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2014-09-15刘诗思

学理论·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连贯衔接语义

刘诗思

摘 要:以往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多专注于结合文体特色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抑或专注于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的研究,而忽视语篇隐喻及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现从语篇衔接手段及语篇连贯着手,立足于语义整体,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为例,从语篇功能本身出发对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进行研究,试图为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语篇隐喻;语篇功能;衔接;连贯;语义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07-02

引言

纵观隐喻研究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隐喻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被人们关注。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西方学者逐渐认识到,仅从传统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是极其狭隘的。随后,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了书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改变了人们对隐喻的看法。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研究了隐喻与思维和生活的关系。同时,Lakoff和Johnson早在1980年便已经探讨了隐喻在语篇中的连贯功能。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也多专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最初涉及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仅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近年来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1)依然专注于研究隐喻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作用与功能,如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语篇等,多将隐喻的功能与不同语篇的文体特色结合讨论,如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多起到游说民众、唤起普通民众情感共鸣的作用;2)多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结合讨论,且多讨论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及人际语法隐喻;3)针对概念语法隐喻中名词化隐喻语篇功能的讨论尤其之多,且多单从名词化隐喻语篇衔接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语篇隐喻这一概念,《外语教育》于2001年刊登的“语篇隐喻及其在新闻报道英语中的具体体现”一文中有明确提及。作者认为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虽“未提到语篇隐喻这一名称”,却“以另一种形式表述出了语篇隐喻的含义”,并提出了自己对语篇隐喻的定义——“语篇隐喻是指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出发,主要借助名词化等语篇衔接手段,使语篇前后,语篇与整个语境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的隐喻形式”(汪文娟,2001)。

基于上述定义,与之前众多语篇层面的隐喻研究不同:1)本文将立足于语篇隐喻,进一步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隐喻;2)本文认为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不可简单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因此将把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3)本文将基于语篇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从语篇分析的衔接手段和语篇连贯着手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语篇隐喻在语篇组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在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中,Halliday和Hasan提出了衔接与连贯理论,并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是建立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的语法和词汇手段,分别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手段来体现。汪文娟指出,语篇隐喻的重点在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讨论的正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又指出语篇隐喻的重点在于“完整的语义整体”,也正是从语篇衔接手段着手,重视语篇衔接的语义整体性和语篇连贯的语义整体性。从这一点来看,汪文娟关于语篇隐喻的定义能很好地和衔接与连贯理论结合起来,并有助于推進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的研究。

本文在讨论衔接手段时,将充分结合语篇隐喻的概念,必要时将五类衔接手段均放入“语义整体”的大框架下进行考虑。同时本文认为语篇连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义连贯,鉴于语篇隐喻涉及的衔接手段的讨论将立足于“语义整体”,二者在研究“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中更是不可分割。

例1:

(1)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2)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3)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4)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钱钟书《围城》)

(1)中钱钟书首次提到了“文凭”一词;

(2)中钱钟书用“这一张文凭”实现了与(1)中“文凭”的“照应”,并提出了语篇的中心隐喻“文凭是树叶”;

(3)中钱钟书又借助衔接手段中的“替代”,用“小小一方纸”替代了前文中的“文凭”。钱钟书指出这“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这正好与(2)中提到的“功用”形成连贯。“文凭”的这一功用,似乎同(2)中提到的“那片树叶”的功用有相似之处,“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是用来“遮羞包丑”的,“文凭”和“树叶”都有着“掩盖”的功用。

(3)中关于“功用”的隐喻,其建立是基于中心隐喻“文凭是树叶”中的“文凭”和“树叶”两个成分的,换言之,在语篇的构建中,中心隐喻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4)中钱钟书再次提到了“文凭”一词,运用衔接手段中词汇衔接的“重复”,再次确保了语篇的连贯性——“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然而,“精神”一词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们无法真正看见它“赤条条”,抑或是将其“包裹”起来。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读者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此处,钱钟书关于“精神”层面隐喻的建立,同样是基于中心隐喻“文凭是树叶”中的“文凭”和“树叶”两个成分的。“没有文凭”就像亚当、夏娃没有“那片树叶”,没有“树叶”,亚当、夏娃便没法进行身体上的“遮羞包丑”,“没有文凭”,一个人在精神上便会感到“赤条条”“没有包裹”。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整个语篇是围绕一个中心隐喻“文凭是树叶”展开的。而其中的一个成分“文凭”,从“留学文凭”、“这一张文凭”到“小小一方纸”和“文凭”,实际上运用了语篇衔接中的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和词汇衔接),形成整个语篇。同时,语篇的中心隐喻“文凭是树叶”又是各个分句中隐喻建立的基础,并由此进一步构成了语篇连贯。

再回到语篇隐喻的概念,可以得出结论,钱钟书围绕中心隐喻“文凭是树叶”,借助一系列衔接手段达到语篇连贯的效果,并通过各隐喻间的语义连贯进一步维护了整个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实现了语篇隐喻“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的目的,进而实现了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例2:

(1)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2)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流潋紫《后宫·甄■传》)。

(1)中首先可以看到“杏花”、“结出的果子”(即,杏子)和“杏仁”三者间的词汇衔接。后两者可以看作词汇衔接中的整体局部关系,即,“杏仁”是“结出的果子”(即,杏子)的核仁;同时,三者间又包含语义关系,即,都是围绕杏树得出的名词,杏树生长先得到了“杏花”,随后成熟结出了“果子”,结出“果子”的同时便有了“杏仁”,也就说三者是具有衔接意义的词汇

(2)中随后指出了本段语篇的首个隐喻,本体为“人”,喻体为“杏花”。主人公甄用本段语篇表达了她对为人处事的看法,她并不想做个“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之人。此处,作者用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杏花”来帮助读者理解甄的想法,“杏花”一开始很美,可是却结出了“极酸”的“果子”、“苦涩”的“杏仁”,通过隐喻让读者很容易便感受到了“杏花”一类人的命运。

(3)中主人公甄说到她想做“松柏”一类人,引出了本段语篇的第二个隐喻,本体依然为“人”,喻体变为“松柏”——“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也就是说,甄倒愿意一生没有什么大建树,只要终身平安即可。此句中的“松柏”与(1)中的“杏花”属词汇衔接中的共同下义关系,即,二者均属于上义词“植物”的下义词。

通过分析语篇可以发现,整个语篇一开始将“人”比作“杏花”,之后再将“人”比作“松柏”,由于“杏花”和“松柏”均为“植物”的一种,具有词汇衔接意义,由此确保了整个语篇的连贯。同时作者在构建语篇隐喻时,充分考虑了“杏花”、“松柏”这两类植物的特性,所用谋篇词汇均为与“杏花”、“松柏”有着语义关系之词,如“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苦涩”和“终年青翠”,由此进一步架构了整个语篇逻辑关系上的语义衔接及语义连贯。可以说,本段语篇也充分实现了语篇隐喻“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的目的,进而再次实现了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二、结语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立足于语篇隐喻,进一步从语篇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隐喻。同时,本文认为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不可简单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因此在研究语篇隐喻的过程中结合讨论了语篇隐喻在语篇中衔接与连贯功能的实现。并且,在研究语篇隐喻的过程中,基于语篇隐喻的语篇功能本身,从语篇分析的衔接手段和语篇连贯着手,而且将语篇衔接与语篇连贯均置于“语义整体”的大框架下,通过分析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片段论证了语篇隐喻“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即,通过语篇隐喻形成语篇的语义衔接和语义连贯,进而实现语篇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功能。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

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汪文娟.語篇隐喻及其在新闻报道英语中的具体体现[J].外语教育,2001(00):27-31.

[3]Halliday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

man, 1976.

[4]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流潋紫.后宫·甄传[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连贯衔接语义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语言与语义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