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社会变革

2014-09-15王燕

关键词:版式设计白话文

[收稿日期]2014-02-16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刬项目(2012BLS013)

[作者简介]王燕(1989—),女,河南省新安县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

[文章编号]1009-3729(2014)04-0075-05

[摘 要]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每周评论》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时事。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报积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连续系统地报道五四运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并以附录的形式汇集当时社会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真实地报道时事。《每周评论》第1~25期由陈独秀任主编,主要以评论时事政治为主,笔锋犀利;从第26期开始,胡适接任了报纸主编,报纸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性文章减少,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阵地,由政治评论转向多元化评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每周评论》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白话文所写成的,语言通俗易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每周评论》较之前的报纸在版式上也有所变化:分段分行;区分大小标题;使用标点符号。《每周评论》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赢得了全国思想界和舆论界的积极反响与回应,因此,研究《每周评伦》对研究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变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每周评论;社会变革;政治评论;白话文;版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15

《每周评论》是1915—1923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这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形势需要而创办的对时事政治进行评论的报纸,办报宗旨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1],以政治鼓动为主。该报共出版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任主编;从第26期起,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军阀政府逮捕,由胡适接任主编。《每周评论》每周于周日出一张,4开4版,辟有《国外大事评述》《国内大事评述》《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评论之评论》《读者言论》《新刊批评》《选论》12个栏目,每期必有5个栏目以上。[2]除正常版面以外,有时还增出《特别附录》,随报赠送。胡适任主编后,该报逐渐删减了时事政治内容,改用主要篇幅发表杜威的演讲和罗素的著作,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报纸。1919年 8月30日《每周评论》出至第37期时,被北洋政府查禁。目前,学术界对《每周评论》进行全面研究的论文较少,大多仅涉及《每周评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每周评论》的办报人、《每周评论》的影响等某一个方面。本文拟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报刊主编人的变化、语言文字的变化、版面形式的变化对《每周评论》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对报纸媒体的影响与报纸媒体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与《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转型期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国内国际的政治环境变化反应迅速,有时整版甚至整期都是反映当时国内国际重要的时事问题,在传播事实的同时也表达了办刊人的价值判断。

1.《每周评论》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至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此期间,报纸媒体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周评论》在1919年第3期上发表李大钊的《新纪元》一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说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在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3]。陈独秀在《每周评论》1919年第18期上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指出: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与18世纪法国的政治革命一样,都被后来的历史家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4]。与此同时,《每周评论》还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5]

2.《每周评论》对五四运动的报道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的情况之所以能迅速被国人所熟知,且发展成一次大的爱国运动,源于报纸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密约公布、舆论组织和民众动员,国人很难知道“外争国权”的必要性和“内惩国贼”的迫切性。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说明大众传媒时代来临后,其对新闻的关注和报道更敏捷,对社会的影响更大。[6]

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每周评论》起到了舆论先导的作用。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已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各国都在争本国的权利”[7]。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不仅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并给予支持和引导。运动发生的当天,该报就在第20期的《国内大势述评》一栏上一方面报道巴黎和会上日本的狡诈态度,一方面披露北洋政府外交部电令和会代表采取对日妥协退让的消息,吁请读者注意“卖国贼”的阴谋诡计。[8]从第21期开始,报纸又连续5期用全部或大部的篇幅(有时还增出专页)给予关注。报纸第21、22、23期全部,都是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和评论。第21期的《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一文中,提出了北京学界的全体宣言,并呼吁“与全国同胞立两条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9]还有一些文章是对日本目的和罪行的揭露,以及列强对山东青岛问题在欧会中讨价情形的介绍等。第22期的《特别附录》——《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专门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其中,《学生无罪》一文提到北京高等学校学生因青岛事件被捕,从法律、国家和外交3个方面论证学生运动的正当性,呼吁应将学生无罪释放,这给了当局者以舆论压力。第23期有关对山东问题的报道中,提到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10],第一次提出了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这种旗帜鲜明的号召,给五四学生运动以很大鼓舞,推动了学生运动的进一步高涨。这些对五四运动的大力报道和评论,对民众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每周评论》对国内劳工状况与问题的报道

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民主与科学得到了弘扬,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被介绍到中国,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国际上对下层劳工状况的异常关注也引起人们对中国劳工的关注,各种对劳工情况的报道也随之而来。《每周评论》专设一栏对国内外劳工情况进行了介绍,如1918年第1期的《劳工神圣》,1919年第3期的《北京之男女佣工》,第4期的《修武煤厂之工头制》,第5、6期的《北京剃头房与理发店之今夕》,第8期的《人力车夫问题》,第12期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等。其中,《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一文反映出工人不如骡马、生活条件恶劣、每日工作时间长、工资很低、有时会发生因公事而死的情况。[11]这些文章是对下层工人状况的深度报道,也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同时也呼吁社会关注下层民众生活。另外,《每周评论》还有很多介绍国内劳工状况的文章,而在此前各种媒体的宣传中很少有关注这方面问题的。

4.《每周评论》对自由主义的宣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思想的解放,自由、平等的言论充斥着当时的社会,反映在舆论媒体上,即对独立、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每周评论》第24期的《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一文宣扬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思想是绝对的自由,是不能禁止的自由”,提醒当局“要利用言论自由来破坏危险思想,不要借口杜绝危险思想来禁止言论自由”[12]。这一时期对自由思想的宣传在《每周评论》中时有体现,扩大了自由思想影响的范围,全国各地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舆论,谴责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要求外交公开并保证人民的言论、集会和出版自由。

5.《每周评论》的3个《特别附录》

《每周评论》以附录的形式将当时社会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汇集到一起,强化了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如1919年4月13日第17期和1919年4月27日第19期中的《特别附录》——《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都是以北京大学的新潮运动为主要内容,汇集了这一阶段民众对自由、平等、改革旧思想、文学改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1919年5月18日第22期中的“特别附录”——《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大力报道,汇集了民众对五四学生运动的支持和对国民爱国精神的赞赏。附录集中主要观点和言论,充分表现出《每周评论》的办刊特色,即对社会问题反应快,且“附录”是随报赠送的。《新潮》杂志称赞《每周评论》说:“读他的人可用最廉的代价,最经济的时间,知道世界上最新最要的事件。”[13]

6.《每周评论》对时事的客观真实报道

《每周评论》的报道大部分是反映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现状,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因此大都是针对客观事实的直接报道,直陈现实,客观报道,较少虚浮的语言。如对国内外政治、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评论,对社会现实的随感录等,每期都是作为新闻报道的,且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均是综合各方面的材料进行评论、分析,使读者深入地了解该事件的背景、后果、影响。[14]另外,《每周评论》不刊载任何商业广告,政论性极强,因此深受读者喜爱。从报纸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每周评论》消息简洁明快、客观公正,符合报纸的特点。

二、报纸主编的变化与《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从第1期到第25期由陈独秀任主编,主要以评论时事政治为主,笔锋犀利;从第26期开始,胡适接任了该报主编。胡适政治上主张进行渐进的改良,因此,不主张报纸刊登针对当局的过分激烈的批评文章,于是报纸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评论性文章减少。新闻评论往往抓住一个新闻事件,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与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性强,文章多短小精悍。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日趋紧张复杂,新闻事件很多,迫切需要加强对新闻的评论。因此,这一时期许多报纸都发表大量评论性的文章,如《每周评论》中的社评、评述等。《每周评论》在陈独秀任主编时期,评论直陈时弊,文字简练明快,立场鲜明,且多从现实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政治色彩浓厚,引起了读者莫大兴趣。其中,《每周评论》中的社评,使报纸找到了一个新闻与评论相结合的好形式,顺应了报纸改革的要求,“评论是代表一个报的主张和政见,并且是一个报纸整个精神寄托的所在”[14]。但胡适任主编后,基本上取消了反映政治斗争的内容和激烈的社会评论,撤掉了每一期的《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等栏目,刊登大量杜威来华讲学的内容和罗素的著作和教育方面的内容,如第26、27期全部都是《杜威讲演录》的内容。

其二,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阵地。胡适在第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接着李大钊在第35期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予以有力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问题”与“主义”的激烈论战。《每周评论》第31~37期都刊载有关“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文章,在五四时期的思想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受此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内部也从统一走向分裂,《新青年》发生分化并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每周评论》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详细报道,对研究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三,由单纯政治评论转向多元化评论。胡适担任《每周评论》主编后,《每周评论》介绍了大量俄国的土地制度、婚姻、新经济法等,如第29期的《俄国的土地法》、第30期的《俄国的婚姻制度》、第32期中对俄国新银行法的介绍等,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论,这些介绍对国内的经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胡适接任主编后,《每周评论》大大增加了改良主义色彩,避开了政治性的内容,且语言温和,以避免与当局发生直接冲突。正因为如此,有学者称“胡适是以学者立言,陈独秀是以革命家立言”[15](P230)。陈独秀是一个老革命党,对政治有特殊的敏感,经常发表政论文章。而胡适决心20年不谈政治,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多是文艺性的。[15](P231)两位主编的不同政治态度与个人取向,将《每周评论》分为前后2个阶段,报纸刊载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每周评论》作为一份紧跟时代风潮、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变幻的报纸,仍不失其作为反帝反封建阵营中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影响广泛的舆论阵地。

三、语言文字的变化与《每周评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白话文的提倡,中国语言风格的变化比较明显。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文的先驱,他在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提出今日文学改良的8条要求,其中第8条为不避俗字俗语。[16]“白话文字有一种根本上的大经济,就是先生说的‘教育上的经济。一句文言,懂得的有十人;一句白话,懂得的有千人万人”。[17]语言文字的变革在《每周评论》中也得到了体现。

第一,《每周评论》中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如第13期“新文艺”一栏上刊载的《背枪的人》:“早起出门、走过西珠市。行人稀少、店铺多还关闭、只有一个背枪的人、站在大马路里。我本愿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怕见恶狠狠的兵器。但他长站在守望面前、指点道路、维持秩序、只做大家公共的事——那背枪的人、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兄弟。”[18]这是一篇对背枪的人歌颂的文章。

第二,语言通俗易懂,不再咬文嚼字。如第23期“随感录”一栏中的《黑暗的东方》:“天明了、曙光现了、光明的境界没有强盗恶魔们立足之地了,一个一个的都跑到黑暗的东方来。所以边疆上就有谢米诺夫、霍尔瓦特这一流人扰乱治安,内地就有一种外国的外交官替崇拜强权的国家政府捕拿国事犯、摧残出版和言论的自由。呵!好了!我只替你们祝福。祝你们永远不要回归你们那光明的故土,祝你们永远有个黑暗的东方作你们的逋逃薮。”[19]文章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白话文以简单明了为特点,与晦涩难懂的古文形成鲜明对比。《青年励志会十周纪念刊》中是这样提到白话文好处的:“普及教育的工具;能全量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情感,并能引发读者之同情;科学的文学。”[20]白话文简明易懂,有利于对西学的吸收,反映在报纸上则是更利于社会消息的广泛传播。

四、版式设计的变化与《每周评论》

报纸版式是办刊者对报纸形式的设计,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的体现,也是自身形象的体现。近代以来,随着报业发展与各种技术在报纸出版中的运用,主办者也开始注重版面的设计。报纸的版面形式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与内容密不可分,不仅对读者的阅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宣传效果。《每周评论》较之以前报纸在版面形式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分段、分行。每一期分4个版面,每一版面分4个栏目,全部竖排,每一段写完之后都另外起行,而不像早期报纸一样没有分段,《每周评论》第 1~37期都是如此。整体看起来非常整齐、美观而不杂乱,令读者赏心悦目。

二是每一个大标题周围都用提花加以修饰,从而将每一大部分都鲜明地突显出来。大标题之下的小标题用三角形或实心圆加以标注,从而将每一小部分都鲜明地区别开来,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可以明确表达出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和意思,因此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对标点符号向来是忽略的,从五四白话文一提倡,才渐渐被重视”[21]。《每周评论》除第1期、第2期的国外、国内大事述评没有标点符号外,其他部分都有标点符号,从第3期开始每部分都有标点符号。但第1、2、3期每一部分的标点符号,都是标注在每句话最后一字的侧面,这种标法有时可能会出现错误。从第4期开始,每一部分的标点符号直接标注在每一句话之后,占据了一个字符的位置,这样标点符号就融入到文章之中,使读者读起来更顺畅流利。

《每周评论》版式设计的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让人们更容易、更方便地了解社会消息,进而了解《每周评论》。

五、结语

《每周评论》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消息传播媒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的变革,每一步都紧跟时代脉搏,密切关注时代变化,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赢得了全国思想界和舆论界的积极反响与回应,因此其对研究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现象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佚名.发刊词[N].每周评论,1918-12-22(1).

[2] 佚名.本报简章列左[N].每周评论,1918-12-22(1).

[3] 李大钊.新纪元[N].每周评论,1919-02-05(2).

[4] 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N].每周评论,1919-04-20(3).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N].每周评论,1919-04-06(2).

[6] 熊玉文.五四时期“卖国贼”问题中的传播因素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155.

[7] 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无用[N].每周评论,1919-05-04(3).

[8] 佚名.山东问题[N].每周评论,1919-05-04(1).

[9] 亿万.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N].每周评论,1919-05-11(1).

[10]毅.“五四运动”的精神[N].每周评论,1919-05-26(1).

[11]明明.唐山煤场的工人生活[N].每周评论,1919-03-09(3).

[12]常.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N].每周评论,1919-06-01(3).

[13]佚名.每周评论[J].新潮,1919(2):355.

[14]张炳钧.关于新闻纸之评论的研究[J].河北前锋,1931(3):5.

[15]耿云志.重新发现胡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6]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2):1.

[17]胡适.同音字之当改与白话文之经济[J].新青年,1919(6):645.

[18]仲密.背枪的人[N].每周评论,1919-03-16(2).

[19]常.黑暗的东方[N].每周评论,1919-05-26(3).

[20]顾承勋.白话文的利益[J].青年励志会十周纪念刊,1924:38.

[21]俞钧.谈标点符号[J].行知,1947(4):14.

猜你喜欢

版式设计白话文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简析高中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教学
慧心教育理念寓于版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浅析版式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
App儿童电子绘本的设计与探析
浅谈文字设计在版式设计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札记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