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主体“悟性”联结“行为与理性”

2014-09-17王德飞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悟性电荷实验

王德飞

在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我听了江苏省天一中学金灿老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课。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自主性、差异性、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等主要特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课堂语言清晰,驾驭课堂娴熟,教学设计肯动脑筋,引题有趣,实验准备充分精细,实验器材创新选用和自制兼有,学生处在浓浓的求知氛围中。本着学习的态度,我想从以下几点对这节课谈谈感受。

一、问题导学: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本节课由七个问题贯穿始终,让问题像清凉的风,吹拂在学生的心田,把问题当成老师手中的矛,让学生自觉举起手中的盾,通过问题超额完成课标规定的要求。

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哪些与电荷有关的知识”,回顾学生初中所学,四个学生把两种电荷、同斥异吸、接触起电、摩擦起电等基础知识作了复习;问题2“摩擦为什么可以使物体带电”,在实验、动画展示的基础上,学生初步建立电荷守恒的意识,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表达电荷守恒,但学生对摩擦带电的内部机制应该有所悟;接着问题3“怎样判断塑料棒是否带电”,既为电荷均分常识做说明,又为感应起电最重要的新知识做铺垫;问题4“验电器带正电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趁此继续交流“如果带电体不与验电器接触,验电器上会带电吗”,触发学生求知欲望;问题5“为什么带电体靠近验电器张开,若远离,指针又如何”,引入静电感应现象,在这个环节,金老师在实验上动足脑筋,让学生自我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能设法让这两个导体都带上电荷吗?你能设法通过感应起电让这个验电器带上电荷吗?”让精彩不断呈现;问题6“各种起电是否创造了电”“在电荷转移中有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确认知电荷守恒定律;问题7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我学习的方式完成对元电荷基础知识的学习。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保持高思考力水平有七个要素:①给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②为学生提供元认知方法;③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④维持对证明、解释或意义的强调;⑤任务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⑥在概念间建立联系;⑦适当的探索时间。在这节课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上述七个问题对“七个要素”的理念有很好的诠释。

江苏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学习要求共有三句话: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知道元电荷;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电荷守恒定律,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它给出的是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可以看出金老师的七个问题完全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重要的是,这节课在学生能力的要求上是远超这样的要求的。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写出来,关键是应根植于我们的课堂中,教育理论表明,一定的时间里,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实际得到的反而越少。因此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以知识灌输为课堂追求,而应像金老师这样,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交流、展示、反馈,让学生受益最大化,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地达成。

二、实验创新:自觉体验教学行为

金老师在这节课上,最为精彩的是实验创新。这节课的实验是我们老师公认难做的,课堂成功往往没有把握,这是因为静电实验要求空气不能潮湿,课堂时间往往是不能保证的,另外,它对验电器也要求特别清洁,而教室往往粉笔灰都不可避免。金老师通过改用长玻璃棒,让摩擦得到的电荷可以有明显的转移,改制验电器,用两个易拉罐分别与两个验电器组成实验中的枕形导体,使实验获得很好的效果。更为可贵的是,问题5是通过学生合作完成的,在学生演示中用感应起电的方式让两个易拉罐上带电以及让验电器上带电,学生很难想到保持带电体不动,分开两易拉罐,以及要用手接触验电球,金老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尽可能发动全体学生投入思考,让学生对这一难点有充分的认知。这种努力尝试、勇于实践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所表现出的主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创新教学,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

探究式教学从开始的摸索实践到今天虽然有了基本的共识,老师们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陷入过种种迷茫,但是我们的教师仍然需要像金老师这样在教学中不断追求,不断找寻传统教学与现代要求之间的平衡点,让我们在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时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实践尝试。只有老师们一如既往,不断地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实验教学有更多的积累,在不断自我实践、相互交流中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

金老师在精心设计实验的同时,对教材中实验的呈现方式也有很好的理解和处理,教材中的实验表述没有写出可以观察到的具体现象,这体现了教材“将科学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的理念,以使学生不是停留在找出正确答案,而是进一步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金老师通过动态的金属结构示意图,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学生空间去想象,从而给学生有理性的深入思考,为“电荷守恒”在此留下理性认识的基础,据此可以揣测出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精心处理。这样的教学处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多思多问,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让学生的灵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体现物理活动中的科学探究,不搞伪探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应对高考,可以说,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就是教师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能力为基本着眼点,保障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求知需求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是为了探究形式,追求好课评比要素,做那些面面俱到、形式的表演。

三、思维培养:体现学生活动中心

建构主义的观点是,一节课上得怎样主要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课堂教学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很难实现意义建构。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开始演示的“魔球”,到课堂始终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以及课堂的问题设计,都让学生处在思维兴奋点上,让思维处在流畅、变通中,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在这节课中,教师以对话行为为主,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学生不是熟悉的(借班上课),但以学生为中心,课上及时捕捉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当前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蛮高,其实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答问的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绝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像这节课上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

课堂上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学生活动,就应该像金老师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这节课上,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课堂上,教师能够对学生回答正确完整,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而不是受所谓教学时间或教学任务的限制,放弃这类包袱或简化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建构知识——“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发展的现实,并产生更大的发展可能”。

当然,任何一节课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思考,这节课上能否更好地放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思考过程?例如,在两个学生合作寻求如何通过感应起电的方式使物体带上电。课堂上学生已经建立了带电体靠近金属球时,静电计金属球上带上近异远同的电荷,但学生移开带电体后,分开两个易拉罐就无意义了。这是课堂上绽放出来的最精彩的思维火花,如何放大它,实现星火燎原?教师可以不要急于按教学预设进行下去,宁可给足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少讲一些知识,比如元电荷,只要学生有这样的思维认识深度,元电荷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给出的问题课后自主学习,而把具有创新意义的感应起电的核心思维让学生得到深入的体悟。

【参考文献】

[1]满娜.思维活动: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题[J].物理教学,2013(6).

[2]王乃东.追求智慧的物理教学[J].物理教学,2013(5).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悟性电荷实验
积分法求解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对其内外试探电荷电场力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库仑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库仑定律的应用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