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威海城镇组团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2014-09-13景建军
景建军
(山东行政学院 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济南 250014)
烟台威海城镇组团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景建军
(山东行政学院 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济南 250014)
城镇组群成为推进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首先对烟威区域经济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接着对城镇组团空间布局特征做了剖析,最后提出城镇组团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对策,主要有:建立五级城镇体系,引导协调城镇发展定位,构建尚密有致的城镇发展格局,建设培育城镇新兴增长点和鼓励促进小城镇发展。
城镇组团;空间布局;一体化;对策
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组群经成为推进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并对烟威城镇组团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框架性说明。建立烟威城镇组团对深化对外开放、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而烟威城镇组团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对城镇组团一体化的实现意义深远。
一、区域发展概况
(一)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
2010年,全省GDP比上年增长了12.3%,而烟台、威海GDP总量的可比增速分别达到14.1%和12.7%,其中烟台GDP增速为全省第二[1]。同期,全省人均GDP增长了11.3%,而烟台、威海人均GDP分别增长了14.5%和12.8%,分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五位。
2010年,烟威两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67:58.89:33.44和7.92:55.9:36.19,均呈“二三一”型的结构格局。与山东省同期9.2:54.2:36.6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两市均表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特点。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过程看,第一产业稳定下降,第二产业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持续增长后开始有所降低,第三产业自2004年后逐步加速发展。
图1 全省和烟台威海产业结构比较图
(二)外向型经济的地位突出
2000年以来,烟台威海地区进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到2010年,两市进出口总值分别达到438亿美元和139亿美元,两市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0.53%[1]。尽管与2009年相比,两市占比有所回落,但总体态势还是保持增长的。在对外经济中,日韩因素、尤其是韩国因素的地位十分突出。在接待入境国际游客方面,烟台威海所接待的日韩游客占全部国际游客的75.7%和91.9%,其中韩国游客分别占58.5%和82.3%[3];在烟台市1984年至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构成中,日韩外资占34%,其中韩国外资占26%,仅次于港资。而根据最新的六普数据,朝鲜族是烟台威海地区除汉族之外人口规模第二的民族,两市朝鲜族人口已分别达到7060人和11095人,绝大部分集中在市辖区。
图2 烟台威海进出口发展过程
(三)较大的区域和城乡差距
烟威地区各县市区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在县和县级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龙口市,达到710人/平方公里,而人口密度最低的栖霞市,其人口密度仅为311人/平方公里,相差超过1倍;牟平作为烟台市辖区,其人口密度甚至低于栖霞;人均GDP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长岛和栖霞,前者是后者的接近4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低者栖霞市仅为640元,而龙口市则高达5789元;城镇化水平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龙口市和长岛县,两者城镇化率相差达33.8%。同样,市辖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表1 烟台威海区域差距指标
长岛县768116316291122.7龙口市710107606578956.5莱阳市5053575292240.8莱州市45754457279643.0蓬莱市39977866355741.2招远市39979328395149.8栖霞市3112702264034.7海阳市35233749192838.3环翠区834761527281-文登市35293255463546.1荣成市43995103471750.9乳山市34654642264345.4
(四)水土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烟台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06亿m3,地表水资源为22.4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4.61亿m3,人均388 m3。其中,长岛县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总量仅为0.10亿m3,人均水资源只有232.6 m3。威海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7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74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02亿m3,人均占有量419m3。由此可见,两个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均较少,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不足1/4,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1000 m3的紧缺标准,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匮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长期发展的重大瓶颈。
烟威地区地形由低山、丘陵和平原低地三种类型构成,其中中部为低山,沿海地区多分布平原低地,其余为丘陵。复杂的地形造成烟威地区土地资源短缺,两市人均耕地分别为0.96亩和1.02亩,低于全省1.17亩的平均水平。
图3 全省水资源和耕地比较图
二、城镇组团空间布局特征
(一)城镇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
烟台和威海两市共辖5区、10市、1县、138个乡镇,城镇密度为0.77个/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0.72个/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两市中,烟台城镇密度略低,为0.7个/百平方公里;威海较高,为0.95个/百平方公里。与全省和其他地市相比,城镇密度偏低。
通过利用空间分析软件对城镇分布的点状分布状态进行刻画,可以看到烟威地区城镇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以点状集聚和线状集聚为主、面状集聚初具雏形的总体格局。在烟台市区、威海市区、龙口市区、莱阳市区等地区形成较为明显的组团发展特征,在南部和北部沿海均能看到城镇相互连接、嵌套的现象,而在威海-文登-荣成的三角地区已开始呈现面状集聚发展特征。城镇分布相对稀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以及莱阳-招远-莱州三个城市的包围地带。
(二)城镇等级结构不健全
在县级以上城镇中,烟台威海地区共有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座,50-100万之间的大城市1座,20-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6座,20万以下的小城市5座。按照城市间的等级扩散原理,一个高效率的城镇组群,不同等级的城镇数量应该呈金字塔结构。因此,烟威地区城镇等级规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和小城市两个层次偏弱,缺少大城市则影响区域整体发展速度,缺少小城市则减缓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尤其作为烟威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威海市区,无论从城市面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与周边县市差距不大,严重限制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烟台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达到2.47,意味着烟台应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通过起辐射与带动,主导区域城镇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从横向上考虑,中心城市烟台的规模仍然偏小。如果将烟威两地进行一体化统筹考虑,两市总人口在六普时已经达到977万人。根据经验判断,一个区域内的首位城市规模达到区域总人口的2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则烟台城市规模应在200万人左右。当然,这是在没有考虑人口迁入的条件下。
表2 区域城镇等级结构统计
小城镇整体发育不足。小城镇是“城镇之末,农村之首”,在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潮中,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小城镇对于促进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烟威地区小城镇138个,共容纳人口95万余人,平均规模不足7000人。全部小城镇中,镇区人口超过5万的仅有1个,2-5万人的小城镇6个,与国内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育程度相差很大,无法实现配套设施的规模经济,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三)城镇之间缺乏深度分工与协调
烟威地区城镇现状职能主要分为:(1)行政中心城镇。行政中心城镇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2)工贸城镇。依托当地资源和优越的区位发展起来的城镇,其主导产业为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物流等。(3)旅游城市。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风光发展起来的城市,如蓬莱等。由于行政分割、发展历史等因素,烟威地区各个城镇之间功能相对独立,城镇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城镇体系还处于半离散、不成熟的发育阶段。
表3 烟台威海地区城镇现状职能构成
目前,烟威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各城市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上,各城市间产业雷同现象比较突出,而且第三产业发展普遍相对滞后。这不但限制了区域内各城市之间有效的开展分工与合作,而且还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城镇空间功能联系分析
应用引力模型,对城镇相互作用加以度量,并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加以修正。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E表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P1和P2表示两城市城区总人口数,R表示两城市间的空间距离,用空间直线距离来表示;而b则是一个距离摩擦系数,根据顾朝林等人的研究,当b=2时,能够揭示“区域联系”状态。
通过对烟威城镇组团内的10市、1县与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之间经济联系量强度的测算,刻画烟威城镇组团空间组织的空间结构。
测算结果表明:(1)青岛与莱阳市、莱州市和海阳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要大于烟台威海与这三个市的联系量。(2)潍坊与莱州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大于烟台对莱州的联系量。
因此,在空间组织特征方面,烟台威海城镇组团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如果把烟台威海两市市区作为城镇组团的核心层,则除莱阳、莱州、海阳三市外的其余县市可以称作紧密层,而莱阳、莱州、海阳三市可以作为外围层。
图4 烟威空间层次划分
三、城镇组团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对策
(一)建立五级城镇体系
根据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烟威地区城镇体系分为五级。
第一级为区域中心城市,即烟台市。它是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核心城市,区域内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区域内各城市主要经济联系的目的地,承担着地区公共服务中心、生产服务中心、交通枢纽中心以及行政文化中心等职能。
第二级为区域次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威海市和龙口市,它们是区域内具有较大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城市,区域内重要的增长极,承担着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
第三级为一般城市,主要包括莱州市、莱阳市、文登市、荣城市、招远市、蓬莱市、栖霞市、海阳市和乳山市。它们是各县市的中心城市,是县级市域层面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
第四级为重点镇(县),主要包括宋村镇、俚岛镇、沙河、土山、朱桥等24个镇(县)。它们是依靠当地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具有特色的、且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地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未来重点培育、扶持的地区。
第五级为一般镇。主要包括沐浴店镇、团旺镇、穴坊镇、夏村镇、乳山口镇、海阳所镇等90个乡镇。它们是当地乡镇的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未来需要进一步扶持发展壮大。
表4 烟威地区城镇体系
(二)引导协调城镇发展定位
各城镇要在烟威地区一体化合作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在全面深刻分析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分工、突出特色、立足长远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各自确立不同的发展定位,引导烟威地区城镇健康、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表5 烟威地区城镇发展定位
(三)构建敞密有致的城镇发展格局
烟台中心城区组团:包括由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组成的中心城市。未来要发挥创新要素密集、产业基础良好、港口体系完备、生态环境优良的综合优势,加快提升产业的聚程度、第三产业的服务能力和城市环境的宜居水平,努力提高城市规模与实力。城市建设要着重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商业、金融设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要进一步整合城市用地,协调各组团功能,完善城市西部片区尤其是八角组团的用地结构,发展工业和相应的生活居住配套用地。积极向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依托烟威高速公路,加强与威海之间的交通联系和产业联系,促进烟威城镇空间一体化。适度向南扩展,依托烟大铁路轮渡(兰烟铁路复线)、国道204等交通动脉和节点,形成与青岛之间的交通联系通道和物流通道。
蓬莱-龙口-招远组团:包括蓬莱市、龙口市和招远市。要突出岸线纽带、港口引擎、园区聚集、创新驱动作用,统一规划,协调布局,重点打造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1)蓬莱市应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生态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足现有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争取把蓬莱打造成为名扬天下的人间仙境。(2)龙口应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宜业港口城市为目标,重点建设“五大组团” 、“四大板块”。加快龙口港建设,把龙口港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和国际物流分拨功能的全国区域性煤炭加工分销中心(3)招远要围绕打造中国金都品牌,重点发展黄金产业,在确保黄金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黄金深加工业,壮大珠宝首饰加工业,加快发展非金矿业,实现由纯黄金向多金属冶炼加工的转变。加快推进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招远部分)建设,加快推进与龙口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
威海-文登-荣城组团:包括威海市区、文登市和荣城市。(1)威海应充分发挥威海的环境优势和科研实力,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海洋产业,壮大威海经济,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威海城区要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高区、经区及东部崮山-泊于新区的建设,中心城与各组团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2)文登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发展成为承接全球特别是韩日制造业转移的基地和地区性商品集散基地未来的城市建设应着力向东、向北发展。加快建设东部新区,形成文化行政中心,大力发展北部开发区,实现以峰山为核心的城市格局。充分依托桃威铁路、青威高速公路、202省道、初张路、机场快速路等交通干线,与威海城区建立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联系,加快与威海城镇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3)荣成市应采用“极化中心城,优化石岛组团,净化成山组团”城市发展空间策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其行政、科研教育、工业、综合服务功能协调发展,壮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功能,形成具有较强积聚辐射功能的综合中心。加强同烟台、威海、文登、乳山等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城市发展要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积极促进荣城-石岛一体化发展,并结合南部新城建设,加快向南扩展步伐。同时要依托荣威高速、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等交通干线,加快向威海城区靠拢,扩大城市规模和对内对外服务水平,使荣成向大中型城市发展。
(四)培育城镇新兴增长点,鼓励促进小城镇发展
根据区域未来发展需求,结合各地区规划建设,筛选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地区,集中建设一批新兴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应加快各新兴增长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针对新兴增长点发展的需求,制定一些有利新兴增长点发展的政策方针,在资金、土地、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考核体系的完善及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新兴地区从装配、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低端环节向技术研发、品牌建设、销售服务等高端环节攀升,从注重发展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扶持宋村镇、俚岛镇、桃村、沙河、土山、朱桥等24个镇(县)发展。各重点镇应立足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宜居性生态景观优势,依托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快速壮大自身规模和经济实力,成为烟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按照宜居城镇的要求,提高重点镇建设的层次和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因地制宜制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建设标准。加快重点镇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外联系的快捷通道。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引导资金、项目等各类资源向重点镇倾斜,增强重点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和牵引功能。通过产业集聚和吸纳周边地区乡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培育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和承载人口的重要增长极。
[1] 山东统计年鉴2011 [Z].中国统计出版社.
[2]烟台统计年鉴2011 [Z].烟台统计局出版社.
[3]威海统计年鉴2011 [Z].中国统计局出版社.
[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M].商务印书馆,2003.
[5]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年福华,姚士谋,陈振光.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地理科学,2002,22(5):568-573.
(编辑:董 蕾)
2014-10-15
景建军(1982-),男,山西吕梁人,山东行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规划。
F207
A
2095-7238(2014)11-0071-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4.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