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命题
2014-09-16李由
李由
摘要:通常所说的命题是指对考试试题的编选、设计,实际上也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各种类型问题的设计、编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上已不再提倡“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贯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理念的各种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而要在课堂上达到、实现以上这些目标、目的都离不开提问、思考、练习等各种问题的有效命制。
关键词:命题 课程资源 元谋人 装饰品
与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数学所提到的命题不同,这里所要阐述的“命题”是指教师教学及评价过程中的“拟题、出题目”。通常说到这类命题,一般都会认为或是作文命题,或是编写试卷中的编制试题,其实在课堂上的板书、思考、提问、练习包括布置作业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命题。而且这类命题渗透、贯穿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它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氛围、过程即对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大凡有心的教师,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后,只需对课堂纪律、学生反应及课堂气氛等加以简单观察和感受,就会对这一节课成功与否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或感觉。但是,如果教师更用心地去进一步反思其深层次原因,就会发现历史课堂上关于板书的提纲、思考的话题、设问提问、练习巩固等方面的“命题”,即对问题的提法、编选、设计是否科学有效存在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问题设计难度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叛逆、好奇、挑战、批判等青春期心理特点。没有难度的问题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直接影响课堂活力。学生对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一般不大重视,认为教师讲的都在书上,都能找到;特别是在提出这类问题,学生已经很快找到答案后,如果教师还是津津有味地去讲,学生可能就会失去耐心,他们或是机械地在书上划出相关内容或是精神倦怠、昏昏欲睡;抑或说话、做小动作惹教师生气。这类问题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以前在上《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我依据“学生是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布置一道思考练习“请思考: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之后,学生迅速找到并机械地朗读,当时气氛也还热烈,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课堂上讲到这一内容时,先启发思考:香港和香港岛的区别、银元和白银的不同;画“肚形图”(“上”“厦”两边,“腹”在中间)识记五口通商的五个城市;简介协定关税的概念之后,这期间大部分学生也还在认真听讲和发言,秩序井然。接下来又出了一道课下思考题:以前有一种品牌叫做“幸福125”的摩托车,现在布置一道猜谜:“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幸福125。请大家思考讨论并在下一堂课解释,看谁的解释最受欢迎。看谁最有才?”
话音未落,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全班学生七嘴八舌地参与讨论,我也就只好“顺应民意”当堂解决了。当学生把“1——香港岛;2——2100万元;5——5个通商口岸”一一说出后,最后一位从未主动发过言的学生竟意犹未尽地说:“老师要是能把‘协定关税的内容也编进去就好了。”我当即予以肯定并夸赞了该学生,然后面对全班说:“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仅用了两万兵力,伤亡523人的代价不仅割地、赔款、开口岸,连关税自主权也剥夺了,中国关税制定须同英国商定,英国商人可以自由贸易,英国人赚大发了。这些殖民者是不是‘幸福?他们幸福了,但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殖民侵略、掠夺、压迫等罪恶的基础之上。他们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请思考下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南京条约》?”这是八年级第一节历史课,感觉学生上课的神情态度比之前真的庄重严肃了许多。
另一类问题是教材中一些有趣的课程资源,如插图、表格、民谚、名言、历史文献等,有点责任心的教师课堂上会多说一句——读图读史料,学生则会机械地读完了事。较多情况下,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仅成为教材版面的一种点缀和装饰。事实上,只要有心致力于把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就会在实践中发现、发掘出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就可以命制出更好、更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有效性。
以七年级历史第一课《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为例,教师板书:1.元谋人距今年代?生活地点?2.北京人距今年代?生活地点?长相特点?用什么工具?
这类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稍加阅读就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就像无须跳起就唾手可得的桃子,回答这类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懒惰、注意力松懈。其实,教材中《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元谋人遗址发现炭屑和黑色烧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骨针和装饰品》等历史地图、文字叙述和文物图片等蕴含了很多历史信息,而且有较强的趣味性、神秘感,如若使用得当,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这些有益的资源都被冷落成了“装饰品”。
针对这类问题,我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作了一些调整,对那些学生有能力发现其表象后所蕴含历史信息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出问题,相互提问、评价;对有些难度、深度的,教师设计问题,加以启发引导后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练习解疑,训练学生学会讨论交流中找到快乐和自信。例如:1.“在元谋人遗址发现炭屑和黑色烧骨”说明什么问题?2.读图《打制石器》,围绕此图你能提出几个问题?3.《骨针和装饰品》说明了什么?至少三条。4.从《北京人》《山顶洞人》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图片和相关文字,分析概括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长相、工具、火的使用、社会形式方面有何进步之处?对于上述问题如课堂没有时间完成,可留在课后解决,也可以写在笔记上、黑板报上等,上课质疑,课外落实,也不必面面俱到,有代表性,能烘托教学就行。
总之,有活力的历史课堂才是有魅力的历史课堂,有魅力的历史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都离不开既“有心”又“用心”的教师科学有效的“命题”。我一直在努力,期盼更多的同行与我携手同行。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