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与时代的观照 理性与思辨性的统一

2014-09-17谢植宣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思辨性高考作文作文题

谢植宣

2014年高考终于降下帷幕,一如既往地,语文科的作文总是备受社会大众关注。每年高考后,作文题目甫出,总会出现热闹非常的全民狂欢、全民吐槽现象,各路专家学者,甚至社会的普罗大众,此时都俨然都成了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各路传媒也纷纷推出各种调查,排出诸如“最奇葩题目”、“最难写题目”等榜单。一年365天,除教师和学生外,平时鲜有人问津的高考作文在这几天享受了难得的高关注度。这是高考作文之幸,也是高考作文之不幸,因为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狂欢与吐槽基础上的关注,其实并不能给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带来多少益处。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站在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的门坎上,只有不为狂欢与吐槽所惑,转而着眼于全国18套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趋势,才能在2015年高考的作文备考中“吹尽狂沙始到金”。

纵观全国18套高考作文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材料作文一统天下,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淡出视野

梳理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各省市作文命题,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作文的命题比重逐渐加大,最终在2014年全国18套作文命题均是材料作文。通过简单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以此窥探命题者的一个不约而同的选择。2011年材料作文约占50℅,2012年全国17道作文题中16道是材料作文,2013年全国18道作文题中有17道是材料作文,2014年全国18道作文题均为材料作文。因为保密的原因,我们无法从命题者口中直接得知如此大面积的推行材料作文是出于何种考虑,但是,从最终呈现的命题类型来看,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主要类型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就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来看,材料作文绝对是备考的重中之重。

按照现行的分类,材料作文一般分为观点型、事实型、寓意(哲理)型。三种类型的审题立意尽管大同,但也有小异。

(1)观点型材料: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列举相同或相反的看法,以引导考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材料中往往提供几种不同的观点及写作范围,让考生选择并进行解读和阐释。审题的要点是选取或综合材料所提供观点合理阐释。典型例题如2014年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事实(现象)型材料:就是作文题给出的文字材料是一个事实,一个现象。这个事实、事例、现象或直接来源于生活,或是对生活的概括及提炼。命题人让考生就材料事实或现象发表看法,力争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审题的要点是能透过事实(现象)挖掘本质,既要懂得就事论事,又要学会由事及理,由此及彼,合理延伸。典型例题如2014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寓意(哲理)型材料:这种类型的作文题中的材料或是有意创设;或是虚拟,比如寓言故事;比如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生活俗语,或是生活中客观事实存在的虚拟再现。这些材料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审题的要点是概括提炼寓言(故事)的主旨。典型例题如2014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里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二、直面时代困境,反映时代生活

关于诗歌创造,白居易曾有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写作其实也是如此。好的作文命题总是深刻地反映着当下的现实生活、时代困境,是社会、生活、时代的折射。如果说前几年个别省份的作文尚存在大而空的毛病,那么,近两年,尤其是2014年的作文命题则可谓是与时代、生活零距离接触。相关的写作主题,考生在学习、生活有所感、有所思。如全国大钢卷关于“老王看病”的思考,即是对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一种回应,当然,此种回应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宣扬的是一种正能量。医院以人为本,救人于困;老板关心员工,主动伸出援手;老王感恩图报,更恪守承诺,打工抵债。生活是一个光影交错的世界,有光,阴影就无所遁形。可以说,全国大纲卷即是对当下真善美缺失的社会现状的一次积极回应。又如北京卷关于“老规矩”的讨论和思考,可谓是直击当下的社会软肋,深刻地反映着当下的时代困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不断地学习,以求发展,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丢弃一些需要继承的传统与精神,众多的老规矩被渐渐遗忘,言而无规,行而无矩,国人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不时见诸报端,甚至像乱涂乱画、公众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还漂洋过海,既有损人格,也有损国格。与此同时,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放在了中小学教育的突出位置,在如此的时代大背景下,北京卷的“老规矩”应运而生、顺势而为。除此之外,广东卷的“黑白胶片时代和数码信息时代”,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最美乡镇干部”,江西卷的“课堂的探究学习”,辽宁卷的“祖孙看夜景”等等。高考作文命题直面时代困境、反映时代生活的特点并非今年独有,实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热点,如2012年广东卷的 “生活在哪个时代”,湖北卷的“书信价值”;2013年广东卷的“捐助与受捐”,全国大纲卷的“归还手机”,全国课表2卷的“同学关系的调查”,北京卷的“手机影响”,山东卷的“《咬文嚼字》挑错”,江西卷的“中学生三怕”,浙江卷的“童心沉沦”,湖南卷的“我愿意的两种生活状态”等等。endprint

通过这样的稍作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窥探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关注时代生活、思考时代困境。具体来说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圣贤书要读,天下事也要关注。只有把写作的根须牢牢扎根于广阔而深厚的时代大地上,高考作文才能绽放灿烂的思想之花,结出饱满的思想硕果。

三、理性和思辨性的统一

北大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2014年3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曾发过一篇题为《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在文中,温儒敏教授说:“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而在2014年高考结束后,温儒敏教授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回归理性,看重思辨》的高考作文点评文章。一前一后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关键词“理性”“思辨性”。确实,理性与思辨性与其说是高考作文一个要求,倒不如说是当下的时代对一个18岁的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成年大学生的要求。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个光与影交错的时代,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交锋,过去与现在的交集,继承与发展的平衡,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每一个你我他,也令我们对这个时代产生了不少的困惑,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思考。面对如此复杂的现状,我们尤需理性与思辨性,既不做夜郎自大的自我陶醉者,也不做妄自菲薄的现实悲观者,而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在理性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这个变化而复杂的世界。就如2014安徽卷关于“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改动剧本台词一事的不同意见”,改还是不改,这是一个问题,而这其实并非是对错的争执,而是如何改才更为合适的问题,这样的认识需要理性与思辨性,如考生只执一端,片面地支持改或者不改,都有失偏颇,欠缺理性与思辨性。又如上海卷关于“穿越沙漠自由与不自由”的讨论,自由还是不自由,也是一个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的选择并非对立,因为生而为人,相应的社会角色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官员要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医生要救死扶伤,仁心仁术;商人要奉公守法,取之有道;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恪守师德……所以我们都是不自由的,但其实也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当然前提是道路和方式是正确的。因此,自由还是不自由的认识,同样需要理性与思辨性。

而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广阔点,就会发现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其实并非我们所独有。美国的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2014年SAT亚洲考区的作文题是:“Are people stay in the same community happier than those who 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那些一直待在同一个社区里的人们,比不断迁徙的人们更快乐吗?)以此题对比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美国的作文命题在理性与思辨性上比我们走得更远更彻底。美国的教育评论者认为,SAT作文题目极具思辨力,提倡启发式教育。也就是说作文题目并不是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让考生完成写作,而是重在启发学生思维,抛给考生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重在考查考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让我们看两道典型的SAT考题,相信认识会更深刻。

仔细思考下面这段摘选的文字和题目:(2007年)

我们经常被提倡用革新性的、非保守的而非传统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被鼓励具有创造力并相信新的思考方式会带来新的洞察力。然而革新可能是不实用或者不必要的。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可能是那些被验证可行的方式。

题目 :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总是必要的吗?

仔细思考下面这段摘选的文字和题目:(2010年)

技术进步极大提升了我们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速度。一些人对此持批判态度,宣称技术带来的高速交流促使人们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缩短了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令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周围的人。托现代技术的福,信息交流是如此迅速而容易,这到底有什么问题?

题目: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否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四、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平衡

在限制性与开放性上取得平衡,是当下语文命题思想研究的焦点。就作文来说,所谓限制性,就是指在写作要求、写作范围上做出清晰而准确的界定,降低考生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难度和审题难度,同时也通过限制性的写作要求和写作范围打击套作现象。所谓开放性是指在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范围的基础上,只提供一个写作论题,而不提供唯一的答案,而是通过多角度的提示,引导考生对论题的多元思考及开放写作。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平衡,避免了以往限制性过强而导致考生思维单一的不足,也避免了开放性过大而导致的套作现象,而使两者取得平衡,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典型的题目如2014年的北京卷,命题材料对写作要求和写作范围的限制显而易见,即是老规矩,这是题目确定的具体的写作论题,考生需在论题的范围内写作才能符合题意,而开放性则体现写作角度的开放性上,关于老规矩,通过命题材料的提示,考生可具体为文明礼仪、个人素养、传统习俗、家族家风等,同时,命题材料也为对老规矩的辩证思考留下了空间,这也是开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也就是说在“老规矩”这个限制范围内考生是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的,从而达到命题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的平衡。近两年在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平衡上处理得较好的高考作文题还有2013年广东的“捐助与受助”,全国课标卷2的“同学关系调查”,北京卷的“手机影响”,山东卷的“《咬文嚼字》挑错”,江西卷的“中学生三怕”,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湖南卷的“两种生活状态的我愿意”,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上海卷的“重要的事与更重要的事”,四川卷的“平衡的生活”。而2014年则有全国课表1卷的“山羊过独木桥”,全国大纲卷的“老王看病”,广东卷的“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信息时代”,北京卷的“老规矩”,湖北卷的“爬山三境界”,江苏的“不朽”,江西卷的“课堂的探究学习”,辽宁卷的“祖孙看夜景”,山东卷的“窗子看世界”,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浙江卷的“门与路”。

五、首倡微写作,开启大小作文新时代

近几年,在高考作文中增加微写作,以小见大,或训练学生片段写作的能力,或引导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说理能力。“生命语文”的首倡者广州外国语学校的熊芳芳老师年初出版有《高考微写作》一书,可谓高瞻远瞩。而随着2014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的公布,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将一分为二,增加微写作,并首次明确微写作占10分。而随着未来几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语文将会提分,就更为微写作全国推广提供了分数空间。纵观2014年各省市作文题,可列入微写作范畴的分别有北京卷和江西卷,北京卷三选一,三个写作主题分别为“学习语文的体会”“家长送考”“纪念18岁”,江西卷只有一个题目“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从写作主题来看,确实够“微”,均是围绕学生具体而微的学习、生活切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缝对接。写作要求也是具体而微,如江西卷的要求就相当具体“(1)集中体现喜庆祥和的气氛。(2)运用疑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情感。(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北京卷的要求相对开放一些,但对写作范围均有着相当具体的限制。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一年的微写作的命题类型基本还是会维持北京卷和江西卷的类型,尤其是北京卷的微写作形式及要求值得高度关注。

2014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2015年高考已然启程,套用浙江卷和上海卷的话“高考就如门与路的关系。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大学。你可以选择穿越高考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一次高考,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面对必须穿越的2015年高考,见微知著,洞察变化,选择合适的道路和方式,你会顿悟:高考作文,不过如此!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辨性高考作文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