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中行学习“作文批改”
2014-09-16姜天智
姜天智
“我当过语文教师,怕教语文课。”张中行先生做过语文教师,深知语文教师的辛苦,多年以后,张先生说:“怕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批改作文”,这自然有张先生自谦的成分,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今教育界与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精批细改普遍得到社会、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却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夜以继日地辛苦批改却很难得到学生真心的认同。教师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却受到社会、领导和家长的集体批判:因为不符合领导的考察意图,难以界定;学生家长不认同,因为违背了几千年的“教育规律”,是不认真不负责;学生不认可,因为教师和以前教师要求的不一样;这是压在作文改革和语文教师身上的“三座大山”,作文教育真的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了吗?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成果,但是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从不上作文课,只一味加强评改,而且精而又精,细而又细,这样可以应对社会的要求、领导的检查并深得家长的好评。
张先生认为大多数语文教师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1)作文批改太费力,一方面凡错必改浪费了教师巨大的精力,却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一个班45人计算,每课时3—4篇,批改完一个班的作文要15到20个课时,教师牺牲了大量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作文质量极差,从格式、内容到语言“浑身是病”,即使“医道高、责任心强的医生也皱眉”。(2)恰当的评价是很难的。首先好作文本身就很难有一个统一可操作的标准;其次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作文的评价也就不同了;最重要的是作文批改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3)批改难保新鲜,主要是评改和评语重复、枯燥,缺乏吸引力。(4)“最要命的是多半没有成效”,作文批改的成效性是非常低的。现代的教学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教师的评改不及时,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再回复到写作时的兴奋点是有相当困难的。(5)批改“难于做到人人满意”,作文批改的个性化程度非常低。(6)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本身就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更不用说辅导学生了,许多语文教师不敢上作文课,或者在理论方面头头是道,真正落实到形成作品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水平往往非常低,所以下水作文对许多教师来讲是畏途。
精批细改是件费力大收效低的做法。这是张先生反复强调的核心问题。精批细改是指对作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评改,教师完全包办对作文的修改,从格式、标点符号到分段、句子、篇章等各个方面逐一精心修改。精批细改是某些时势的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经常是一派的,总嫌改得不够多,批得还不够细。”作文精批细改是一些领导与家长衡量教师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的主要尺度,因为可操作性强,有证有据,有据可查,更有一些领导对作文批改的字数做了限制,而且作为考评和晋职评优的依据,这是严重不负责任,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精批细改做法费力大、收效低的主要原因是违背作文教育规律、严重脱离作文教学实际。首先,精批细改浪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和时间,“这种种意见会形成一股力量,像泰山一样压下来,想支撑住,唯一的办法还是精批细改,不管有用没用,反正可以躲开偷懒的指责,结果很明显,就是天天晚上伏在案上,批批批,改改改。”。其次,作文是一门要求个性化程度非常高,体现自由创造精神的课程。教师的精批细改本质是越俎代庖,大多数精批细改是违背作者的创作的本意的,曾经看到一些教师的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多,更有一些教师本身水平不高,对与错都拿不准,批语也就是原则话,如语言欠通顺、中心欠突出、段落欠准确等等,教师也可能不一定知道自己具体指什么。
作文批改只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条件,且不是最重要的。张先生认为:作文教得好坏与是否进行作文批改没有直接关系。“作文能通,要靠很多条件,读,写,教师讲、指导,等等都是;批改作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且不是最重要的。”作文写作是一项综合工程。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很多条件,批改并不重要。
“……谈作文批改,说怎样怎样效果可以好些,是假定其他条件都已经具备;如果不具备,靠作文批改单干,那一定是收效甚微。”张先生认为批改的总原则是:不死抱着这棵歪脖树上吊;如果需要批,需要改,要有的放矢,箭不虚发。
张先生主张学生多写比教师多批改重要,多写是作文通顺的重要条件,《作文杂谈》多次强调了这一点,教师要多利用这个因果规律,多想方法,引导、督促学生多写。要多多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与乐趣,上好作文课要比多批改更重要。相比之下,教师的批改与否就不重要了。
当然张先生主张数量相当多的习作,能够从教师眼前过一下是有好处的,这样教师可以多了解学生,这样作文课教学教师心中就有数了。
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批改作文,想要有高效,我以为必须顾及针对性。”张先生认为在作文批改中,针对性原则最重要。张先生从深浅两个维度把握针对性:浅,批改要接近学生的程度;深,能够抓住关键的问题。所谓搔到痒处,触到疼处,教师费力不多,教师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晚唐郑谷的“一字师”;一个是宋代著名的箫楚才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批改作文要达到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的效果。
张先生谈到作文批改的重点有两个方向:一是指路性质,比如,张先生指导一个学生写“春节之前”,在选材方面,指导学生要有取有舍,取舍的标准是情趣,其实这是批改最重要的问题,一些学生的作文记叙平淡无味,故事波澜不惊,说明干涩难懂,议论口号震天,如果抓住某篇作文的主要症结,妙笔轻点,所谓响鼓不用重锤,取得的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另一个是治病性质的,有的作文“浑身是病”,在不同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有重点的指导,顾及一点,先不及其余,这对学生是有好处的。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