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2014-09-16姜艳艳
姜艳艳
摘要:教师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弹性预设,通过对生成课堂的机智应对,使得初中英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生命潜力、引燃生命激情的过程。本文从“为动态生成而弹性预设”、“巧抓动态生成契机”两方面具体谈谈初中英语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88-1一、随机应变,为动态课堂生成“弹性”预设
1.教学目标层次化,关注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上存在的差异。由于客观存在着的种种个体学习差异,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低难易不同的层次,层次化的目标更易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板块化,动态移动。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既要遵循课程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和认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时往往遵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安排知识内容,喜欢环环相扣,这样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刻板化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丢失。因而需要我们教师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在对学生思维作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相关知识点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进行动态“移动”,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及时调整原有的方案组织教学,开发和利用互动中形成的新资源,并把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
二、智慧捕捉,巧抓动态生成契机
1.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美丽。新知识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引导点拨,引出正确想法,提高表达水平,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这也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生动体现。例如我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called”用法一直很模糊,不知道什么时候用“called”什么时候用“be called”。有一次在班级口语作文比赛中,一个本来害羞的学生说出了这样一个句子“My favorite pet called Poppy”,这时下面立刻有几个学生大声说“错了,错了”,这个学生的脸马上红了,并且低下头不再继续,我马上用手势制止了他们,并告诉他们这个词的用法我们到了初二才会学到,所以现在错也不足为奇呀,而且你们要感谢他,有了他今天的错误,老师接下来就会把这个词的用法详细讲给大家听,你们以后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了,大家说,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他呢?这时,全班同学都不去计较刚才的错误,而是在认真分享着知识带给他们的充实。一个错误的记忆换来了大家更深刻的记忆,也为那个学生搭建了顺势而下的台阶,保护了他的自尊。
2.巧心经营——让偶然演绎精彩。所谓捕捉偶发时间,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个别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
3.耐心引导——让质疑迸发火花。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有授知能力,更要有启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
4.锦上添花——让延伸释放光彩。新课程标准强调对教材的“开发和延伸”,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要树立英语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尝试用英语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被动语态之前,作为预习内容,我布置全班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为班级制定一份英文“班级公约”,要求:内容详细、全面,恰当运用被动语态。第二天上课开始,请几个代表宣读各自的“班级公约”,然后,老师问他们在设计时有什么困难,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用被动语态。我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疑问,认真学习被动语态知识并学会运用,课后修改各自的“班级公约”,最后由班委评选和编辑“班级公约”。因为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学生们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热情高涨;再加上引入评选机制,本堂课学生听课格外认真,参与活动也格外积极,教学效果甚佳。没几天,一份精美的英文“班级公约”就上墙了。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做出精心的预设,使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机会总会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参考,1997(04).
[3]陆清华.关注生成性目标构建生命性课堂.中国教师报,2003(12).
[4]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生成教学》,200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