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14-09-17潘恒
潘 恒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21世纪大学外语教学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要,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良好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是达到此项教学要求的根本保障,也是该大学教育理念以及目标定位的体现。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并实践国外大学成功的经验,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完善。
一、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的背景
目前中国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无论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的同一本科外语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仅有“量”的不同,少有“质”的差异。绝大多数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其特色,尚没有很好地回应中国工业化进程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多规格、多类型和多层次的需求。据笔者调查:本校有50.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一般交流,读不懂简单的专业知识外文文章,更写不出有关专业产品的简单说明书。有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外语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为“通识”教育,没有完全达到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要求。针对这种现实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应脱离中国工业化的现实,不宜盲目追随泛‘通识教育’和‘一般教育’的潮流,而需保持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1]”。多年来,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也参加全国外语分级考试,师生重视通过率的“应试教育”,轻视了把外语作为专业交流工具的作用。
近年来俄罗斯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大胆改革,有一批教育家研究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与受教育者未来专业的“职业特点培养”的关系,进行教育理论、专业的外语交际教学实验。在1996年高校非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外语是现代化人才专业培养不可缺少的课程,其教学方针应重视人才培养职业交际能力及未来职业方向的要求。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彰显了专业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比重。它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本专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使其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
目前,在国内有关大学外语课程设置问题研究还旨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一般表面化研究,研究领域有所局限,方法比较简单,且借鉴国外教育资源的案例式比较研究较少有人涉猎。此项研究可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二、俄罗斯应用型大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自2003年9月俄罗斯签署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其应用型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其核心是既保留了苏联时期高等教育的典型层次(文凭专家、副博士),又增添了博洛尼亚宣言中的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实现着从苏联时期的单轨制向俄罗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双轨制转变。原来的五年制本科学位将逐渐废止,代之以专业较为实用、知识面较宽的四年学位制。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开始实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来改革传统学年制采取的“批量生产”、“齐步走”、“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2]。按照欧洲学分系统,结合本国实际,规定用学分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工作量。俄罗斯实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系统、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空间的重要工具[3]”。
为此在2004年3月9日俄罗斯教育部颁布《高校使用学分制组织教学过程的示范章程》,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在保障执行国家高等教育标准前提下,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按照学生未来职业方向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标准安排教学。这样保持了高等教育大纲的多样性,赋予高校课程目标更多的自主权。对大学外语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指出:非外语专业大学的外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实践应用外语的能力。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А.А.Рыбкиная 这样解读:外语不只是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还是开拓职业技能的手段[4]。她的这种观点拓宽了“职业方向”这一概念,使外语课程设置“专业化”研究成为应用型大学职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即实践掌握外语是职业方向之一。
三、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比较
我们选择俄罗斯与中国某应用型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比较案例:俄方《热能与动力工程》2010年外语教学计划(以下简称“俄方”)和中国某工科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中方”)。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体安排
上述表格中我们看到,俄方大学该专业总学时396,其中实践教学占180学时,且实践教学环节分散于每学期期末,目的:每学期期末检验学生一学期实际掌握外语的情况。中方大学语言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四学期期末的一周,学时仅为40学时。从总体安排上看,俄方大学的外语教学时数以及实践操练学时明显高于中方。由此可见,实践课程环节较为重视。
表1 中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对比表
(二)课程内容
俄罗斯大学在大学外语授课时,没有统一的国家规定教材。每所大学按照本学校的专业要求,外语教研室自行指定或者编写教材,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在基础语言课程进行之后,教学内容集中在有关专业术语的语音、语法形式的学习(约40学时,占总学时的10.1%);专业词汇教学:在专业词汇范围内进行交际情景语言训练(口语教学50学时,书面语30学时,占总学时的20.2%);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知识学习的灌输(40学时,占总学时的10.1%)。语言操练材料充分考虑如下几个方面:未来职业方向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个性化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行业方向的言语交际能力。
中方大学无论哪个专业都必须使用“十一五”规划统编教材《大学英语》,教师只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同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这样,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教授的内容千篇一律。教学内容为基础词汇教学、语言形式及其语法使用规则等;文章的题材侧重文学、历史等方面;语言材料多为文学作品的片段。语言实践环节中的操练内容基本上是课文的学习内容安排的话题训练。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且实践操练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方式的比较
俄方大学在外语课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未来职业去向而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譬如交际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材不固定,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计划选择语言材料,教师发挥其教学特长的机会增加。在俄罗斯对教材给予极大的关注,“教材研究”与“教材理论”等在外语教研室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为此还举办专题国际会议。研究的成果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如师生卷入式、意境化、角色化等任务式交际教学得到普遍应用。中方大学教师使用统编教材,教学的内容自然以教材中语言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则以分析和阐释为主,属于“自上而下的灌输法”。在教材规定的内容中进行的教学,制约着师生“教”与“学”的自主性,教学方法显得单一,表现为课堂上教师主导的“一言堂”教学。
四、课程设置差异分析得出的启示
上述案例比较,显而易见,中俄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俄罗斯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中对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明显高于中国,差异意味着我们在这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借鉴俄方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出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应重视课程设置问题
一般而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5]。大学教育的专业属性决定了技术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应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占主要比重,其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保证适当的比例。
俄罗斯大学外语“专业化”课程设置方式为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进一步开展系列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供了有益思路与成型经验。此项研究就是在学习与汲取成型的课程设置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化”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方式。目前我国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目标还没完全匹配,与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所以应该重视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二)外语课程设置的“专业化”
外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优化课程设置是当今俄罗斯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的主要特征,大学外语的“专业化”课程设置也是当今应用型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俄罗斯专家 Н.Д.Гальсков 为此指出,“在专业材料的语言学习中,学生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获得了成功”[6]。她还认为:“专业化”外语课程是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效结合,是俄罗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现代化标志。
我国应用型大学在未来专家的职业培养中,应该借鉴这种创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外语教学课程的“专业化”设置。最近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要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学习外语,所以“专业化”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把掌握职业方向的外语知识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紧密结合。在外语教学计划中,首先列出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然后根据选题内容选择具体课程类型。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的安排应该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具体地说,以创新的外语课程内容和方法为目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程和教学要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其专业性特点,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
[1]龚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8.
[2]付轶男.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目标和结构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李春生,时月琴.比较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2006(4):82.
[4]Рыбкина А.А.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услови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умений курсантов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 МВД в процессе обуче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ому языку.Саратов.юрид.ин -т МВД России,2005.152 с.
[5]张忠华.从三个维度思考大学的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45-46.
[6]Н.Д.Гальскова,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етодика обуче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омй языку:Пособие для учителя.Москва:АРКТИ - Глосса,2000,165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