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五个尽量”中自主学语文
2014-09-16李惜春
李惜春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运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同时发展各种能力。这一内化过程,是塑造具有主体意识新人的素质的过程。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完成这一内化过程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抓好语文教学“五个尽量”学习环节,努力让学生自主学语文、用语文,下面就此方面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课文,尽量让学生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坚决摒弃串讲、串问、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用“读”来代替过去那些繁琐的讲,真正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教师要把握好读的时机:在预习课文时——读;在初步感知,扫除阅读障碍时——读;在分段,概括段意时——读;在品析重点词、句时——读;在质疑问难时——读;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读;在教师提问后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读;在学生回答卡壳时——读;文质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诵的课文——反复读……其次,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读的形式主要有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引读、默读等。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文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的欲望强烈,兴趣浓厚,个个跃跃欲试。这样的读,有助于学生对人物特点的进一步体会。
二、疑点,尽量让学生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让学生提出问题,即质疑问难,是突出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思考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大家提问,激发求知欲。其次,要给学生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会提、善提。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看到课文题目: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借”箭,而不用“骗”箭、“受”箭、“取”箭?同时,在质疑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区别对待,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这样得出的答案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问题,尽量让学生思
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孔子也认为:“学而不思则罔。”然而,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对话,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成了陪衬,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这与素质教育中主体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另外,可一改以往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对一些非理解不可的问题,对理解课文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把问题提出后,不要流于形式,急于让学生解答,而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而且让没有想好的学生举手想好后再放下。从心理角度看,这样做,可引起每个学生的注意,促使每个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其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
四、练习,尽量让学生写
尽管大家对杭州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一节课规定给学生写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还不甚认同,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无可动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找准每节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使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比如,一些文本中出现的要求掌握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面造句,学生参与面大,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得到反馈、纠正。再如,生字的教学,你不让学生去练,而只是口头上讲怎样写才正确、工整,那永远形成不了能力,还是写不好。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数学课堂模式学习,把课堂练习带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君子动口又动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而且还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五、看法,尽量让学生说
说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就不应只是教师的讲。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说的积极性,有意识地把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评论、分析、总结,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课,可抓住本课的中心问题——从主题图上可以看出课文描述的哪些内容?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体会到父子俩怎样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认识水平找出答案后,先同桌互说交流,然后教师再指名回答,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评价、补充、总结,由于让学生充分地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鲸》一课时,学生对“鲸生活在水中,它是哺乳动物还是鱼?”这一问题认识比较模糊。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联系科学课中学到的有关动物、鱼的知识进行比较讨论,各抒己见,找出“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的充分理由。这样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总结,既培养了思维能力,锻炼了说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又乐得“清闲”,事半功倍。
(责编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