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冲击
2014-09-15徐燕秋王珺
徐燕秋 王珺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旺盛的求知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特别高,他们习于挑战传统维护新鲜。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正是应对这一需求,对学生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互联网使用的网络语言也越来越挑战传统的语言文字书写、内涵以及语法结构的规范要求,新生词汇层出不穷,令成年人应接不暇,而大学生则乐此不疲。网络语言究竟有没有走进课堂教育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语言变化的挑战,教学一线老师如何正视网络语言?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什么是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权威标准是“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定词语和符号”。周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专指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包括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文字、符号、字母以及杂糅组合而成的各种表意图形,表达的意思是在广泛的网络交流当中约定俗成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并非是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应用与运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诸如C/C++之类。①”郭庆花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②”戚晓杰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③”
网络语言是为应对网络交流的表达要求而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人们在网络资源中以更快的速度、更有吸引力的表现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网民对文字的要求从精确性、完整性降低到对方能懂即可的程度。年轻一辈在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中,融入年轻个性——即是区别于上一辈成年人的用词习惯。于是互联网每天都会涌现成百上千的网络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年轻人的选择使用后,有些大面积流传,获得较大范围的普遍认可,它的内涵相对固定和集中,有些则悄没声息地被替代和遗忘。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语言,是网民用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词汇和符号。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此我们总结,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要求,使用于网络条件的交流词汇和符号。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基本特点——人与人的沟通关系是通过两台有空间距离的PC凭借互联网的嫁接——网络语言的目标是使空间被实际隔离的双方能够立即明白对方的表达信息,如果发出和接收双方具有共同的理解基础,双方共同认可的语言可能省略较多的铺陈前提,变得非常的简约;因为言者与听者是存在实际的空间距离的,因此,网络语言无法借助日常语言使用中常伴随有的表情、手势等辅助系统,故而网络使用语言之时,为了克服表情缺陷,大量的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因此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的直观特征。
另外,时代潮流的快速更新让新生一代有充分的迫切需要摆脱传统规定之束缚,当新生一代迅速掌握网络工具(并且在此方面领先于老一代人),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天赋在网络语言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肆意的发挥。网络语言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语言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一种变体,也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的一种创新。创新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方便简约,形象生动,便于网上快速交流,也颇为适应新生代的表达要求。从心理学层面上,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是年轻人求新求异气质的淋漓表现。尽管传统语言中有了一些明确的表达概念,网络依然创造出更多的表达式,以显示年轻人对陈规传统的超越。在这场两代人争霸世界的网络战争中,毫无疑问“突破”是最活跃的口号,由此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出“反规范性”的特征。
三、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思政课堂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挑战
就像网络对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冲击无可避免一样,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系统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大学思政课堂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互联网时代发出的挑战。
(一)驾驭和发挥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
我们要善于发现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数字化等特点,便于输入。随意性的表达方式、口语化的表述形式及图画性质的表现手段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网上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极具趣味性、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潜水”(特指论坛里那些只看不回帖的人)、“汗”((1)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2)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等。此类语言变体的产生极其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表达,为具有凝重的历史底蕴的汉语增加了的现代活力。“网络语言更多地有着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料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审判鉴赏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④”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更是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速度,有的甚至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成为大众语言。
(二)正视网络语言渗透的平等性理念及主张
教学中的师生平等理念、学生参与理念应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理念。培养“民主参与型”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之一。但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却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对民主、参与等价值观的提倡,另一方面却是遵循一种“你说我听”、压制质疑的学生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应实现转变,由单向灌输走向互动对话。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实现各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价值。要改变所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的任务,与专业课无关”的错误观念,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间接渗透。
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据统计,全国1396所高校中有82%的高校与互联网相连,每天上网的师生超过33万人。无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新的环境因素。但实践也表明,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积极发挥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面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发挥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性优势、丰富自我教育的内容。受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条件的限制,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面对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内容往往显得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比较、鉴别,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第二、发挥互联网信息虚拟性、互动性优势,创新自我教育形式。传统的多是“面对面”的教育与受教育,接受教育者身份的公开性使其在展露内心真实思想方面受到种种顾虑。网络使人与人的交往成为一种匿名行为,打消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顾虑。此外,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也使信息得以双向传播,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高校要建立和发挥校园网站、BBS、网上校园论坛、网上问答、网上心理咨询等丰富的形式给大学生提供网上双向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得以畅所欲言,心中的困惑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其独特的价值备受学生的喜爱⑤。
(三)积极规范和合理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离开网络环境的超范围使用是需要合理引导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也必然存在着其发生、发展的理据。它并不是网民的随意创造,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有专家甚至预言网络语言的一部分词汇将进入日常交际,甚至可能进入汉语的常用和基本词汇库⑥。
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大学课堂教学是讲求规范性的,因此在教师在讲堂上使用或者拒绝使用网络语言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喜欢新事物并受其影响,在他们学习传统语言,为语言打基础阶段,教师维护和加强语言规范性是必然选择。
如何做到规范网络语言?这可能是整体的社会学问题,超越中学语文课堂的空间要求。对于进入课堂领域的部分网络语言,作为语文工作者有义务进行相应的规范改革。一些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特点,本身并没有违反已有的语言规范,比如“潜水”、“水军”、“黑客”等只是网络时代为这些新创词汇注入了时新内涵,还比如大量的成语在网络语境下注入了新的内涵,如网民们在形容遇到麻烦时自己应接不暇会说“各种手忙脚乱”、“各种语无伦次”。这些语言使用并没有超越原有语境,表达和接受不会产生歧义,相反更映衬语言的风趣。那么对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内涵鲜明的网络用语,有可能在未来短期进入现代汉语组成部分的网络词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议、使用,在较多的“口头”表达使用之后,再允许少量地有限度地进入写作运用。课堂必须重点“规范”的是同音错别字,出于快速输入的需要,大量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在输入语言是会产生较大量的同音错误,而在两台PC上的主人显然心领神会,不受错别字的影响,完全和继续着双方的交流。离开PC及互联网语境,人们使用语言是不以拼音输入为支撑的,同音别字在语言规范是“错误”的表达,我们觉得对明显违背语言规范的用法,应该坚决反对在书面表达上的使用。
今天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状况处于改革开放后最活跃的时期,大多数学生爱国情绪高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然而,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这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折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和衡量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准。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由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不管环境影响如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巩固最具影响力的一环。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抵制非规范的简便形式,在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21世纪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同时又严格遵守语言的必要规范,让21世纪的主人在网络时代和未来其他高科技产品时代,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令传统的语言文字在E时代散发独特魅力,思想政治教育陪伴学生度过学校的最后时光并迎接最初的社会岁月。
[注释]
①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②郭庆花.网络语言的文化评价及其建设.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6月
③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2001.8语文建设
④彭巧燕、贺方春.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教育探索.2007.6)
⑤刘妍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2011.11
⑥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1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语文建设.2001,(8):14-151
[2]李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6):265-266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
[4]宁方民.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规范.教学与管理.2005.5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
[6]王先霈1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湖北大学学报,2003,(5):31
[7]刁晏斌.网络语言三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8]杨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