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生不良生活习惯成因探析
2014-09-16王琰
王琰
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农村中学高中生身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其成因主要有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不良生活习惯;成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25-1一、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是深刻的。
而在当代的农村家庭中,迫于生存的压力,大多数父母都需要或整日起早贪黑,或整日在外奔波,或整日周旋于各色人等中,真正能抽出时间陪伴子女成长,关注孩子身心习惯的养成的是微乎其微,更多的情况是将孩子留给家里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孩子是疼爱有加,可谓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还会对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以纠正批评呢?即使有少数明事理懂教育的爷爷奶奶想教育纠正,恐怕也是有心无力,所以当代农村家庭的隔代教育特点导致孩子不良生活习惯的滋生。
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无法陪伴孩子的缺憾,作为一种补偿,他们大部分所做的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对子女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他们认为只要能提供给孩子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孩子好。何况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面对唯一的家庭的未来希望,怎能不对孩子疼爱有加?当然,他们也会对孩子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而那就是成绩好。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任何东西皆可忽略不计较。他们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起落,而忽视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聪明的孩子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生活上对长辈恣意颐指气使,懒散耍小性,自私自利等。
此外,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学问,而当代家长正处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过渡期,一些家长还未能及时学习和掌握到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了解现代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子女的内心世界缺乏了解,缺乏一定的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与孩子的沟通困难,这也导致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生成。
二、学校教育因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教育对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但当今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应试教育,由于社会的需要、就业的压力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学校教育更多注重学生的分数,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基本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学校的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它只是学校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花架子。学生只要成绩好,就代表他们样样好,评选各类荣誉称号时,首先第一条件就是学习成绩好,基本是“一好”代表“全好”。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学的老师也大都只注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教育和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只注重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依据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懒散、自私、缺乏礼貌、缺乏集体荣誉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视而不见,甚至纵容。而且相当数量的老师在德育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找不准开展工作的切入口,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网络游戏、娱乐场所、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农村也不例外,随处可见现当代化的代表,学校四周往往被它们所包围。一些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也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如郭美美的无尺度的奢靡炫富,官员的无责任感的贪污腐败,凤姐犀利哥的无底线的自我炒作,毒奶粉坏猪肉等,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情不断地涌现,使人生畏。可是,丑闻并没有因他们而终结,更多的人无休止地模仿以借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娱乐新闻的头版头条更是以他们来博取更高的订阅量,人们在舆论的浪潮里摸不清方向,迷失了自己的道路。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农村高中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危害。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难以经受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容易养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图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互联网、网络和游戏厅的蔓草式发展,为处于高压学习下的农村高中生提供了一个不用直面压力的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空间里,社会被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文化中,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变得懒学怠学、意志松懈,整日精神萎靡、想入非非,自控能力差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