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能源消耗视角的低碳城市产业资源整合

2014-09-13盛振江陈俊霞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能源消耗资源整合第三产业

盛振江,陈俊霞

(1.山东警察学院,济南250014;2.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3.山东行政学院,济南250014)

低能源消耗视角的低碳城市产业资源整合

盛振江1,2,陈俊霞3

(1.山东警察学院,济南250014;2.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3.山东行政学院,济南250014)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耗与产业资源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度,发现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无明显相关性,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据此,创建低碳城市必须进行产业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多阶段渐进式产业资源整合战略。

低能源消耗;低碳城市;产业资源;资源整合

一、引言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和资源缺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今后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低碳城市,探索和创新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合理选择城市产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替代,实现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城市竞争和城市发展,这已是城市发展大势。

城市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关系我国能否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关键,事关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型城市,有利于实现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2010年开始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意味着国家层面已重视低碳发展,低碳城市已是必然趋势,低碳城市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基于此,本文从低能源消耗的视角出发,对低碳城市产业资源整合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二、理论基础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其对低碳城市的认识、规划、建设等有不同理解,且差异巨大。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672年就发现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率高。[1]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1940)对其观点进行了验证和丰富,认为劳动力将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2]随后,产业结构理论快速发展,并延伸出产业升级理论。Gereffi(1999)定义了产业升级的概念。[3]Ernst进一步把产业升级划分为五类,并强调产业间升级应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4]Kaplinsky和Readman将动态分析引入了产业升级概念。[5]Humphrey和Schmitz进一步区分了产业升级的四种类型,明确了跨产业升级的内容。[6]自2007年以来,英国、日本、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有关低碳的政策法规,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支持相关科学研究。

进入21世纪,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低碳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认为向低碳社会转型乃国际大势,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已是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也是我国节能减排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7][8]城市建设要坚持低碳生产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完善低碳政策和制度,增加低碳投入,实施低碳城市项目化管理。[9]城市降低能耗,实现低碳发展,还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0]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必须对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和实证分析,制定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1]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自然环境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和社会生活幸福化。[12]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层的驱动力和发展机制,必须进行合理规划。[13]徐煜辉和张文涛以重庆为例,提出借助微气候循环的山地低碳城市规划模式。[14]郭强和管瑞龙强调必须完善和创新低碳生态城市的政策体系。[15]封颖和蔡博峰则建议低碳城市应侧重城市能源供应、交通、建筑和废弃物处理等。[16]低碳城市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迅速兴起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潮,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能源消耗与产业资源的相关性测度

碳排放的具体数量量化难度较大,量化方法很难统一,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量化标准体系,进而导致量化的准确性较低,量化后的数据缺乏说服力。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耗,对碳排放的多少进行追本溯源,即通过测算能源消耗的多少来推算碳排放的结果,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指导依据。因此,本文以能源消耗量来预测碳排放,利用SPSS17.0对2008年全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能源消耗与产业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单位GDP能源消耗与地区单位GDP的相关性测度

一个地区的GDP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产业资源的总量。而维持各产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均需要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必然产生对能源的依赖。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源消耗水平就不同。这一关系可在单位能源消耗和地区单位GDP的相关性测度中发现。在依据SPSS17.0对我国30个省区直辖市的Pearson 相关性测度中发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与人均GDP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双侧显著性为.012时,Pearson 相关性系数为-.452)。可以发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与产业资源的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就越低,进而能源消耗量也就越小。

(二)单位GDP能源消耗与各产业比重的相关性测度

不同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产业能源消耗水平。通过测试我国不同地区各产业比重与单位能源消耗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产业资源的分布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依据SPSS17.0对我国30个省区直辖市的Pearson 相关性测度,单位GDP能源消耗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与第三产业比重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双侧显著性为.042时,Pearson 相关性系数为-.37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越低;反之,第三产业比重越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则越高。这一结论也反映了当前的一个普遍经济现象,三个产业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例则较高,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对能源依赖较弱,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由此,以低碳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在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时,应适度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通过整合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资源向第三产业转移,达到降低单位能源消耗的目的。

四、低碳城市产业资源整合的途径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进行城市产业资源整合也需要有一个持续渐进过程。任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城市产业资源整合必须遵循城市的具体实情和城市发展规律,根据产业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借鉴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借鉴目标管理思想,结合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资源整合可选择三阶段的阶梯式发展战略(见图1),通过逐步完成各阶段目标来实现产业资源整合和城市低碳。

在第一阶段,要创造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试点性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各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形成以低碳经济为主体的城市低碳产业点状布局。这一阶段产业资源整合的方式可通过产业引进、产业创新、产业淘汰和产业转移来实现。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实施产业引进和产业创新提供条件,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丰富城市科技资源,塑造城市环境氛围,使引进的低碳型先进企业能够在城市落地生根,企业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要为淘汰产业和转移产业提供必要的产业发展支持,在资金、税收、土地等各项政策上积极扶持相应产业助推低碳城市建设(见图2)。

图1 低碳城市产业资源整合战略选择

注:图中圆表示原有产业体系,方形表示资源整合后的新产业体系

图2低碳城市产业资源整合途径

在第二阶段,要以城市现有低碳产业为基础,围绕其打造产业链,通过上下游的供应链配套,形成以低碳经济为主体的城市低碳产业带状布局。本阶段产业资源整合实现产业生态化、产业创新驱动和产业规模化。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城市低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低碳产业规模效应得以发挥,低碳产业人才集聚现象明显。各低碳产业的能源消耗降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低碳城市已经形成品牌,低碳城市品牌进一步推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各产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实现低碳发展的同时,已经形成了发展低碳的技术优势,低碳技术储备丰富,由此延伸出新的低碳经济形态,产业创新驱动效应明显。这一时期城市低碳管理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完整政策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解决问题机制。

在第三阶段,要壮大城市现有低碳产业规模,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并继续拓展低碳产业类型,打造低碳全产业链,使低碳产业品牌化和国际化,形成以低碳经济为主体的城市低碳产业面状布局。在这一阶段,低碳城市已经基本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化和低碳产业品牌化形成。经过长期发展,低碳产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经是城市主流价值观。低碳带给城市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低碳城市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城市和产业均形成了科学发展规划,城市管理和低碳产业市场已经形成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

五、结论

世界低碳化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低碳世界即将到来。低碳已经逐渐成为新世纪衡量各国、各地区、各产业、各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稀缺的中国来说,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城市化又是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经济,依托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也必然成为一种趋势。新的低碳产业革命浪潮即将来临,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需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探索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努力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受益者和贡献者,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的领军者。

[1]威廉·配第.政治算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张平,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 37-70.

[4]Ernst,D. Catching-up and Post-crisis Industrial Upgrading .Searching or New Sources of Growth in Korea's Electronics Industry[A].DEYO,F,R.DONER,E.HERSHBERG.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Flexibility in East Asia,Lanham: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C].2001:137-164.

[5]Kaplinsky R,Readman. Globalization and Upgrading:What can be(and cannot)Learned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t Statistics in the Wood Furniture Sector[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5,14(4):679-703.

[6]Humphrey J,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7-27.

[7]魏东,王璟珉,聂利彬.低碳经济研究学术报告(2011)[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1-42.

[8]谭志雄,陈德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行动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69-75.

[9]周君,王珅.低碳城市建设的项目管理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8):20-24.

[10]翟东昌.基于产业能耗分析的青岛低碳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4):22-27.

[11]连玉明.中国大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5):44-52.

[12]郝文升,赵国杰,黄浩明.“善治”理念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过程创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87-91.

[13]吴琦,范隆云.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难点和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2,(4):17-21.

[14]徐煜辉,张文涛.“适应”与“缓解”-基于微气候循环的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7):32-36.

[15]郭强,管瑞龙.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政策体系探讨[J].经济纵横,2012,(7):48-51.

[16]封颖,蔡博峰.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论坛,2012,(6):43-49.

(编辑:李学迎)

2014-06-24

国家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基地课题(2012JDKT006)。

F205

A

2095-7238(2014)12-0054-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2.010

猜你喜欢

能源消耗资源整合第三产业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需求驱动我国能源消耗效应研究——基于改进的两级分解法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工业制造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的对比研究
数据分析检测能源消耗异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