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情商教育
2014-09-16汤丽华
汤丽华
摘要: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健全的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应该多加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篇幅。这里的诗歌包括了古诗,也有现代诗。在课本中出现的诗歌,都是积极向上、具有极好审美意趣的诗歌,同时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在文中,笔者将围绕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这一主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81-1一、提升审美体验,感受诗歌美
每一首诗词都有其构建的独有美学场景,这也是诗歌千百年流传不息的首要因素。诗歌教学的关键就是美感的掌握,通过学生进行美感体验也是进行情商教育的首选途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诗歌的意境而创设教学情境,映射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观与审美意识。
比如辛弃疾著名的诗作《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在教学时,即要强化两个审美意象:一是辛弃疾对于夜行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描写,二是对于整首诗的情感上的轻快的感知。先是所见所闻,见到了明亮的月亮,感受到了凉爽的清风,闻到了稻花的香味,听见了青蛙的鸣叫……这些乡村中的典型意象,构成了一幅“圆月乡村夜行图”,让学生们体会到辛弃疾所看到的的景象,感受到清风拂面的爽快以及大自然的美好。其次,全诗韵律轻快、朗朗上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诗中呈现的画面与韵律完美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体验到诗之美韵。利用美感体验,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热情,这无非是情商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运用技术手段,熏陶审美观
鉴赏一首诗歌,重点在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感和读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之后,才能够使读者真正地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真正内涵,进而提高审美意趣。同时,也只有学生们能够找到自己和诗人的共鸣点时,才会真正地对诗歌产生兴趣,有热情去进一步地学习诗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对诗歌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建立起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资源中,有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层次。尤其诗歌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可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情感感知,展现文字之魅力。
在徐志摩名篇《再别康桥》中,康桥之美景深入人心,诗人借助写康桥来展现惜别愁苦。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康桥的FLASH动画,学生们看到屏幕上的动画,曼妙的柳枝,金黄的落日,古老的康桥,清澈的河流。学生们置身于如此美好的意境,进一步理解了徐志摩那么不愿意离开康桥的原因。在这种康桥美景的体验和作者心灵共鸣中,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变化,在喜、怒、哀、乐中品味人生百味,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生观都有进一步提升。
三、了解诗人生平,提升审美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诗人生平的讲解,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中心思想的进一步掌握,还能潜在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以及未来之路。可以说,一个伟大的偶像对于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者会慢慢地向自己的偶像靠拢。在不同的时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诗歌所构建的意境会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让这么多的古代文人墨客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世人铭记。可见,诗歌中所展现的诗人的个人人格魅力,将对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构成重要影响。
例如,苏轼的多篇诗文就收录在初中课本中,时代造就苏轼超然达观的人生观,其为人更值得学生们去学习。正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可见,苏轼不仅仅能够在诗歌方面有着惊人的造诣,在为人方面也能够给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在这样的榜样力量的指引下,学生们受到鼓舞,才能够慢慢地向偶像靠拢,从人格方面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建立积极向上的“三观”。可以说,诗人的人格在诗歌中得以展现,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诗人基于人格所构建的情景,这样便可以在内心深处与诗人共鸣,体验诗人内心的美,净化自身的心灵,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爱社会的崇高思想。
从教育效果来看,诗歌对培育学生情商发挥了重要作用。诗歌以其优美的词句、隽永的内涵和意味悠长的思想情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让初中生体会到诗歌之美将是中学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诗歌审美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做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学生在诗歌教育中受到情商教育,培养学生的关爱之心,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等,这才是我们进行情商教育最本质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