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4-09-15,
,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理念、新的研究方向,为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优化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以塞利格曼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们兴起的一股新思潮[1]。积极心理学是指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以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2]。在个体积极人格方面,主要关注勇气、宽容、审美体验、才能及智慧等的研究;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良好和谐的家庭、健康的社区、有影响力的学校及安全的社会等;在情绪体验方面,着重强调积极良好心态、快乐和希望的重要作用,尤其注重幸福感和快乐感的培养,鼓励人要勇敢地面对过去、幸福地体验现在和乐观地迎接未来[3]。它更多的是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在幸福生活的同时应对人的潜能进行充分的发挥。因而,积极心理学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治疗人的不良心理,而且还能健全和发展人的健康心理和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去追求理想、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完善人际关系、形成优秀人格。也就是说,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5]。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业管理和社会建设等领域。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高校心理教育新模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产生了较好效果。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既有年轻人的相同个性特征,又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有一种没有考入本科院校的自卑与无奈。而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三年学制,又使他们更早地面临职业素养的修炼以及择业和就业等问题,心理压力更为明显。所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养成高职生的积极心态、挖掘其优秀品质提升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挖掘内在潜能,同时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和探索中,我们依托第二课堂这一载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二、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特定目标并促进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操作思路。根据高职生特点,我们确定了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全员参与、多元化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具体实施方法是:
1.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表现在方方面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要注意点点滴滴,因此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必须。
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者本身要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二是施教者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这样不仅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起到有益的促进,同时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1)教师应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课堂学习,而学生的情绪抑或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如果对这些视而不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因此,在教师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利用各种教师培训、进修组织学习,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处事习惯,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用平等、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放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干事应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
院系辅导员是学校中接触学生最多的群体,从班级活动到日常生活,从学业指导到职业规划,作为辅导员都可能涉及到,因此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也最容易影响学生。实践证明,具有积极、健康心理人格的辅导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有效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员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他们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将会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内心哪怕最隐秘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压力、甚至困境,激发正能量,使学生在健康、向上、阳光的氛围中成长。
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干事等因为本身就是学生,对学生的了解最多,很多事情更是感同身受,因此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更真实、更细致,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同学,也可以用简单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帮助同学,还可以把有关信息反馈给辅导员或有关部门。这些同学就像整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毛细血管,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得以进行得有的放矢又长久不衰。
(3)在学生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
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主体——学生,最应该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
当学生们了解了积极心理学,多数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在面对不如意境遇时,有一种要改变那种沮丧、被动的冲动。当然学生们所了解的积极心理学知识恐怕还不足以使他们能完全做到自我调适,但是有了想改变的想法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们会主动配合,认真体验,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2.多元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专业问题,又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宜采用专业与业余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方式。形成学生在学校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时时感受到积极的力量。
(1)利用教学环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教学环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特点。
所谓专业,即利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和兼职心理教师,通过选修课形式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业余,即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师,在自己所教授课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是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传达人类的积极品质,探索人类的美德,培养学生愉悦、兴趣、自豪等积极情绪,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1)依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作为院校开展心理教学工作的主要部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充分利用心理健康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仪器、校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可以开展大量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
2)依托院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团体、学生兴趣小组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院校团委作为开展各类学生活动的领导机构,经验丰富,资源充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作用举足轻重。学生会、学生团体和兴趣小组(以下统称学生会)作为开展各类活动的具体组织机构,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质量、规模、范围、效果和影响力。因此要特别重视对各级团委、团支部成员,学生会干部的培训和能力培养,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中,各级负责老师做好指导和把关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唱主角,这样才能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长久地进行下去。
3)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这方面高职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现代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规则,仔细研究发现,这些企业文化和规则都可以说和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一定学时的顶岗实习,这成为在企业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力契机,通过参观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该企业核心理念、倾听优秀员工事迹报告、开展座谈交流等,宣传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进行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引导学生按企业用人的需求进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长,争取实现毕业后与企业的零对接,把自己真正培养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4)充分利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每年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会举行各类学生活动,或者需要大学生参与当地社会建设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这实际是第二课堂的延伸。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以福利院、敬老院志愿者为例,很多从小娇生惯养、亲子关系紧张的孩子,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体验到了亲情的温暖,明白了父母的不易,反思了自己的叛逆和不孝,一改往日生活习惯,变成了懂事听话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当然,在这些活动中,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去改变,每个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3.组织机构
要切实开展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整的组织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逐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健康社团;系部学生会心理健康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资源,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院级——系级——班级的三级树状网络,并进一步完善统合了各自职能。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心理健康组织结构
其中: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每年学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周等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咨询,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等;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要负责学院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教研室的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询老师协助接待学生的日常咨询;
院学生会心理健康部主要负责指导并考核各系部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社团的组织管理、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心晴心理社团是学院院级社团,在心理健康中心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活动,社团成员分布在各个系中,同时也作为班级的心理健康观察员。
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级网络(系级):指在院学生会心理健康部指导下的各系心理健康部,主要负责筹划系里心理健康活动、指导考核各班级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级网络(班级):指各班级心理委员,主要负责组织班里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
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学生心理逐渐趋于稳定、积极
如前所述,高职生与那些如愿以偿进入理想大学的学子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心理反差。
2012年初,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子技术系学生中开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并逐渐在全学院推广,取得了一定效果。校园里逐步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文化氛围,彰显了环境塑造人,文化影响人的效果。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涌现了很多积极向上、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技能、热心社会活动的优秀班集体和个人。
2.在用人单位广泛获得好评
通过就业信息反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水平考察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团队合作,人格取向以及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方面的判断,而这些恰恰属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因此检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用人单位。
由于扎实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广泛受到用人单位青睐,今年来就业率都在95%以上,而且有的单位由于前一届毕业生的良好表现而多次到学院招聘。
四、心得与建议
1.心得
通过近年的探索实践,依托第二课堂这个有效载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会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活跃了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第二课堂又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有声有色。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等候需要帮助的同学上门进行心理辅导,这样做只能被动等待。而且并不是每个有这样或那样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承认有心理问题需要调适,因此这样的被动等待只能对某些特殊问题进行帮助,对解决一些共性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自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第二课堂全面展开,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出击,学生们的想法有了释放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了积极情绪的感染,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容易得到解决,甚至有些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从个体转变为群体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一对一,这种方式对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很有效果,但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情绪,在第二课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学生们通过集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那些积极的情绪很容易互相感染,因此很容易建立乐观、向上、团结的校园风气,正能量能得到很快的传播。
2.几点建议
要在高职院校切实有效地开展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建议:
(1)设置必要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要深入地坚持下去,就必须要设置必要的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这个机构要由院级领导挂帅,这样才能保证在全学院的层面上开展活动,要有专业人员作指导,这样组织的活动才能有更深的内涵;特别要在学生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这样才能保证最真实的学生心理能迅速反映上来,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在班级有效地展开。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稳定的情绪,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对于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探索人类美德,发现使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这些正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事实上,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越好,价值观越积极正确,生活态度越积极主动,对未来会充满希望和自信。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媒技术,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中来。
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积极的、愉快的心理中成长,积极心理学一定能让每一个人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朱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5,(05).
[4]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1).
[5]吕可.社会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