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
2014-09-17胡小凡
胡小凡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学习,进行深度阅读,则需要教师构建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对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进行了勾连,阐述了建立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深度学习 自主学习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进行深度学习,这与教师不能深切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掌握学情,不能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不能摆准教师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本人在构建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我们给学生一篇文章,会发现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掌握文章的程度不同,如果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教师的掌握很显然会更加深入。为什么?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在《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一书中把能深入掌握文章内容的一类人,例如语文教师,称为“学科专家”,把他们在同样时间掌握文章的一些思维或方法等称为“专家行为”。
能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也像“学科专家”一样较为有效地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呢?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联系自身的阅读体验,同时对照浅层阅读的学生,去概括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我们尝试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比较。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阅读中会很快提取自身的文体知识、文章知识、语言修辞知识及对词语的理解等来阅读文章,会判断文章的文体特点,理出文章的思路、中心、写作和语言特点,会把题目与文章之间的关系进行比照,甚至会联想相类似的文章,会去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作者的写作历程与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欣然之余,对其中精妙的语句或段落会进行深入的回味,会想到在自己的实践中加以引用或创造性应用。浅层阅读的学生在字词理解上会遇到困难,阅读过程中只是印象留存,不会运用文体知识、文章学的知识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关键段落理出文章内容与特点,至于由此及彼的联想则更少。
从过程方法的角度,语文教师阅读一篇生疏的文章时,首先,是动笔勾画,根据文章特点划出其中勾连的语词,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不同作用的语词,遇到生字词先是推断,模糊之处往往会查阅工具书,如果时间允许,在查阅工具书的时候对字词的音形义会进行仔细的审阅,有心得或者疑惑的地方会写些旁批;其次,会反复运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文章,浏览掌握大意,精读品味,跳读寻找关键的词语;第三,阅读层次与阅读视角是复杂的,语文教师会了解文章内容与特点,与文章中内容共鸣,与作者感同身受,审视自身的阅读经验或人生体验,批判文章写作特点与文章显示的情感或思想,在阅读过程中由浅入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批判会与教师的阅读体验融会在一起;第四,语文教师的任务性阅读与综合性阅读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会准确指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但阅读的关注度不会仅仅完成任务,也会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文章有更为深切的把握;第五,语文教师在遇到阅读困惑的时候,会查找资料,力争更为准确或正确地掌握文章。
而学生会怎样呢?他们多是浅层阅读,阅读过程中很少动笔,更谈不上把文章、文体等知识与圈点勾画结合在一起,对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困惑不会标注,阅读较为简单,只满足于理解,不会多视角审读文章,任务性很强,能完成任务就满足,会模糊处理自己的困惑,对于完成任务的准确或正确性不会深究。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语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会十分地专注,不断联想自己的人生实践和阅读体验,会用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特点比较作者所表达的情愫或思想。浅层阅读的学生阅读的专注度不够,人生实践与阅读体验也不够丰富,对他们来说,文章中人、事、情很可能都是全新的,不会对自己所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判断。阅读文章或许就是任务,感兴趣会反复读,不感兴趣完成任务就满足。
综合上述,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是能运用文体、文章等有关知识圈点勾画,能结合有关背景与资料,理解、品析、批判文章的内容与特点,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人生体验与情感,能应用其中有益的语词和写作手法,在其他阅读中举一反三。
作为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语词、人生体验,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与阅读方法勾连在一起,培养多元阅读的兴趣和多元解读能力,将语文应用与阅读结合在一起,通过语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有较为清晰的目标,能根据学习目标计划学习过程,能根据学习进程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解决各种学习问题和困难,最终完成目标。
从当前的教学方式来看,课堂上就某一篇文章而言,由于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很难系统地设计每篇文章的阅读目标,自主达成目标。放开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某篇文章,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与每个学段的整体设计不能一致。
但是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其实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很多,我们可以三条腿走路。第一条就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进行阅读学习;第二条是课外辅导性阅读,教师指导方法,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三条是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文章或书籍阅读。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而言的,两者并不矛盾。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应成为圈点勾画、理解、分析、综合、品析、批评的主角,在阅读、点评、思考、讨论、辨析的过程中不断深入解读文章,这正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点。因而深度学习必须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才可能深度学习。
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深度阅读,就需要教师摆准自身的位置,成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组织者和阅读的伙伴,而不是用自己的解读替代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表达代替学生的思考。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需求,形成阅读期待,通过有效的方式积累语文知识、人生体验,拓宽视野,在语文实践中应用学习感悟,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的构成要素
在现有的语文教材框架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的设计,应根据学段特点、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文本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1.设计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设计有三个要素值得重视。
(1)积累与体验。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和积累的过程。教学设计要设计具体的行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例如,背诵有关语段、摘抄有关语句、诵读、表演等等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读毫无疑问是积累与体验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课堂读的方式往往比较随意,或是大一统。让学生深入阅读,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读的方式,圈点读,批注读,默读、诵读,跳读、品读,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段阅读方式是不同的。
(2)理解与批评。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批评则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理解分两步。一步是整体把握,一步是深入探究。整体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深入理解才可能掌握文章的实质。两步的设计都是阅读课堂不可缺少的。整体把握文章比较好设计教学任务,问题是,深入探究究竟设计什么任务?深入探究的任务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难懂之处和文章的体式特点。任务点的量要根据教学时间来设计,一般一个即可,不可面面俱到。批评是将对文章的理解、品析再往深处推进。深入探究可以与批评相结合,也可以根据文章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设计。
(3)表达与应用。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体验、理解、批评、仿照都需要文字的再现或者创造,在引导学生积累、感悟、理解和审视的过程中,融入或另外设计表达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目标应有以下三个要求。
(1)能清晰地让学生看出自主学习的途径、方法与达成的内容要求。目标之间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体验、品评和融合。(2)自主学习目标不能过多,一至三个,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3)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自己确立阅读的意图。
2.设计系统的自主学习过程。
(1)课前自主学。根据学习目标和语文的特点,我认为课前自主学习设计应有四部分内容:一是与文章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章、文体、文学知识。可以提供知识链接或者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深入阅读文本做铺垫。二是字词的积累部分。在七年级起始教学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领会三类词语:生字词、字认识词未见过、词见过但未用过。在阅读过程中就要在文本中划出,对字形、词义与读音进行辨析。词语的掌握关键在于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造句,写一个语段,在语段中选择性地应用这三类词语。三是主题探究。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能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脉络,为课堂深度探究做准备。四是个性解读。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品析,呈现对文章的质疑或理解疑难,这样一方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了解学生阅读文本的情状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课堂探究的针对性提供第一手资料。
(2)课堂自主学习的设计。课堂自主学习分为四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前自主学习的展示与交流。字词的展示交流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累与应用兴趣,纠正普遍性错误。而主问题的交流则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解说思维过程,用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理解和评判。第二个环节是解决疑难或深度探究。对学生普遍性的理解困惑不能视而不见,在课堂中有必要进行探讨。可以在第一环节主问题的理解中渗透解决,也可以单独进行征询。解决了学生的理解困惑,就可以进行深度探究。深度探究的前提是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必要的地方,还要带领学生进行铺垫的诵读与对话,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争辩,让问题的思考路径更为清晰。第三个环节是拓展或应用。可以是比较阅读,也可以是文本特点的进一步提炼应用。第四个环节是整理与强化。这一环节从学习规律上看,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进一步筛选有效的知识与方法,反思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3)课后自主学习的设计。一般安排学生整理课堂学习笔记,梳理课堂学习思路。也可以安排一部分相关主题的阅读,但要考量时间是否足够。
3.教师精巧的课堂组织与点拨。
(1)形成宽松而规范的上课氛围。规范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契约,需要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商定,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习惯。宽松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指导,在对话过程中表现出平等的姿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欣赏,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的包容。
(2)课堂组织与点拨要精巧。自主学习型语文阅读课堂,阅读、思考、探究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与点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同伴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欣赏者与鼓励者;在学生浮躁的时候,让学生专注,在学生思维堵塞的时候,巧妙引导,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时候,大加赞赏。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人生阅历的人,解读同一个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的点拨更要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品味其中关键之处,比较前后的文字,联系紧要的词语,才能开启学生的阅读思维之窗,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教师在组织点拨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阅读的方法与思维路径,让学生尽量做到以篇达类,既丰富知识,又能举一反三,掌握专家式的阅读思维方式。
(3)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媒体技术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文本阅读如果借助于媒体技术,则更能引起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强化其阅读印象与阅读技能。可借助投影仪等常规媒体,让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交流。学生能熟练应用媒体参与上课,形成习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则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注:本文是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