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野性的呼唤》中体现的多重性哲学思想
2014-09-17陈芮李敏柏雪
陈芮 李敏 柏雪
摘 要: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本文解读了杰克·伦敦的作品《野性的呼唤》中体现的多重性哲学思想,包括“棍棒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作者表面上写狗,实则反映人的世界。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巴克从驯养犬到狼狗的演变过程无形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 多重性 哲学思想
一、引言
杰克·伦敦是美国近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斯通称他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在现代美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享有崇高地位。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野性的呼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一条家狗变成一只野狼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原是法官米勒家中一条养尊处优的驯养犬,后被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在这期间,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的生死争斗,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恢复狼性,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作品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带给人们许多哲学思考,比如“棍棒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尼采“超人”哲学思想。引领着我们从多种角度思考和感悟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二、哲学思想
1.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
巴克所学的第一课就是“棍棒理论”。在小说的情节里,巴克试图反抗贩卖者,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棍棒殴打和各种虐待。自这之后,他便懂得了手拿棍棒的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就要无条件服从,所有反抗都将是徒劳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作者潜在影响的体现:无产者受到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压迫,而维护这种剥削压迫的,则是棍棒——社会权力机构的象征。另外,在作品中虽然描写的对象是动物,但作者赋予这些动物灵性,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透过动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残酷与掠夺反映当时美国资本主义者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巴克实际上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被拜金主义思想吞噬基本理性的受害者的象征。
2.达尔文的进化论
荒野没有和平,生命和肉体随时随地都处在危险之中。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强者生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代尔海滨,巴克的朋友科力,在与一条爱斯基摩狗做朋友时被打死。这使巴克深刻认识到“适者生存”的法则,“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公平可言,一旦倒下,就是生命的终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要想活下去,必须时刻提高警惕不能松懈,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因此,巴克开始不断学习新的本领,习惯在雪地里挖洞睡觉,吃饭要快,不能挑剔,甚至于他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慢慢变得冷血和残酷,偷盗和杀戮不再稀奇。肉食性动物的本性终于还是在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险恶的冰雪世界中被挖掘和显露出来。巴克最终掌握了这样的生存法则而成了王者,反观同样的环境中三位探险新手因为无法适应环境最终被淘汰,这恰好证实了: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永远不会改变。
3.尼采的“超人”哲学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受尼采“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着重强调个人的作用和力量,主要表现为张扬个性,实现生命价值。小说中有具体情节可以体现这一点:“他被打败了,但是他并没有被驯服……他接受了这次教训……那根棍子就是个启示,让他尝到了原始法则的滋味。生命的种种现实还有更严酷的一面。他无所畏惧的面对这一面,而在面对的同时,把他的本性所唤起的潜藏的狡诈也统统用上了。”
事实证明,巴克不但没有对这种被动挨打的形势屈服,甚至其内心深处产生了更强大的反抗因子。这里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巴克会展开邪恶的报复,把一群印第安人打得狼狈逃窜,这是对人类的征服与战胜。另一方面,巴克以自身的勇敢和聪明,凭借优异的表现赢得了狼群中的领袖地位,成为真正的王者。尼采曾说:人有强者与弱者之分,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是最理想的人就是超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意志和品质。巴克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它以超人的速度学会了棍子、利牙等各种生存技巧;他在一次次反抗与挣扎的经历中快速领悟了自然界万古不变的生存法则;它能预测隔夜的风,以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从激流中把宋顿救起;它能拉起一千磅重的雪橇……忍常人所不能,身心完美无缺,体质无与伦比,杰克·伦敦成功地将巴克塑造为超人的化身,将这种“超人”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在《野性的呼唤》中作者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狗的命运与生活反映人的世界,使狗性和人性在巴克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是达尔文和尼采理论的化身,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论引导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欺压自己的同类斗;他一路辛酸与坎坷,经历了多次命运转折,但他在逆境中坚忍顽强,且头脑聪慧,以“超人”的意志达到一般动物所不能达到的水平,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作者结合对自身命运的感悟赋予了小说多重性的主题与哲学思想,使小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价值上都值得仔细研读与推敲,颇具感染力,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怀波.杰克·伦敦的权学与信仰追求.外语研究,2004(2).
[2]杰克·伦敦.杨春晓译.野性的呼唤.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美]杰克·伦敦.余季东译.约翰·巴雷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4][美]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