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与椭圆的相伴

2014-09-17刘护灵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考题切线抛物线

刘护灵

2014年高考广东数学文理科都采用了同一道背景深刻的解析几何题,解法精彩多样,内涵深刻隽永,原题如下:

已知椭圆C:+=1(a>0,b>0)的一个焦点为(,0),离心率为.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若动点P(x0, y0)为椭圆C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求点P的轨迹方程. (本小题满分14分)

第一问由条件知c=,又=,∴a=3,b2=a2-c2=4,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1.

本文主要解析第二问.

问题一:题目条件是什么意思?可能有什么样的解法?

画出示意图如图1,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含义,在题目条件中,椭圆方程是固定的,运动变化的是点P的坐标,在运动过程中,不变的是有两个限制条件,其一是过点P的两条直线和椭圆相切,其二是这两条切线垂直.在解析几何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利用恰当的代数方法描述这两个限制条件,不同的表示法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方法.

解法1:因为已经有点P(x0,y0),最容易想到的是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设切线PA的方程为y-y0=k(x-x0),则切线PB的方程为y-y0=-(x-x0),联立方程组y-y0=k(x-x0),

+

=1,消去y并整理得(4+9k2)x2+18k(y0-kx0)x+9(y0-kx0)2-36=0,由△=[18k(y0-kx0)]2-4(4+9k2)[9(y0-kx0)2-36]=0,即9[k(y0-kx0)2-(4+9k2)[(y0-kx0)2-4]=0,4+9k2=(y0-kx0)2 …………①

同理,另外一条相切直线和椭圆方程联立(简捷的办法是在①中用-代替k),化简得到4k2+9=(ky0+x0)2………②

① ②两式相加,消去k,整理得x2

0+y2

0=13,当k=0或k不存在时,点P的坐标也满足方程x2

0+y2

0=13,故点P的轨迹方程为x2

0+y2

0=13.

点评1:这个解法的开始部分——设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联立圆锥曲线、消元,这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困难的地方是得出了①式之后,考生不知道往下算什么,即使得到了②式,那么这两个式子为什么相加而不是相减(因为两式相加恰好得到方程(1+k2)(x2

0+y2

0)=13(1+k2),刚好能消去k),这也是考生需要体会学习的.这个解法回避了韦达定理,但是运算的难度不低.

解法2:如果继续设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利用韦达定理,考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当两条切线的斜率存在时,设过P(x0, y0)点的切线为y-y0=k(x-x0)联立y-y0=k(x-x0),

+

=1,消去y得(4+9k2)x2+18k(y0-kx0)x+9(y0-kx0)2-36=0,判别式△=182k2(y0-kx0)2-36(4+9k2)[(y0-kx0)2-4]=0,

化简得(y0-kx0)2-9k2-4=0,即(x2

0-9)k2-2x0y0k+(y2

0-4)=0,

设两条切线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k1和k2是上述方程的两个根,由韦达定理得k=,由于两条切线垂直,即有k1k2=-1,所以化简得x2

0+y2

0=13,当两条切线的斜率有一条不存在时,结合图像得P是直线x=-3,x=3,y=2,y=-2的四个交点,也满足x2

0+y2

0=13,故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13.

点评2:这个解法在化简判别式的时候,需要建立“以为主元”的指导思想,才能计算化简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利用韦达定理解决问题.而建立“以为主元”的方程,正是考生化简复杂的判别式时需要寻找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个思想的指导,考生计算下去时容易糊里糊涂,不知道运算的下一步是什么.

解法3:如果不理会点P的坐标(x0,y0),可以设切线为y=kx+m(当斜率存在时),

代入+=1,整理得(4+9k2)x2+18kmx+9m2-36=0,

令判别式△=182k2m2-4(4+9k2)(9m2-36)=0,化简得m2=4+9k2,把切线方程化为m=y-kx,代入上式,消去m,即(y-kx)2=4+9k2,整理得到以k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为(x2-9)k2-2xyk+(y2-4)=0,

注意到所有斜率为k的椭圆的切线都满足该方程,设题设的两条切线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由韦达定理,得k=,由于两条切线垂直,即有k1k2=-1,所以化简得x2+y2=13,当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或为0时,讨论同解法2,略.

点评3:这个解法本质上和解法2相同,关键的指导思想还是根据条件建立以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韦达定理.

解法4:如果考生知道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还可以这样做:

设切点A(x1, y1), B(x2, y2)不难证明两条切线的方程为:+=1,+=1,

设两条切线的交点P(x0,y0),则有:

+=1,+=1,

同时有:

+=1,+=1,还有:·+·=0(两条切线垂直),

化简得x2

0+y2

0=13,故点P的轨迹方程为x2

0+y2

0=13.

点评4:以上的解法可以说精彩纷呈,即突出考查了考生解析几何中用在原有直观几 何图形探究的基础上,“用代数解决几何问题”这一核心,从解决的过程来看,并没有刻意回避韦达定理.当然还有如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来求解等方法.解法1至3是通性通法,也是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练习的.但是考生的困难往往在于联立消元的运算化简!数学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丁时进教授在评卷媒体会上指出,从评卷情况来看,考生主要问题还是表现在概念不清、运算能力薄弱、思维不够灵活.如近八成理科考生不能准确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在简单的数字运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代数式的恒等变形等计算过程中出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十分值得警惕的.endprint

问题二:题目源自哪里?还有什么结论?

由本题的条件,发现计算出的结果x2+y2=13,这是一个圆!而13恰好等于9与4的和,所以容易推广得:

命题1:已知椭圆C:+=1(a>0,b>0),动点P(x0,y0)为椭圆C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a2+b2.

由上述方法很容易可以推广到双曲线.

命题2:已知双曲线C:-=1(a>0,b>0),只有当a>b时,才存在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且这两条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a2-b2,此圆被称为双曲线C的准圆.

但是抛物线是一个特例.

命题3:已知抛物线C:y2=2px(p>0),动点P(x0,y0)为抛物线C外一点,且点P到抛物线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x=-.即动点P恰好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命题1、2的圆被称为椭圆C的准圆(或伴圆),历史上是法国数学家Gaspard Monge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蒙日圆”,(蒙日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Monge′s Problem:画一个圆,使其与三已知圆正交.这是历史上的100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之一). 而“准圆”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单墫教授首先命名的.

不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用传统的几何证明方法,能否证明命题1呢?可以!

首先证明一个引理:

引理:如图2,四边形ABCD为矩形,点E为该平面上任意一点,则有[][]+[][]=[][]+[][].

证明:

因为左边=[][]+[][]=(+)2+(+)2

=[][]+2·(+)+[][]+[][]

=[][]+[][]+[][];

同理右边=[][]+[][] =(+)2+(+)2

= [][]+2·(+)+[][]+[][]

=[][]+[][]+[][],所以左边=右边.

现在可以用几何法来证明命题1.

如图3,设PA、PB是椭圆的两条垂直的切线,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关于PB的对称点F3,连接F1F3交PB于点M,则F3F2=F3B+BF2=F1B+BF2=2a,

又OM为F3F2的中位线,故OM=F3F2=a,

同理ON=a,注意到四边形PNF1M为矩形,

由引理得OP2=OM2+ON2-OF2

1=2a2-c2=a2+b2,证毕.

问题三:以往相似的高考题还有哪些?

鉴古知今,可以继往开来.如下还有一些曾经考过的高考题:

题1. (2012年高考广东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1:+=1(a>b>0)的左焦点为F1(-1, 0),且点P(0,1)在C1上.

(1) 求椭圆C1的方程;(2)设直线l与椭圆C1和抛物线C2:y2=4x相切,求直线l的方程.(答案(1)+y2=1,(2)切线方程为:y=x+或者y=-x-)

这里的方法和本题的通法一模一样!只是联立两次,用两次判别式为0即可!还有:

题2: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λ(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Ⅰ)证明·为定值;

(Ⅱ)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题3:(2012年高考广东卷)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F(0,c)(c>0)到直线l:x-y-2=0的距离为.设P为直线l上的点,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其中A,B为切点.(1) 求抛物线C的方程;(2) 当点P(x0,y0)为直线l上的定点时, 求直线AB的方程;(3) 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求│AF│·│BF│的最小值.

……

同样涉及圆锥曲线的切线的历年高考题层出不穷,有人说历年的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材料,因为如果把之前的高考题真的做会做活了,也许在这道高考题就不成问题了.

问题四:对于同学们高中学习有什么启示?

首先要读懂数学.对于习惯于聆听老师讲解数学的考生,要自己解读数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也是必须要勇于面对的一个挑战.数学,不论是作为思想的体操还是作为应用工具 ,都必须要求考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数学的表达.不少同学在考场上遇到这道题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是读不懂题意,不知道怎么表达椭圆的两条切线,导致第二问空白,可惜!

其次是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阅读好的杂志、好的文章,不能光是阅读教材.例如《高中》(本刊)《中学数学研究》《数学通讯》等等,都是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杂志,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能够显著的提高同学们的学科素养.仅仅是一味的埋头做题是不够的.数学高考是全方位的考察同学们的学科素养的,而学科素养往往是需要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写作中反复琢磨、领悟而提高.本题实质是圆锥曲线的经典问题之一,早已发表在相关的中学刊物上,如果同学们有意识的进行阅读,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相信一定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开阔同学们的数学眼界.同时近年来高考数学的命题趋势反复提醒,中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如何思考数学问题,主动的弄清楚问题或者解题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其规律,掌握和领悟数学的思想.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校 徐国坚endprint

问题二:题目源自哪里?还有什么结论?

由本题的条件,发现计算出的结果x2+y2=13,这是一个圆!而13恰好等于9与4的和,所以容易推广得:

命题1:已知椭圆C:+=1(a>0,b>0),动点P(x0,y0)为椭圆C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a2+b2.

由上述方法很容易可以推广到双曲线.

命题2:已知双曲线C:-=1(a>0,b>0),只有当a>b时,才存在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且这两条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a2-b2,此圆被称为双曲线C的准圆.

但是抛物线是一个特例.

命题3:已知抛物线C:y2=2px(p>0),动点P(x0,y0)为抛物线C外一点,且点P到抛物线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x=-.即动点P恰好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命题1、2的圆被称为椭圆C的准圆(或伴圆),历史上是法国数学家Gaspard Monge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蒙日圆”,(蒙日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Monge′s Problem:画一个圆,使其与三已知圆正交.这是历史上的100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之一). 而“准圆”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单墫教授首先命名的.

不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用传统的几何证明方法,能否证明命题1呢?可以!

首先证明一个引理:

引理:如图2,四边形ABCD为矩形,点E为该平面上任意一点,则有[][]+[][]=[][]+[][].

证明:

因为左边=[][]+[][]=(+)2+(+)2

=[][]+2·(+)+[][]+[][]

=[][]+[][]+[][];

同理右边=[][]+[][] =(+)2+(+)2

= [][]+2·(+)+[][]+[][]

=[][]+[][]+[][],所以左边=右边.

现在可以用几何法来证明命题1.

如图3,设PA、PB是椭圆的两条垂直的切线,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关于PB的对称点F3,连接F1F3交PB于点M,则F3F2=F3B+BF2=F1B+BF2=2a,

又OM为F3F2的中位线,故OM=F3F2=a,

同理ON=a,注意到四边形PNF1M为矩形,

由引理得OP2=OM2+ON2-OF2

1=2a2-c2=a2+b2,证毕.

问题三:以往相似的高考题还有哪些?

鉴古知今,可以继往开来.如下还有一些曾经考过的高考题:

题1. (2012年高考广东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1:+=1(a>b>0)的左焦点为F1(-1, 0),且点P(0,1)在C1上.

(1) 求椭圆C1的方程;(2)设直线l与椭圆C1和抛物线C2:y2=4x相切,求直线l的方程.(答案(1)+y2=1,(2)切线方程为:y=x+或者y=-x-)

这里的方法和本题的通法一模一样!只是联立两次,用两次判别式为0即可!还有:

题2: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λ(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Ⅰ)证明·为定值;

(Ⅱ)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题3:(2012年高考广东卷)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F(0,c)(c>0)到直线l:x-y-2=0的距离为.设P为直线l上的点,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其中A,B为切点.(1) 求抛物线C的方程;(2) 当点P(x0,y0)为直线l上的定点时, 求直线AB的方程;(3) 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求│AF│·│BF│的最小值.

……

同样涉及圆锥曲线的切线的历年高考题层出不穷,有人说历年的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材料,因为如果把之前的高考题真的做会做活了,也许在这道高考题就不成问题了.

问题四:对于同学们高中学习有什么启示?

首先要读懂数学.对于习惯于聆听老师讲解数学的考生,要自己解读数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也是必须要勇于面对的一个挑战.数学,不论是作为思想的体操还是作为应用工具 ,都必须要求考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数学的表达.不少同学在考场上遇到这道题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是读不懂题意,不知道怎么表达椭圆的两条切线,导致第二问空白,可惜!

其次是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阅读好的杂志、好的文章,不能光是阅读教材.例如《高中》(本刊)《中学数学研究》《数学通讯》等等,都是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杂志,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能够显著的提高同学们的学科素养.仅仅是一味的埋头做题是不够的.数学高考是全方位的考察同学们的学科素养的,而学科素养往往是需要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写作中反复琢磨、领悟而提高.本题实质是圆锥曲线的经典问题之一,早已发表在相关的中学刊物上,如果同学们有意识的进行阅读,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相信一定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开阔同学们的数学眼界.同时近年来高考数学的命题趋势反复提醒,中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如何思考数学问题,主动的弄清楚问题或者解题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其规律,掌握和领悟数学的思想.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校 徐国坚endprint

问题二:题目源自哪里?还有什么结论?

由本题的条件,发现计算出的结果x2+y2=13,这是一个圆!而13恰好等于9与4的和,所以容易推广得:

命题1:已知椭圆C:+=1(a>0,b>0),动点P(x0,y0)为椭圆C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a2+b2.

由上述方法很容易可以推广到双曲线.

命题2:已知双曲线C:-=1(a>0,b>0),只有当a>b时,才存在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且这两条切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a2-b2,此圆被称为双曲线C的准圆.

但是抛物线是一个特例.

命题3:已知抛物线C:y2=2px(p>0),动点P(x0,y0)为抛物线C外一点,且点P到抛物线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x=-.即动点P恰好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命题1、2的圆被称为椭圆C的准圆(或伴圆),历史上是法国数学家Gaspard Monge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蒙日圆”,(蒙日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Monge′s Problem:画一个圆,使其与三已知圆正交.这是历史上的100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之一). 而“准圆”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单墫教授首先命名的.

不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用传统的几何证明方法,能否证明命题1呢?可以!

首先证明一个引理:

引理:如图2,四边形ABCD为矩形,点E为该平面上任意一点,则有[][]+[][]=[][]+[][].

证明:

因为左边=[][]+[][]=(+)2+(+)2

=[][]+2·(+)+[][]+[][]

=[][]+[][]+[][];

同理右边=[][]+[][] =(+)2+(+)2

= [][]+2·(+)+[][]+[][]

=[][]+[][]+[][],所以左边=右边.

现在可以用几何法来证明命题1.

如图3,设PA、PB是椭圆的两条垂直的切线,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关于PB的对称点F3,连接F1F3交PB于点M,则F3F2=F3B+BF2=F1B+BF2=2a,

又OM为F3F2的中位线,故OM=F3F2=a,

同理ON=a,注意到四边形PNF1M为矩形,

由引理得OP2=OM2+ON2-OF2

1=2a2-c2=a2+b2,证毕.

问题三:以往相似的高考题还有哪些?

鉴古知今,可以继往开来.如下还有一些曾经考过的高考题:

题1. (2012年高考广东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1:+=1(a>b>0)的左焦点为F1(-1, 0),且点P(0,1)在C1上.

(1) 求椭圆C1的方程;(2)设直线l与椭圆C1和抛物线C2:y2=4x相切,求直线l的方程.(答案(1)+y2=1,(2)切线方程为:y=x+或者y=-x-)

这里的方法和本题的通法一模一样!只是联立两次,用两次判别式为0即可!还有:

题2: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λ(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Ⅰ)证明·为定值;

(Ⅱ)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题3:(2012年高考广东卷)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为原点,其焦点F(0,c)(c>0)到直线l:x-y-2=0的距离为.设P为直线l上的点,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其中A,B为切点.(1) 求抛物线C的方程;(2) 当点P(x0,y0)为直线l上的定点时, 求直线AB的方程;(3) 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求│AF│·│BF│的最小值.

……

同样涉及圆锥曲线的切线的历年高考题层出不穷,有人说历年的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材料,因为如果把之前的高考题真的做会做活了,也许在这道高考题就不成问题了.

问题四:对于同学们高中学习有什么启示?

首先要读懂数学.对于习惯于聆听老师讲解数学的考生,要自己解读数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也是必须要勇于面对的一个挑战.数学,不论是作为思想的体操还是作为应用工具 ,都必须要求考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数学的表达.不少同学在考场上遇到这道题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是读不懂题意,不知道怎么表达椭圆的两条切线,导致第二问空白,可惜!

其次是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阅读好的杂志、好的文章,不能光是阅读教材.例如《高中》(本刊)《中学数学研究》《数学通讯》等等,都是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杂志,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能够显著的提高同学们的学科素养.仅仅是一味的埋头做题是不够的.数学高考是全方位的考察同学们的学科素养的,而学科素养往往是需要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写作中反复琢磨、领悟而提高.本题实质是圆锥曲线的经典问题之一,早已发表在相关的中学刊物上,如果同学们有意识的进行阅读,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相信一定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开阔同学们的数学眼界.同时近年来高考数学的命题趋势反复提醒,中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如何思考数学问题,主动的弄清楚问题或者解题方法的来龙去脉及其规律,掌握和领悟数学的思想.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校 徐国坚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考题切线抛物线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高考题怎么改编(一)——集合篇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