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2014-09-17陆振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36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西医原发性

陆振华

(江苏省句容市下蜀中心卫生院,江苏 句容 212411)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症,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往往疼痛难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主要是给予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药物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治疗在临床中应用的增多,三叉神经痛治疗中也出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2-4]。本研究比较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单纯西医治疗和单纯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19~59岁(45.6±3.5)岁;病程(1.3±1.2)a(6个月~2 a)。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包括患者面部三叉神经出现不明原因短暂性、烧灼样、发作性和电击样剧烈疼痛,可开始于一侧面部,对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中医组和结合组,每组3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疼痛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治疗试验,签订治疗协议书。

1.2治疗方法 西医组给予卡马西平片0.1 g/d,分2次口服,后逐渐增加到0.2 g/d,分2~3次口服;同时给予患者复合维生素B片进行治疗,每次2片,3次/d。中医组给予柴胡舒肝散并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主要成分包括柴胡15 g、白芍15 g、生地黄15 g、怀牛膝15 g、桃仁15 g、桔梗10 g、枳壳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炙甘草6 g、红花6 g;出现纳差者可加炒麦芽10 g、神曲10 g,出现便秘症状者可加火麻仁15 g、麦冬15 g,疼痛较为严重者可加延胡索15 g、炒川楝子15 g,病程已久者可加全蝎10 g和蜈蚣1条。1剂/d,水煎取汁45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同时给予针刺治疗,取患者百会、下关、四神聪、内关、水沟、头维、太冲、合谷等穴,穴位局部皮肤消毒,然后用1.5寸毫针对穴位进行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并留针30 min,1次/d。结合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给予卡马西平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的同时给予柴胡舒肝散并血府逐瘀汤治疗,并同样给予针刺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项目 ①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率;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量表评分变化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包含有4类20组疼痛描述词,其中1~10组为感觉类,11~15组为情感类,16组为评价类,17~20组为其他相关类。其中0~3数字分别表示“无、轻、中、重”,分别求出不同分项的分数值;③观察比较3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6个月以上未再发作;显效:患者临床疼痛症状消失,压痛点消失,偶有发作,次数较少;有效:患者临床疼痛症状明显改善,间隔期延长,疼痛程度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3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率比较 治疗第7天结合组发作频率明显少于西医组及中医组(P均<0.05),而中医组和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8天,结合组发作频率明显少于西医组及中医组(P均<0.05),而中医组的发作频率明显少于西医组(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率比较次/d)

注:①与结合组比较,P<0.05;②与西医组比较,P<0.05。

2.2治疗前后疼痛量表得分比较 3组治疗前疼痛量表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结合组治疗后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西医组及中医组(P均<0.05),中医组和西医组各项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疼痛量表得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结合组比较,P<0.05。

2.3治疗效果比较 结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及中医组(P均<0.05),中医组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见表3。

表3 3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注:①与结合组比较,P<0.05;②与中医组比较,P<0.05。

2.4不良反应 3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多由患者面部发生动脉硬化和血管压迫引起,临床多采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5]。其中西药卡马西平具有抗神经痛、抗惊厥和抗抑郁的作用,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药物,西药见效较快,但治疗有效率不高。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面部受风寒之邪[6],导致三叉神经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进而引发疼痛,因而在治疗上以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中药方剂上常用血府逐瘀汤和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其中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柴胡舒肝散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两方合用能够起到理气活血的功效[7]。中药虽然治疗有效率较高,但其起效较慢,患者承受的疼痛较多,因而在临床中推崇将两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8-9]。本研究所应用的中药组方中白芍具有止痛柔肝、养血荣筋的功效,川芎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的作用,丹参能够祛瘀止痛、活经通络、清心除烦,而白芷具有通络止痛、散风除湿、消肿排脓的作用,还能够引药入病所,消除病患,从而有效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10-11]。同时,结合组还给予患者针刺治疗,其中针刺合谷穴能够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针刺太冲穴能够入肝经,主治头痛等疾病;而头维穴是交会穴和头耳部穴位,对其进行针刺能够有效改善少阳、阳明两经经络不畅症状;对百会、内关、水沟、四神聪这几个穴位进行针刺,能够起到调神、醒神、宁神的作用,进而达到镇痛的功效,有效减轻患者的面部疼痛;下关穴是三叉神经感觉神经的主要分布区域,对其进行针刺能够通利牙关、疏风活络,并能够有效镇痛,从而有效改善三叉神经痛,提高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的第7天和治疗的第28天,结合组疼痛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西医组和中医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减少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中药组和西医组相比,在治疗的第7天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第28天中药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西医组,说明单纯中医治疗起效慢,在前期并不能有效抑制疼痛发作,但其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在疼痛量表评分上,治疗后3组疼痛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而结合组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西医组和中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3种治疗方法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但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结合组明显高于西医组和中医组,中医组明显高于西医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三叉神经痛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减少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作频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亚楠.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189-190

[2] 刘云,潘卫东,杨硕慧,等. 止痛一号方联合羟苯磺酸钙与甲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50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11(6):56-58

[3] 林卿,李成,李锋.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19-21

[4] 刘焕太.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预后[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8):294-295

[5] 梁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7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682-684

[6] 曲凤玉,张凯,宛思莹.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46例临床观察[J]. 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1(3):185

[7] 王建光.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42

[8] 范文建.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1721-1722

[9] 徐新蕾.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0例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2011,33(11):1663-1665

[10] 杨媛. 通络治肝法结合西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227-228

[11] 周伟平. 桂枝加葛根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0(20):167-168

[12] 杜平,陈春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1(1):68-69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西医原发性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