的城市也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泰安的泰山、曲阜的孔子故里都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引了大量游客;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潍坊作为“风筝城市”而闻名,一年一度的风筝节更是热闹非凡;临沂的沂蒙山区风光也是红色旅游的必选之地;威海作为典型北方海滨城市,以其特色海景风光成为游客的优选城市。
(二)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在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东部沿海城市由于靠近韩国、日本,吸引了大批国外游客入境旅游,形成了外向型的旅游经济,旅游业起步较早,后期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持续性;而西部的内陆城市,由于不具有海港、空港优势,未能成为国外旅客的旅游首选城市,加之起步较缓,后期投入不大,旅游业发展缓慢。
(三)交通可达性
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旅游交通便利程度,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可达性,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首先是要具备航空交通方式和高速便捷的道路。东部沿海各地的水路、陆路交通都相对比较发达,济南、青岛、威海、潍坊与烟台等地有发达的航空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西部内陆地区有山区阻隔,交通不便,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基础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供给能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的能力就越强。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兼之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外向度较高、投资与融资能力强的旅游经济,同时沿海地区拥有无法替代的黄金海岸线,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而西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差,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五)产业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仅依赖于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至关重要,尤其是需要商业、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支撑,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维持稳步增长的局面。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发达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对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投资能力,进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完善,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相比较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旅游业的发展迟滞不前,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逐渐拉大。endprint
三、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沿海地带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内陆地带。但是,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地区间旅游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并未使差距无限拉大,反而呈现缩小的趋势。作为旅游龙头的城市青岛由2005年的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缩小为2011年的3倍水平,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正蓬勃发展,发达旅游城市与欠发达的旅游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因此,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如何把握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适当引导非均衡发展,对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至关重要。
为了协调区域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观光时代,旅游主要靠文化的差异性与唯一性吸引游客。各地市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品牌,采取差异化发展的竞争策略,避免地区间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利用,从而防止恶性竞争等不良局面的出现。各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域分割的限制,应加强联系建立区域旅游联盟,推进区域间旅游经济的横向联动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旅游企业之间也应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合作机制,摆脱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束缚,对各地市的不同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最终达到山东省地市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城市共赢。尤其是要加强东西部的区域合作。西部固有的天然旅游资源可以借助东部先进的人才、设备及理念,吸引东部地区资金、技术,真正成为资源型旅游目的地。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对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东西部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证青岛、威海等旅游经济发达城市为发展中心的前提下,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度向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偏移,加快对德州、聊城、滨州、东营、莱芜、枣庄、菏泽旅游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步伐,依托西部地区自身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城市内部潜力,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大对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形成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本世纪的旅游消费将对旅游产品的精品需求更加强烈。由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目前的旅游经济主要是以观光游为主,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城市形象品牌的形成要依靠具有这个城市特色的产品品牌。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如青岛、威海、烟台等应充分发挥滨海的资源优势,依托山东半岛的发展建设,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景休闲区,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滨海旅游产品;内陆地带的旅游发展要以济南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利用便利的交通,发展交通沿线的旅游经济。对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寻求其文化内涵与知名度的提高,围绕“泉城济南”、“中华泰山天下泰安”、“文化济宁”等旅游产品,打造“亲情沂蒙”、德州“中国太阳城”、聊城“江北水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一系列特色产品品牌。同时,将沿海和内陆城市紧密联系起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使得“好客山东”的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入境旅游度假。
参考文献:
[1]Melian-Gonzalez A , Garcia-Falcon J M.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2]Ritchie J R B, Geoffrey I C, 李天元译.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曹萍,李玉江.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endprint
三、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沿海地带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内陆地带。但是,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地区间旅游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并未使差距无限拉大,反而呈现缩小的趋势。作为旅游龙头的城市青岛由2005年的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缩小为2011年的3倍水平,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正蓬勃发展,发达旅游城市与欠发达的旅游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因此,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如何把握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适当引导非均衡发展,对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至关重要。
为了协调区域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观光时代,旅游主要靠文化的差异性与唯一性吸引游客。各地市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品牌,采取差异化发展的竞争策略,避免地区间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利用,从而防止恶性竞争等不良局面的出现。各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域分割的限制,应加强联系建立区域旅游联盟,推进区域间旅游经济的横向联动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旅游企业之间也应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合作机制,摆脱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束缚,对各地市的不同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最终达到山东省地市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城市共赢。尤其是要加强东西部的区域合作。西部固有的天然旅游资源可以借助东部先进的人才、设备及理念,吸引东部地区资金、技术,真正成为资源型旅游目的地。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对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东西部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证青岛、威海等旅游经济发达城市为发展中心的前提下,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度向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偏移,加快对德州、聊城、滨州、东营、莱芜、枣庄、菏泽旅游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步伐,依托西部地区自身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城市内部潜力,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大对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形成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本世纪的旅游消费将对旅游产品的精品需求更加强烈。由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目前的旅游经济主要是以观光游为主,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城市形象品牌的形成要依靠具有这个城市特色的产品品牌。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如青岛、威海、烟台等应充分发挥滨海的资源优势,依托山东半岛的发展建设,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景休闲区,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滨海旅游产品;内陆地带的旅游发展要以济南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利用便利的交通,发展交通沿线的旅游经济。对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寻求其文化内涵与知名度的提高,围绕“泉城济南”、“中华泰山天下泰安”、“文化济宁”等旅游产品,打造“亲情沂蒙”、德州“中国太阳城”、聊城“江北水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一系列特色产品品牌。同时,将沿海和内陆城市紧密联系起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使得“好客山东”的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入境旅游度假。
参考文献:
[1]Melian-Gonzalez A , Garcia-Falcon J M.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2]Ritchie J R B, Geoffrey I C, 李天元译.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曹萍,李玉江.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endprint
三、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沿海地带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内陆地带。但是,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地区间旅游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并未使差距无限拉大,反而呈现缩小的趋势。作为旅游龙头的城市青岛由2005年的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缩小为2011年的3倍水平,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正蓬勃发展,发达旅游城市与欠发达的旅游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因此,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如何把握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适当引导非均衡发展,对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至关重要。
为了协调区域旅游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观光时代,旅游主要靠文化的差异性与唯一性吸引游客。各地市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品牌,采取差异化发展的竞争策略,避免地区间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利用,从而防止恶性竞争等不良局面的出现。各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域分割的限制,应加强联系建立区域旅游联盟,推进区域间旅游经济的横向联动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旅游企业之间也应在多个层面上建立合作机制,摆脱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束缚,对各地市的不同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最终达到山东省地市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城市共赢。尤其是要加强东西部的区域合作。西部固有的天然旅游资源可以借助东部先进的人才、设备及理念,吸引东部地区资金、技术,真正成为资源型旅游目的地。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对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东西部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证青岛、威海等旅游经济发达城市为发展中心的前提下,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度向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偏移,加快对德州、聊城、滨州、东营、莱芜、枣庄、菏泽旅游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步伐,依托西部地区自身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开发城市内部潜力,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大对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形成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旅游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
21世纪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本世纪的旅游消费将对旅游产品的精品需求更加强烈。由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目前的旅游经济主要是以观光游为主,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城市形象品牌的形成要依靠具有这个城市特色的产品品牌。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如青岛、威海、烟台等应充分发挥滨海的资源优势,依托山东半岛的发展建设,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景休闲区,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滨海旅游产品;内陆地带的旅游发展要以济南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利用便利的交通,发展交通沿线的旅游经济。对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寻求其文化内涵与知名度的提高,围绕“泉城济南”、“中华泰山天下泰安”、“文化济宁”等旅游产品,打造“亲情沂蒙”、德州“中国太阳城”、聊城“江北水城”、莱芜“航空运动之城”一系列特色产品品牌。同时,将沿海和内陆城市紧密联系起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使得“好客山东”的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入境旅游度假。
参考文献:
[1]Melian-Gonzalez A , Garcia-Falcon J M.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2]Ritchie J R B, Geoffrey I C, 李天元译.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曹萍,李玉江.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