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看来年备考策略

2014-09-17王延龄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8期
关键词:作文题高中学生情感

王延龄

一、试题评析

1.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18套作文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意的指导思想非常鲜明,广东题尤为优秀,由“黑白胶片时代”和“数码技术时代”两个部分组成,以照相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生活与情感的影响为材料,没有直白地奔政治术语式的题旨,甚至没有出现“科技创新”之类的表述,更没有出现“科技改变人的生活”等提示,但因为有“老照片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这样洋溢着温馨情调的语句,与“数码相片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等科技气息浓郁的语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事。材料语境不同,而凸显“时代进步与特色”的精神,贴近现实、关注生活、思考人生的趋势则一脉相承。因此,考生立意的广度得到了明显拓展,深度得到了明显开掘。

当然也有变化。与去年材料中存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三组关系不同,今年则以“时代进步”这一鲜活的概念入题,引进“比较”的思维方法,让人在各有其优劣的纠结中感悟和思考科学技术与人的生活及情感体验的关系。

2. 从要求上看,今年延续了去年的提法,作文的角度、文体依然为“自选”,立意依然为“自定”,标题依然为“自拟”。

变化在于,前些年流行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等表述形式虽再度缺席,但“引发”的拷问和要求依然隐含其中!

3. 从思维上看,力度显著增强。照片忠实地记录人们即时的精彩瞬间,生活中欢乐的场景与细节,岁月带给自己的酸甜与苦辣,时代风云的变幻与演绎,无一不是如此。作文题以“照片的呈现形态与保存”为中心,对比着陈述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及情感体验带来的影响,焦点在“改变”:黑白照片虽“少”而“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照片“多”但“值得珍惜的点滴可能被稀释”;黑白照片会“渐渐泛黄,日益模糊”,而数码照片则完全相反。这是典型的“比较”思维,然而比较的结果既不是定位在“孰优孰劣”上,也不是定位在“取谁舍谁”上,而是定位在人从中可以享受到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便捷上。但又不仅仅是“比较”思维,还有显而易见的“辩证思维”存在于字里行间:黑白照片易泛黄且日益模糊,数码照片从不泛黄,这是从技术的角度说的。但前者利于亲情的沉淀、积聚和感受,所以“永不褪色”,而后者虽“从不泛黄,永不褪色”却让值得珍惜的“点滴”极易被稀释,两者一“用‘心”来保存和记忆亲情,一“用‘技术”来交流与分享。

二、试题启示

近几年来,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命制一直走的是稳健之路,且在稳健中渐趋成熟,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总计有:

1. 不跟风,有平稳的坚持。

每年高考,都有一些省市的作文题会因为指导思想上偏向“社会政治”而一定程度地偏离语文学科的根本特色,比如材料中或者标题中赫然出现“诚挚”“和谐”“信任”“梦”等风向标性质的概念和术语,把考生原本可能出现的灵活思维和创意作文胶着在既定的圈子里,限制学生的思维触觉伸向更其宽广的领域,有“牵着考生的鼻子走”的嫌疑,泛政治的意味或者打政治化的擦边球的意图比较浓厚。广东题则坚定自己“平实却意蕴丰富”的良好导向,目不斜视,心无旁骛。2013年的材料始终不出现“爱心”等词语,而是让考生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提炼,去表达。而这正是语文学科尤其是十八九岁的高中学生需要养成的语文习惯和能力,不能坐等别人给思想来充填自己的大脑。

2. 不偏怪,有沉稳的气度。

高中学生还处在中学阶段,是远未成熟的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他们的生活经历远远说不上丰富,情感体验也非常肤浅,让他们谈论、评价成人世界里的东西,要求他们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本身就违背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写作的基本规律。有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根本不顾及高中学生生活与心智的实际,用一些拔高了的、抽象的甚至空洞的概念去考学生,考查不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不说,还会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错觉。

近几年的广东题,绝不出偏题怪题,而是一般都提供一段平实而内涵较丰富的导引语,它们有时候是作文材料,更多的时候则不是。无论如何,这些导引语都贴近生活,直面人生,其中提到的事物和现象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者将来会遭遇上的,以此来引发考生思考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困惑。《与你为邻》,切中人对情感取向、交际对象、相处相容等生活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回到原点》,聚焦于人对生命方式与质量的深层思考。2013年根据三户人家对捐赠的接受与拒绝,进行人格尊严、自强自立、善假于物等生命“义”“理”的选择与阐述。这些话题,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比较适切,基本上可以说在他们的生活范围之内而又略有超越,那就是对人的生活、生命的精神层面的适度关注。“适度”非常关键与重要。

三、备考策略

根据广东省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我想提供几点备考策略供高三师生参考:

1. 多“点”聚材。高考作文无论怎样命制,都离不了“内容规定”与“形式要求”两个方面。就备考过程中的素材准备而言,“量”已经不成问题,只要翻开报纸杂志,拧开收音机开关,打开电视机新闻频道,联通互联网网线接口,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关键在于质量。

高考作文内容的核心是关注“人(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生存,涉及“寻觅与拷问”“净化与提升”“比较与选择”等范畴,并体现为“有与无”“精与粗”“取与舍”“扬与弃”“独与众”等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明白了这一点后,再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与他人、它事、它物” 的关系及其调适为半径画一个圆,凡进入这个圆内的都是有用素材。素材的“面”不需多广,但“点”应该尽量多一些。为此,要准确、强势介入内涵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素材宜谨慎,因为对他们的诠释与评价远未“盖棺”而“论定”,就是说,用今天的观念和眼光去审视,他们很多时候会不合“时”宜。材料与观点脱节,也就有这个因素。

2. 多“向”散材。内含丰富的素材,往往具有“多维度”解读的可能性。臧与否、舍与得、近与远、明与暗、优与劣,都是维度之一。所以,对于同样一则素材,要尽可能寻找到多个切入的方向,或局部,或整体,或因果关系,或要素分合,作多向发散,发散的方向越多,得到的感悟越多,写作的思路也会越开阔和灵活。

3. 多“线”用材。多点积累素材、多向解读素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考场写作时多线用好素材。用素材非常有讲究:

一要全面考虑所准备的素材与具体的作文题有哪些“相契合”之处。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点是,作文题是让考生临场写作时“借用”的,借命题人所制之题去叙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抒发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去阐述或证明自己对特定人事的情感与态度。比如前些年作文题中命题人问的“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上述材料”就是考生思维的触媒,考生所想到的任何东西都离不开“上述材料”,所以要善于“借”,借题发挥。提供清人阮元的杂诗“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是让考生论述如何种植水生作物的,考生必须找到诗的内核是“因‘水制宜”,然后衡量自己准备的素材中有没有“因‘××制宜”这个要素。《与你为邻》一题,则必须准确理解“为邻”这一核心,把握“‘自己(我)与‘你为邻”这一对关系,可以是“比邻而‘居(座)”,也可以是“以‘某种道德品质、思想情绪,某位楷模人物为精神支撑相伴前行”。其中的每一方面都是“线”,如果素材中不具体这样的关系或不能分离出类似的“线”,则一定要舍去。

二要围绕“相契合”之点去叙述素材。一则素材可能有好几条线可以用,但真正高度契合的应该只有一两条线。我们说的“多线用材”主要指平时训练而言,多线以开拓用材的领域,以便对接上更多的作文题。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新区教研室)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题高中学生情感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