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2014-09-13关堂春
关堂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芜湖 241003)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关堂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芜湖 241003)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流业在市场供给以及市场需求中起着桥梁作用,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空间。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直差强人意。本文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根据毕业生就业能力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就业导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供给中,物流业起着桥梁作用,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程度,对于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能够起到衡量作用。但是,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物流专业人才也相对匮乏。如今很多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就业能力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对症下药,从物流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中国教育研究机构一般是在大学生工作半年后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这主要是因为刚入社会的大学生要在社会中打拼几个月才能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各专业的就业率、失业率和薪资情况综合分析,得出“红牌”、“黄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又称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又称就业预警专业,是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又称就业前景最看好的专业,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麦可思研究院根据对2011~201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在就业报告中指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是众多专业中失业率较高的专业,连续三年,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就业预警专业中都榜上有名,见表1。
表1 2011—2013年高职院校年度就业预警专业分析表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麦可思公司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主要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这四个因素分别包括:所学的专业、学校声誉、教育质量以及大学所在地的就业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水平也随着经济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也一直在提高。受环境、能源以及资源的影响,必须提升快对我国的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在我国GDP中的比例,物流业在市场供给以及需求中起着桥梁作用,总的来说,物流业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存在就业率低以及失业率高的现象,主要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对此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缺乏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基本都属于“财经大类”下的“工商管理类”,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和职业的针对性,有的干脆照搬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一些课程,缺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置和开发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方向有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供应链、逆向物流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可能开设全部课程,只能根据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条件等因素确定开设哪些专业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开发没有明确的定位,杂乱无章,缺乏针对和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项目化教材等一整套完整体系的教学资料。
(三)课程体系设置多以学校为本位,企业参与度低
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一些高职院校并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是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和物流企业的需求脱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不到企业对物流方面人才的需求标准,以至于学生毕业后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
三、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引进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理念
物流概念的引入和物流的发展在我国也就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物流技术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我国很多的职院校都会组织物流专业教师到国外拥有先进物流技术的国家进行短期培训,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还会开设中外合作教学课程。为了能够提高物流教学效果,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由于物流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系统性很强,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高等院校在进行物流技术人才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彻底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观念引进来,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课程体系,组织物流专业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同时把国外优秀的物流技术人才聘请到高校进行交流,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开发适用的课程,充实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开发专业课程时,应注重三个方面课程的开发。一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品格育成等,培养学生日后就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流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物流岗位的作业流程,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基础和物流管理概论等,这类课程强调针对性,重要是认知概念和分析思路。专业理论课注重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如物流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采购实务等,这类课程应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精选提炼,强调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管理能力、职业能力方面的综合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重点关注和锻炼学生在团队操作中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基本职业培训的基础上,加快对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强对企业文化认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高,可以更快地完成从作业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项目化教学,引入物流行业及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以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以顶岗实习、校企结合以及工学结合等模式在企业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开展实训课程时,也不能流于形式,可把实训内容进行模块分割,把不同的模块对应不同的物流项目内容,可以借助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充当学生实训中的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实训指导书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三)构建“素质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结构设计要符合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到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巧,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二是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公关能力等;三是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素质;四是创新和拓展的职业素质,如管理方法的转变、物流作业流程的革新等。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改革要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专业实践课程,课程间可进行必要的整合,要加大推行“双证书” 教育,即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应获得表明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认可度。
(四)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广大高校开办的时间较短,只有30几年的时间,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各高校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必须把人文社会科学融入到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中。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我国物流的具体情况,向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上课中就能够明白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我国物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胜任工作,提高就业能力。
(五)建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是实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有力保证,对物流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评价,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才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是否满足社会和物流企业的需求为依据。此外,还应包括职业道德和个人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精神、情绪控制能力等;个人职业能力包括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成立由一些物流企业专家组成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物流企业的专家是本行业的权威,他们所反馈的信息,也都是行业的最新信息和最新动态,运用这些反馈的信息指导课程教学,把握课程教学方向,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也是最真实和最全面的信息反馈。根据麦可思公司的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仅用“就业率”来表现,还包括对“就业能力指数”、“离校时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求职服务接受程度”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定期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企业调研等方式,收集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收集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以及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等。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可以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物流企业预定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双方用“企业订单班”的形式联接起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企业全程参与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并纳入学分体系。这种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的实行,也有助于及时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反馈。掌握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及时更新物流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结语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并且受到我国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很多物流专业毕业生都是“秀才型”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都不强。要想彻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聘请物流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深入推行“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设置适用的课程,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魏杰羽.高职物流课程设置与从业需求差异分析及调整建议[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1).
[2]冯志伟,赵树旺.浅议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2).
[3]黎 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
[4]许秀红. 探索高职物流课程教学的就业导向之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5]罗荣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关键能力培养及策略的启迪[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6]阎子刚,屈 颖,梁超强,朱 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7]麦可思公司.2011年——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艳]
ReformandExploratio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LogisticsManagementSpecialtyCurriculumSystemBasedonEmploymentOrientation
GUAN Tang-chun
(DepartmentofBusinessAdministration,AnhuiBusinessCollege,WuhuAnhui241003,China)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logistics industry plays the role of a bridge in the market supply and market demand, can provide an extensive employment space for the graduates. However, employment statu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graduate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is not very ideal, logistics management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 has been barely satisfac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orient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2014-03-31
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A联盟)项目(A201204)。
关堂春(198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合肥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G642.0
A
1009-9042(2014)06-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