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内分泌异常相关性的研究
2014-09-17赵丽云
赵丽云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电诊科,辽宁 沈阳 1101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至2013年的收治的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实验组,将50例基础体温双相的不孕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对照组成员月经周期规则、基础体温双相,超声检查卵巢无生理性囊肿、黄体囊肿、卵巢肿瘤等异常现象,3个月内所有患者没有基础药物使用史。
1.2 研究方法
使用VolusonE8超声仪,经阴道二维探头,频率为5~9 MHz,检查的时间为月经第3~5天,闭经患者可以随时检查。检查方法主要有:①卵巢二维超声,测量卵巢的相互垂直3条最大径线,并采用卵巢体积计算公式,long tv ap,其中tv代表的是卵巢宽度,ap表示的是卵巢厚度,long表示的是卵巢长度。②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选择卵巢间质当中最大的小动脉运用多普勒测量设备测量脉冲多勒谱,连续测量3~5个心动周期频谱波形,测量多囊卵巢的PI、RI值。每侧卵巢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作为处理数据的主要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s)表示,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卵巢超声影像学参数比较
二维超声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卵巢体积比对照组要大一些,小卵泡数目增多,卵巢间质面积增大,回升增强,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表2。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卵巢二维超声参数比较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卵巢超声参数比较
2.2 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影像学参数与内分泌代谢异常相关性
将实验组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影像学参数与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内分泌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EN、SA、TA、2D-OV与LH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274、0.235、0.251、0.240,P<0.05);SA、TA、2D-OV与T呈正相关。超声参数比较见表3。
表3 超声参数比较
3 讨论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卵巢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卵巢超声影像资料可以明显的发现,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实验组的患者的卵巢体积明显增大,而小卵泡数有明显增多,间质面积也有所增加,超声回升增强,卵巢间质血流丰富[1]。这与现在的一些研究资料的结论一致,如在1985年Adams等采用经腹部超声影像研究当中,认为多囊卵巢有两个特征,也就是小卵泡数目增加和卵巢间质面积增大。试验组在卵泡数量和卵巢体积上存在正比关系,但是在对照组的患者超声影像资料当中却没有发现这一点,因此实验组的卵巢比对照组的卵巢有明显的增大。本研究对照组50例患者当中有2例的卵泡数量达到10个,其中的卵巢体积分别为6.1 mL和5.8 mL,这说明多囊卵巢间质面积与卵巢的体积存在正比关系。
3.2 卵巢体积及卵泡数目的改变分析
通过相关性的研究发现,EN和LH呈正相关性,2D-OV与LH、LH/FSH比值和T也为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了多囊卵巢患者的内分泌紊乱与卵巢多囊改变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患者LH的异常导致了患者卵巢体积增大和卵泡数量增多。这一点与现在的一些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如有的学者采用3D-US研究中发现,多囊卵巢患者的卵巢体积、卵泡数与LH、FSH呈正相关,但是在研究中却发现这些与T没有相关关系。Enrico等[2]在研究中发现,多囊卵巢患者的FSH与RI呈正相关。但是本研究的结果与该研究有明显的不同,研究当中发现多囊卵巢患者的FSH与RI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当中数据的差异,以及所根据的研究标准、检测时间导致的。当然一些学者在研究当中认为卵巢多囊性改变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诱因或者说是其早期[3,4],一旦患者的内分泌失调导致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即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但是却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无临床症状和内分泌激素改变的卵巢多囊性改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联性,因为一些研究中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一些患者的卵巢多囊性会改变,甚至于完全消失。
[1]Luciano GN,William M.Determination of the best-fitting ultrasound formulaic method for ovarian volume measure-ment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2003,79(3): 632-633.
[2]Enrico C,Francesco O,Stefano P,et al.Ovarian size and blood flowinwomen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their correlationswithendocrine parameters[J].Fertil Steri,2005,84(2):413-419.
[3]Richard 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e newmillennium[J].Mol Cell Endocrino,2002,186(2): 219-225.
[4]Diaa EM,Abd EA,Safwat A,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factor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their relation to ovarian blood flow[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2005,118(2): 2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