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道中考物理实验题反思教与考

2014-09-17张正太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示数测力计指针

张正太

顺便赘述一下,原中考题的出发点及答题要求是依据传统教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任意完成三组不同的数据,从中寻找规律。这样的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不利于训练学生严谨的探究思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现行苏科版教材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出发点是:探究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为探究其普遍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釆用控制变量法,毎一个因素至少做两次,放手让学生探究完成,学生至少做出四组数据,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探究过程值得提倡。

第(4)问,笔者认为,如果用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实验,必将导致测力计的示数小于杠杆所受的实际拉力,即F1l1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是采用在支点两侧不同位置的两点处加挂钩码;另一大组则是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在支点的同侧按探究需求选两点分别加挂钩码、施加竖直上拉的动力的方法做实验。在学生分析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也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一个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抛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想出探究其真伪的实验操作办法——杠杆水平静止后,只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并让学生讨论得出动力变大的原因。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避免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下拉导致所测动力示数不准的缺陷,同时是对原实验只出现动、阻力在支点两侧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科学建构,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力臂概念及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因而,笔者认为第(4)问应改为这样设问:如果在杠杆支点的同一侧的某点处挂钩码,另一点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的方法做实验。请分析说明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好处;有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F1·OA=F2·OB)。你认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解答时,前一空原答案基本适用,还可增加:多了对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的探究,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第二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杠杆水平静止后,只需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由竖直向上改为斜拉,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改变,分析动力臂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顺便赘述一下,原中考题的出发点及答题要求是依据传统教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任意完成三组不同的数据,从中寻找规律。这样的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不利于训练学生严谨的探究思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现行苏科版教材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出发点是:探究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为探究其普遍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釆用控制变量法,毎一个因素至少做两次,放手让学生探究完成,学生至少做出四组数据,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探究过程值得提倡。

第(4)问,笔者认为,如果用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实验,必将导致测力计的示数小于杠杆所受的实际拉力,即F1l1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是采用在支点两侧不同位置的两点处加挂钩码;另一大组则是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在支点的同侧按探究需求选两点分别加挂钩码、施加竖直上拉的动力的方法做实验。在学生分析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也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一个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抛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想出探究其真伪的实验操作办法——杠杆水平静止后,只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并让学生讨论得出动力变大的原因。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避免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下拉导致所测动力示数不准的缺陷,同时是对原实验只出现动、阻力在支点两侧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科学建构,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力臂概念及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因而,笔者认为第(4)问应改为这样设问:如果在杠杆支点的同一侧的某点处挂钩码,另一点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的方法做实验。请分析说明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好处;有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F1·OA=F2·OB)。你认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解答时,前一空原答案基本适用,还可增加:多了对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的探究,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第二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杠杆水平静止后,只需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由竖直向上改为斜拉,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改变,分析动力臂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顺便赘述一下,原中考题的出发点及答题要求是依据传统教材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任意完成三组不同的数据,从中寻找规律。这样的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不利于训练学生严谨的探究思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现行苏科版教材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出发点是:探究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为探究其普遍规律,教学中让学生釆用控制变量法,毎一个因素至少做两次,放手让学生探究完成,学生至少做出四组数据,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探究过程值得提倡。

第(4)问,笔者认为,如果用杠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实验,必将导致测力计的示数小于杠杆所受的实际拉力,即F1l1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是采用在支点两侧不同位置的两点处加挂钩码;另一大组则是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在支点的同侧按探究需求选两点分别加挂钩码、施加竖直上拉的动力的方法做实验。在学生分析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也依据实验数据提出一个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乘积”,抛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想出探究其真伪的实验操作办法——杠杆水平静止后,只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并让学生讨论得出动力变大的原因。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避免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下拉导致所测动力示数不准的缺陷,同时是对原实验只出现动、阻力在支点两侧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科学建构,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力臂概念及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因而,笔者认为第(4)问应改为这样设问:如果在杠杆支点的同一侧的某点处挂钩码,另一点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上拉的方法做实验。请分析说明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好处;有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动力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等于阻力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的乘积(F1·OA=F2·OB)。你认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解答时,前一空原答案基本适用,还可增加:多了对动力、阻力在支点的同一侧的探究,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第二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杠杆水平静止后,只需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由竖直向上改为斜拉,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改变,分析动力臂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示数测力计指针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郊游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例谈温度计的示数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电阻变化引起电表示数变化类试题小结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浅析C语言指针
台秤示数的最小值是出现在摆球的最高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