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
——基于链内、链间交互整合的概念框架
2014-09-13李凤廷侯云先
李凤廷, 侯云先
(1.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2.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一、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和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加速进入,粮食行业出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程度不断加强的条件下,粮食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粮食供应链与粮食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面对高度复杂和剧烈变动的外部环境,进行规模重组、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整合已成为粮食企业发展与成长的一种趋势。例如,艾德蒙(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和安德森(Anderson)等粮食企业不仅已形成农场—中转库—港口—出口的粮食供应链,而且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和联盟等手段不断实施供应链整合(Supply Chain Integration),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粮食巨头。例如,嘉吉在全球67个国家拥有16万个雇员,年销售额1200多亿美元;邦吉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近3万个员工,年销售额达500多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型粮食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往往大而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少数粮食企业虽已初步具备粮食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但与世界粮食巨头还有不少差距。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然结束,面对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链的介入,我国已不能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1]。鉴于此,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从农业产业化视角进行粮食供应链整合,是提高我国粮食企业竞争优势、应对世界粮食巨头渗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二、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缘起、现状与发展
粮食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从研究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纵向协调中的经济性整合开始的。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农业纵向协调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组织创新的集中体现,它包括使农产品从生产到营销各纵向环节协调运行的所有方式[2]。随着个性化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重心逐渐从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3],研究链条中纵向整合的限制因素以及实施整合的主体等。从此,农产品(或粮食)供应链整合成为一个核心课题。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多个国家农产食品部门都出现了日趋紧密的供应链垂直合作的趋势。一方面,纵向整合有利于协调种植者、经营加工企业和决策者的利益[4]。另一方面,农产食品行业也需要通过纵向合作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并运用契约和整合等手段创造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使客户需求沿着链条上溯向生产者传递的能力得到增强[5]。因此,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纵向协调为粮食(或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器[6]。
整合是组织内部或组织间基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规划、协调和控制,以获取单一行为所无法达到的效率和综合效益的一种行为[7]。作为供应链网络的形成途径,基于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的不同,供应链整合在概念界定上仍存在不少分歧[8]。有研究者认同供应链整合的理论基石为纵向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而纵向整合是在战略管理领域早已建立的一个基础概念[9],指“公司是决定通过内部业务单位提供商品或服务,还是选择从公司外部购买”[10]。也有研究者将整合视为供应链协同(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的一种策略,并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纵向整合、横向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与混合整合(Lateral Integration)[11-13]。并且,多数研究者将“协同”(Collaboration)与“整合”(Integration)互换或并列使用,并将供应链整合视为供应链伙伴之间基于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为顾客提供更高价值为目的,而进行的更高水平合作的一种行为[14]。从整合范围来看,供应链整合包括内部整合(Internal Integration)与外部整合(External Integration)。其中,内部整合是指企业内部跨职能的过程整合;外部整合是指对企业外部供应商与客户的整合[15]。这些研究为粮食供应链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农业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程度的提高,我国一些品牌粮食企业也开始了供应链整合方面的实践探索,但在整合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16],如何进行粮食供应链整合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无论是研究粮食供应链整合的动力机制[17],还是探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粮食供应链整合思路[18],抑或是论证纵向一体化是销区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最好选择[19],以及提出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的四种可供操作的粮食供应链整合模式[20],都为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吴志华、胡非凡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他们以常州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为案例,研究了以构建糙米增值供应链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21];以常州市奔牛镇农户结算卡为案例,分析了农户结算卡在粮食供应链整合与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22-23],为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学习与参考范式。从国内外现状来看,供应链整合的研究多集中于主导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合作、协调与协同,较少涉及主导企业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之间的整合问题。但是,国际粮商经常超越所主导与控制的供应链范围而进行全球性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且这种整合也成为他们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我国大型粮企也在学习跨国粮商的链间整合模式,积极利用全球资本与技术倾力打造“全产业链”,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跨国粮商、中粮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实践,粮食供应链整合呈现出链内整合与链外整合共同作用的特点。由此,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产生了偏差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主导企业的控制力是否只能囿于供应链的范围?如果不是,在跨越供应链的条件下,主导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整合?都有哪些整合类型可供企业选择?整合的过程是什么?整合类型、整合程度与整合绩效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问题是供应链整合研究方面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粮食企业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研究。鉴于此,本文的研究聚焦于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过程与整合范围,引入主链、副链等新概念从一个新的视角将粮食供应链整合进行细分,并系统论述了整合过程、整合程度与整合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粮食企业供应链的构建及其运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三、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类型和特点
整合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整合可以使业务关联或优势互补的多个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体,达到借助外力或外部资源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目的。然而,假如供应链整合仅囿于核心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整合以及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外部整合,则容易忽视对链外技术、人才、渠道、资本(产)和市场等资源的获取。跨国粮商、中粮集团等企业的运作实践表明,跨越主导企业供应链的范围而进行的全球性资源整合,将更有利于规模、技术或资金等不完全占优势的粮食企业迅速实现资本或技术积累,并可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对于粮食企业的这种整合行为,也有研究称之为并购。但是,并购更强调资本所有权的转移而未能包含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实际上,并购与整合本身并不能完全割裂,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并不取决于并购本身,而是由后期的整合过程所决定的。
基此,并购仅是企业扩张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供应链整合才是隐含其中的内在本质。其他诸如合并、契约、重组、联盟等也都是供应链整合的表现形式。这一观点与Maloni和Benton(1997)的观点相符合,他们强调供应链整合是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为顾客提供更高价值而进行的更高水平合作的一种行为[14]。Frank和Henderson(1992)[24]也指出,农产食品供应链中纵向协调的形式包括各种正式、非正式的契约以及所有权整合。以中粮集团粮食供应链为例,中粮集团的成立及其先后与“东大”、“香雪”、中谷、五谷道场、华粮等企业的合并重组,尽管其整合方式表现多样,但其共性都是中粮集团主导的粮食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的链间整合,如表1所示。
表1 近年来中粮集团粮食供应链整合案例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粮集团网站(http://www.cofco.com/cn/index.html)相关新闻材料整理后绘制。
图1 主链与副链的整合结构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粮食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粮食及其制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为消除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粮食供应链整合不能一味地局限于主导企业粮食供应链的链内整合,应突破供应链范围的窠臼,侧重于主导企业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的整合活动。事实上,主导企业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融合与协同的,必须要进行包括链内、链间整合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合二为一,最终获取协同效应。通常,嘉吉、中粮等大型粮企在供应链整合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于与粮油相关的核心业务而言,这些粮食企业的控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为强调供应链整合中主导企业的控制作用,本文将由主导企业控制的粮食供应链称为主链,而将合作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称为副链。与主链相比,副链在供应链整合中起辅助与支配作用。图1揭示了主链与副链的整合结构。
假设粮食加工企业为粮食供应链的主导企业,则其控制的供应链为主链,如图1中左边方框所示。与之对应,右边方框内的供应链即为副链。主链与副链交互整合形成新的供应链,从而拥有比原供应链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主链、副链的界定为研究供应链整合提供了新视角。根据大型粮食企业供应链运作的范围及其复杂程度,粮食供应链整合可划分为链内整合、链间整合和交互整合三类,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一) 链内整合
链内整合等同于原供应链整合,是指主导企业对主链内部的资源进行动态整合的过程。如果主导企业对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进行动态整合,则链内整合等同于纵向整合。在主链范围内实施的横向整合及混合整合等活动,也属于链内整合。从图1左边的方框可以看出,链内整合局限于主导企业所能控制的供应链,整合难度较小,容易获取协同效应。我国多数粮食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需要依托核心企业对上游、下游进行不断整合,以形成一个产品结构完善、地域结构合理、信息系统通畅的供应链系统。因此,链内整合也成为我国粮食企业优化粮食供应链的主要方式。尽管如此,仅关注链内整合却容易忽视对供应链以外资源的获取。要与跨国粮企进行抗衡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另外两种类型的整合。
(二) 链间整合
链间整合是指主导企业通过合作企业而对副链的内部资源进行动态整合的过程,如图1中左边方框内的粮食加工企业与右边方框内副链的整合。与原供应链整合不同,链间整合显然超越了主导企业所控制的供应链界限,整合难度较大。通过链间整合,主导企业可以利用链外的功能性和经营性资源。例如,嘉吉在农业供应链的整合过程中,除了在全球范围内并购以外,还积极开展与其它在某一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合资与合作,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水平。近年来,中粮、首粮、吉粮、豫粮等我国粮食企业也是借助这种方式而快速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从反面来看,组织仅实现内部整合会带来潜在的风险,组织内部业务流程和信息的整合必须要与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整合相匹配[25],这意味着主导企业与副链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匹配的过程。链内整合与链间整合的关系表现在:链内整合是链间整合的基础,而链间整合是链内整合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企业发展的条件。
(三) 交互整合
交互整合是指主导企业对主链、副链资源进行动态整合的过程。与前两种整合方式相比,交互整合的时间最长、过程最复杂,整合幅度、难度也最大。但是,交互整合对形成协同的粮食供应链至关重要。例如,中粮在粮食加工和贸易领域有较大优势,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但物流是短板;华粮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物流企业,但并不擅长粮食加工和贸易。中粮与华粮的合并实现了最大的优势互补,表面看来获取整合效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实则不然,中粮与华粮能否实现最终的协同效应,最大的关键还在于中粮能否切实整合自身控制的主链与华粮主导的副链,实现主链与副链的交互整合。尽管整合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的情况发生,但实施交互整合、获取规模经济将是中粮的不二选择。
四、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概念框架
图2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概念框架资料来源:作者在链的管理模型[26]12(Henk & Hans,1997)基础上改进所制。
粮食供应链整合是主导企业对粮食供应链的内、外资源进行动态整合的过程。然而,整合并非一味地获取和利用,还包括对资源的分化或剥离。整合与分化是一对矛盾体,充斥着供应链整合的整个过程,诠释了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运作机理。具体来说,主导企业根据公司定位、核心价值与业务范围,决定是对资源整合还是分化,而整合与分化的结果也会影响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绩效。主导企业制定与实施供应链战略进行粮食供应链的整体布局,决定了供应链整合的类型、整合的过程以及整合所能达到的层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应链整合的绩效。Henk和Hans(1997)[26]提出了链的管理模型并在欧洲农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链的管理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概念框架,将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过程、整合的程度以及整合的绩效有机联系在一起,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本文设计了九个不同的连接点描述了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概念框架。主导企业位于概念框架的最左边,表明其对供应链整合的首要作用。整合过程位于框架的左半部分,是链内整合、链间整合与交互整合的序贯组合。相应地,整合绩效位于框架的最右边,描述了供应链整合过程和整合层次的结果。
(一)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过程
第一,主导企业的确立。粮食供应链整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确立供应链的主导企业。粮食行业供应链的核心本应是产业化农业企业[27],但我国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对链条的控制作用还非常弱。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了一些粮食加工和品牌零售企业,如中粮集团、上海良友和河北五得利等。这些企业在资金、技术或渠道占有优势,而且运作经验丰富,可以作为链的管理者,充当主导企业的角色。此外,粮食现代物流企业也可通过提供第三方供应链集成服务,使供应链节点获得拓展业务和改善关系的协同效果,实现由一般企业向主导企业的转变[21]30。
第二,供应链战略的制定。在主导企业的领导以及各节点企业有合作意愿的条件下,粮食企业间合作的驱动力使供应链战略应运而生。供应链战略通常会包括链的管理目标、管理程序以及信息系统等要素[26]13。主导企业在战略定位、核心价值方面的差异,会使供应链战略有所不同。例如,嘉吉、邦吉的战略定位为供应链提供商,并特别强调以农业产业化视角整合供应链,而粮食物流企业采取了以服务上下游而非挤占上下游的不同战略[21]30。同样,供应链整合既要遵循供应链战略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的资金、技术、文化等现实条件。譬如,Donk和Vaart(2004)[28]设计了企业条件影响供应链整合的二维框架,指出了企业环境(Business Conditions)(简单或复杂)、共享的资源(Shared Resources)、买方关注(Buyer Focus)等因素对供应链整合有较大影响。
第三,链内、链间的交互整合。按照由易到难的整合逻辑,粮食供应链整合是一个从链内逐步过渡到链外,由链内整合、链间整合与交互整合依次构成的整合过程。链内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首先选择,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无论是对产品的调整,还是对供应商、物料管理方式和销售渠道的整合,都必需立足于供应链系统而使链内的上下游形成合力,才有助于竞争优势的培育。例如,常州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以链内整合为手段,实现了粮食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培育了以糙米增值供应链为核心的竞争优势[21]31。在更大规模的整合情景中,如华粮整体并入中粮、日本大型综合商社丸红全资收购美国第三大粮食公司Gavilon、嘉吉公司与世界著名供应链提供商Verticalnet建立战略联盟,必须要通过链间整合与交互整合,才能使功能性、经营性的资源互相利用。然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整合活动,都体现了主导企业对链内、链外资源的选择与扬弃。
(二)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程度
按照Donk和Vaart(2004)[28]的观点,主导企业除要选择适合企业竞争条件的整合类型外,还要考虑供应链整合的程度。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程度将会从零和竞争逐步演化为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Collaboration)[29]。粮食供应链整合本身正是企业竞合关系演化的反映,演化结果与Spekman,Kamauff和Myhr(1998)[29]635所描述的线性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本文将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程度区分为链的合作、链的协调与链的协同,如图2中间的连接点所示。
第一,链的合作是供应链管理的始点,而且是一个必要非充分的条件[29]634。因而,链的合作是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最初层次,表现为粮食企业由原来的竞争转变为企业之间交换基本信息、与少数供应商合作或建立长期的合作协议等。尽管处于供应链整合的最低层次,但链的合作却是粮食企业由零和竞争转为合作关系的一次飞跃。对我国多数粮食企业而言,如果缺少这个飞跃,则还不具备供应链整合的基本条件。
第二,链的协调是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较高层次,但同样是供应链管理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此时,主导企业与合作企业构建了完备的信息与通讯系统,并能进行信息、资源和专业知识的交换与共享;主导企业与合作企业的业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缝连接,企业之间建立了完善的协调机制。当前,先进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粮食供应链整合的关键要素,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和粮情检测系统的投入使用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粮食供应链的链间协调提供了信息基础。
第三,链的协同是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最高层次,体现为主导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企业文化、伦理等交互传播并得到适应认同,不会出现节点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牺牲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并且,主导企业与合作企业能够开展粮食供应链的联合规划与过程管理,共享粮食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综上,从链的合作到链的协同体现了粮食供应链整合程度的不断增加,但整合难度也逐渐加大。由于企业的环境、享有的资源以及能够吸引的买方关注不同,供应链整合选择的整合类型也不同,所能达到的整合程度也有所不同。
(三) 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绩效
供应链整合的终极目的是要获取整合后的协同效应。但众所周知,供应链整合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多数企业还处于不断的整合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常用运营绩效、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整体物流绩效、过程效率和采购杠杆等指标反映供应链整合的绩效。供应链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供应链整合能带来良好的绩效。与之相似,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绩效与整合类型、整合过程以及整合的层次也有较大关联。为提高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绩效,应特别关注供应链整合的过程管理,这需要重视几个关键成功因素[26]13:制定合作计划,并使得活动计划达成一致协议;确定目标,并形成明确的分配方案;制定清晰而有效的沟通计划;对各自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经历。
在粮食供应链整合过程中,学习卓越供应链的运作经验非常必要。例如,在合作伙伴的管理上,利益的分配是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导致关系波动的因素,而嘉吉的做法是开诚布公,利益共享。我国粮食企业可以选择嘉吉、中粮等粮食企业作为行业标杆,也可以选择IBM、利丰等非粮企业作为标杆,学习他们如何管理供应链的过程、如何把握关键成功要素、如何加强链内成员的沟通,将更有助于粮食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顺畅运作。
五、 结论与建议
本文系统研究了主导企业粮食供应链的整合问题,根据跨国粮商、中粮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的运作实践和我国粮食企业供应链的实际需求,从链内、链外及其交互整合视角阐述了粮食供应链整合的概念框架:先提出主链、副链等新概念阐述粮食供应链整合的结构,并将粮食供应链划分为链内整合、链间整合与交互整合三种类型,再依据供应链整合从链内到链外体现的逻辑性分析粮食供应链整合的过程,最后阐释整合类型、整合过程、整合程度与整合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粮食企业供应链的构建及其高效运作。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供应链整合是主导企业对粮食供应链的内、外资源进行整合的动态过程。对不同粮食企业而言,由于面临的竞争环境与享有的资源不尽相同,需要选择不同的供应链整合类型,而整合程度与整合绩效也大不相同。随着主导企业供应链整合由链内向链外不断延伸,整合层次由合作向协同逐步提高,粮食供应链整合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协同效应所带来的回报也越丰厚。
放眼当前,跨国粮商携资本与技术的巨大优势进入国门,在我国与我国本土粮食企业抢占市场。显然,我国粮食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严重的不对称地位。为避免粮食企业因规模偏小、资本缺乏或技术落后而导致的竞争溃败,当务之急是要出台涵盖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等环节的粮食发展政策,扶持与壮大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他们实施农业产业化视角的供应链整合。除此以外,更大的责任主体还在于我国的粮食企业。为快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之能够与跨国粮商抗衡,粮食企业的供应链整合不能仅限于企业或供应链的内部,而应注重供应链内、外部资源的组织与利用,加强主导企业供应链与合作企业供应链的交互整合。只有不断更新供应链管理的经营理念,并在供应链构筑过程中以卓越企业供应链为标杆,学习他们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的运作经验,提高链内、链外交互整合的程度,才不致使我国粮食产业步大豆“沦陷”的后尘。尤其是对我国国有大型粮食企业,更应伺机而动,选择业务关联或互补性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陈明星.粮食供应链安全:一个新的粮食安全视角——兼论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思路创新[J].调研世界,2011(3):40-43.
[2]杜丹清.生产—流通关系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54-59.
[3]BOEHLJE M,SCHRADER L F,ROYER J S,et al.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Questions of Coordination[M]//ROYER,J S,ROGERS,RT.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S Food System,London:Ashgate Publishing,1998:3-26.
[4]HOBBS J E,LINDA M Y.Closer Vertical Co-ordination Agri-food Supply Chains: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ome Preliminary Evidenc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3):131-142.
[5]BARKEMA A.Reaching Consum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Short Way around the Bar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75(5):1126-1131.
[6]张静,傅新红.聚焦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07(2):77-80.
[7]CHEN F,DREZNER Z,RYAN J K,et al.Quantifying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imple Supply Chain: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Lead Times,and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36-443.
[8]赵亚蕊.国外供应链整合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1):24-32.
[9]STONEBRAKER,LIAO.Supply Chain Integration:Exploring Product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gencie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1):34-43.
[10]HARRIGAN K R.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rporate Strate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2):397-425.
[11]BARRATT M A.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1):30-42
[12]SIMATUPANG T M,SRIDHARAN R.The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15-30.
[13]SOOSAY.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Capabilities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8(2):160-169.
[14]MALONI M J,BENTON W C.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Opportunities for Operations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101(3):419-429.
[15]FAWCETT.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5):339-361.
[16]洪岚,安玉发.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困难的原因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8):33-35.
[17]葛海波.粮食供应链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0(2):29-30.
[18]杜文龙.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6(36):7-9.
[19]洪岚.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的量化分析—以北京地区粮食供应链上价格联动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58-66.
[20]陈倬.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J].财经论丛,2011(6):105-110.
[21]吴志华,胡非凡.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以江苏常州市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4):26-32.
[22]吴志华,胡非凡.基于供应链的粮食宏观调控整合研究—以农户结算卡项目试点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97-103.
[23]胡非凡,吴志华,胡学君.农户结算卡是粮食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手段—基于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镇的调研[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58-61.
[24]FRANK S D,HENDERSON D R.Transaction Cost As Determinant of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S Food Industry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74(4):941-950.
[25]Barratt M A.Exploring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A Case Study in the UK Grocery Sector[D].Cranfield University,Cranfield,PhD thesis,2002.
[26]HENK F,HANS K.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Food Supply Chain: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European Agribusiness and Food Industrie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7(1):11-14.
[27]王志刚.对粮食产业链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04(10):12-14.
[28]DONK D P V,VAART T V D.Business Conditions,Shared Resources and Integrative Practices in the Supply Chain [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4,10(10):107-116.
[29]SPEKMAN R E,KAMAUFF JR J W,MYHR 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Perspective on Partnership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28(8):63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