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大学生心态研究
2014-09-16李珍珍
李珍珍
摘 要: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受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有着一些消极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一定阶段内对人们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高度抽象和理论升华,在大学生心态的培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心态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大学生;心态
心态,即心理状态,是指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群体性的思想和心理倾向。拿破仑·希尔曾说过:“不要让您的心态使您成为一个失败者。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并由那些以积极心态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1]心态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有着重要的影响。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2]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消极心态,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在当前提倡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消极心态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浮躁心理,浮躁是指在面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急躁和不沉稳的态度。大学生浮躁的表现之一是缺乏实干精神。部分大学生倾向于急功近利,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而取得应有的成果,而钟情于“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76.8%青年认为靠踏实工作难以致富,70%左右的青年欲做炒钱族。大学生的浮躁还表现为情感上的盲从。因为你笑,他笑,她笑,所以我笑,到处都是笑声,可是却不曾思考为什么笑和值不值得笑。在盲从的笑声中,放弃了价值判断力,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4]大学生的浮躁最后表现为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他们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一些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即使不逃,也忙于手机,认为“少考一分不够,多考一分太累,只求不挂科就行。”
其次是怨恨心理,怨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心理充满强烈不满或仇恨,是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首先是仇官心理。官员贪污腐败行为通过网络途径不断的曝光,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地方党员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对官员产生不信任,甚至仇视的心态。其次是仇富心理。“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与“穷二代”、“贫二代”、“农二代”的鲜明对比和“高富帅”、“白富美”与“屌丝”、“矮矬穷”的巨大反差为大学生仇富心理的产生渲染了氛围。“一场场疯狂荒诞的炫富行,一起起仓惶霸气的飙车案,一桩桩发人深省的撞人事件”[5],如“郭美美事件”、“胡斌飙车案”和“我爸爸是李刚”等,与“校漂”、“蚁族”、“房奴”等群体的就业难、结婚难、住房难等问题的共存为大学生的仇富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同样是在大学念书,有的学生月生活费上千元;而有的学生却只有五六百,这样的生活反差助长了大学生的仇富心理的产生。
最后极端心理,极端指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不能够保持理智的头脑,容易情绪化,比较冲动。这里的极端主要表现为言行上的冲动和不理性。大学生的极端心理主要表现为极端言论和极端行为。极端言论在网络环境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失衡,便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在网上发表和散播一些极端的言论,例如为一些破坏性行为叫好,或是散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试图铤而走险,报复社会。极端行为主要表现为近几年大学生校园案件的频繁发生,例如,马加爵案件,郭力维校内杀人案,复旦投毒事件等。另外,在2012年中日的钓鱼岛事件中有大学生竟然上街集会游行,甚至出现对日货店面打砸抢的极端行为,以致于当时很多高校不得不临时封校。这些大学生在对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过度的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不考虑后果,用感情代替了理智,用情感代替了法律,结果不是酿成了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就是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凝练和概括。在“应然”与“实然”两个世界中,价值观属于前者,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有关世界与社会“应该”怎样,人的生活“应该”怎样和人“应该”追求什么等等的看法和观点。[7]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个社会必须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首先,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的指引下,树立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愿景。有了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大学生欲望的约束。因为有了欲望约束,大学生就不会轻易受到各种的不良诱惑,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也就不容易产生怨恨心理。而要大学生有这样的目标意识,就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理论解释力度,通过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来解除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灵不灵,社会主义行不行,共产党能不能等方面的思想困扰。让理论深入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沿,把握社会变化发展的脉搏。只有让理论在实践中绽放出应有的光彩,才能更好的维护理论在大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和可行度。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果激励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行为上,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将个人理想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结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其次,在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树立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概括,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是对我们社会基本规则的形象概括。有了实现目标应该遵循的社会规则,大学生就不会轻易地产生“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的浮躁心理。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当前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思想和认知上的不成熟,他们很容易被外来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的表象魅力所吸引,而对我们现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心理。其实,自由、平等,公正等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而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是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的不同,不同国家在实现这些价值追求的举措和进度存在不同。我国现阶段存在有违这些价值追求的社会问题,那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不成熟阶段,因此,大学生应该端正思想意识,不能对外来价值观念盲目的追求甚至崇拜,而应正視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不要被表面的不良社会现象所蒙蔽双眼。
最后,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目标的引领下,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概括,不仅是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和要求,而且是对公民道德行为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在社会基本规则的范围内追求正当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持有应有的人伦意识和社会情感。有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这样的理念和态度的引领,大学生就不会轻易地产生极端的消极心理。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本应该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锋和模范,而近年来发生在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事件,如郭力维校内杀人案、复旦投毒事件等,都在严重的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应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精神;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培养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注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鼓励真善美的人和事,树立与人为善的交际观念。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中应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和大学生自身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处于特殊时代背景、特殊社会发展阶段和特殊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的良好心态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注释:
[1] 拿破仑·希尔著,刘津译.积极心态的力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20.
[2] 刘茜. 大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N]. 光明日报, 2012-6-6(6).
[3]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 2012-11-18(1)
[4] 夏学銮. 当前中国人的八种不良社会心态[J]. 人民论坛, 2011(3).
[5] 吴雅萍. “中国二代”现象的多米诺效应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7.
[6]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7] 冯婷. 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心态调适[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2(5):109.
参考文献:
[1] 高宇航.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山西师大学报. 2014(4):137.
[2] 刘俊彦. 青年中不良心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84-88.
[3] 李伟, 王桂菊. 转型期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成因与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 2013(9):91-95.
[4] 孙若梅. 浅谈“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54-56.
[5] 于安龙, 刘文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问题研究[J]. 教育评论. 2014(4):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