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4-09-12朱琳郑爱文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4期
关键词:动态监测经济效应流动人口

朱琳+郑爱文

内容摘要:宁夏流动人口近三年来急剧增加,流动人口来源广泛而分散,新生代中青年成为主体。总体来看,流动人口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制不健全以及流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对经济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必须采取户籍改革以及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积极作用,降低负面影响。

关键词:流动人口 经济效应 动态监测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涌现出大量流动人口,从最初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发展到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而引起的人口迁徙,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占常住人口比例逐年提高,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人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城镇化以及他们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正效应,是发展社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宁夏的基本情况与数据来源

(一)宁夏总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宁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总人口与流动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底宁夏总人口达到655万人,与“五普”时的549万相比,增加106万人,增长16.2%。据统计,宁夏近年来外出农民工年均保持在70万人左右,全区范围内居住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了153多万人,外省流入宁夏的务工经商人员也呈逐年增长态势。农民工已经成为宁夏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这些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进城以务工经商为主,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宁夏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全区18个县(市、区)组织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分层、分阶段与流动人口成比例的抽样方法,实际调查了在流入地居住1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流动人口4000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996份,有效率达到99.9%。调查对象及其随同流动的家庭人口共13538人,样本比例较大,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宁夏流动人口现状及其特点

(一)人员构成以新生代中青年为主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以新生代中青年居多,平均年龄为24.7岁,其中农业户口占到87.8%。“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数随父辈来到城市,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习惯了城市生活,即使由于经济局势的暂时波动机会不多,也不愿意返乡务农,呈现长期居住趋势;他们普遍对自己的未来具有规划,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二)流动范围主要为区内流动

表1为宁夏2011-2013年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比较。从流动人口的活动范围来看,近年来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外流转向内流,总体呈现跨省流动人员逐年减少,区内跨市和市内跨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归因于区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首先,受经济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量下降,导致部分当年去这些地方打工的流动人口回流。其次,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列入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主体功能区之一。最后,2012年宁夏获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区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银川市为中心的沿黄城市带建设步伐加快,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了部分流动人口就近转移就业。

(三)跨省流入人口来源分散且就近流动趋势明显

宁夏跨省流入人口中,地区来源比较广泛,遍及全国各个省份,其中甘肃、陕西、河南、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河北八省占流入人口总量的40.6%。随着宁夏就业环境的改善,地理位置靠近以及地域文化的相似性,吸引了本区和周边省份的劳动力就近转移,仅陕西、甘肃两省就占流入人口总量的23.5%。特别是由于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人口的流动迁移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流动人口中穆斯林人口占很大比重。

(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图1为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显示图。流动人口的生活不稳定性以及流动性等特点,使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居民相比普遍不高,在流动人口中主要以初中及以下学历程度为主,有大中专教育经历的占7.1%左右,接受初中以下教育的占66%,未上过学的人数占15.9%。从民族来看,回族农村户口流动人口接受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最高,非农户口接受教育程度与汉族差别不大。调查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流动人口就业和收入的影响较大,工资收入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五)从事行业以第三产业居多

抽样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就业情况较好就业率较高,其中77.1%的人处于就业状态,0.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7.6%的人无业,14.2%的的人操持家务,0.3%的人退休。无业及失业人员仅占8.5%。主要从事个体经营或就业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自营劳动者(47.6%)和雇员(42.5%)两者占到流动人口就业人员的90.1%,雇主身份的流动人口只占8.7%(见图2)。个体工商户(44.8%)和私营企业(21.5%)占流动人口就业单位的66.3%,外企占比为0.2%,集体企业(2.0%)和机关事业单位(2.7%)占比非常低。

(六)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职业范围广泛,在八大类职业中都占一定比重。这些人口中的64.63%集中在零售业、农林牧渔、建筑和住宿餐饮业四个行业,其中主要集中在批发业。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员占29.39%,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员占13.38%,从事建筑业的人员占11.11%,从事住宿餐饮业的人员占10.75%,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只占4.8%,而经商(23.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13.8%)、其他商业服务业人员(12.8%)、餐饮(9.1%)和建筑(7%)等五大职业的综合占比高达66%以上。endprint

(七)工资待遇水平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2013年5月上旬开展的流动人口收入情况调查显示,2013年4月就业流动人口的平均工资收入为3287.8元,同比增长 4.9%。宁夏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月工资水平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月收入5000元的人员占5.1%,月收入4000元的人员占6.4%,月收入3000元的人员占15.6%,月收入2000元的人员占 13.9%,月收入1500元的人员占 7.4%,月收入1000元的人员占4.8%。收入水平在1500-3000元的流动人口占36.9%,收入水平在3000-5000元的流动人口占27.1%。

(八)流动人口以租住房屋为主

由于工作的变动性较强,还有受工资收入水平的限制,流动人口一般以租住私房为主,租住私房的占比高达60.7%,但随着流动人口在本地长期发展和积累,目前也有18.3%的自购房和12.3%的自建房(见表2)。

(九)流动人口很难获得城镇职工医保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很难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加了的只占8.4%(见图3)。在报销方式调查中,有3660人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有8.4%的人明确做了回答,回应了这个问题的人中,有64.6%的人先付费后报销,26.5%的人付费时直接减免,有8.9%的人不清楚报销方式。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加快了宁夏与全国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市场理念深入人心

人口的流动可以较好地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和技术沟通,增强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流动人口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落后闭塞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农村人口的正常有序流动,以及向大城市涌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集中,人口的流动必然带来市场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将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带动当地商业活动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为城市提供了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

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人员队伍,而且能够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缓解劳动的供求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劳动力的短缺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城市中存在着用工荒与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富余劳动力对许多岗位要么不愿意干,要么干不好,如一些“脏、累、重”待遇又不高的行业如建筑、化工、纺织、保洁等,而这些行业往往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行业。

(三)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城市的市政建设

为了解决进城农民和大量城区间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促使城市不断投入资金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宁夏各城市近年来普遍开展的新区建设,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平罗等一批城市新区相继建成,与此同时,各地加大老城区、旧街巷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服务功能,陆续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垃圾、污水处理、园林绿化、休闲广场等市政和公用设施,先后对30多个重点小城镇实施了环境卫生、镇容镇貌、美化亮化综合整治和特色街区改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正在培育成长。

(四)外出务工可以增加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中外出打工的收入往往高于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成为家庭中收入的主要支柱,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资金来源。许多外出民工把收入带回家乡,成为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资金积累和补充,弥补了农村发展资金缺口,缓解了农业资本短缺的压力,扩大了农村资金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环境背景下,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主流,他们多年的打工生活往往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信息,他们的创业活动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升级。

(五)人口流出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

在生活贫困和技术水平约束下,广大农民大多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资源环境的索取较多,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人口的外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养育。在生活方式上,回流资金带动了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许多农民用上了沼气、液化气或煤,不再上山砍柴,植被得到了保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由于人口流出大量农田闲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持。而且,城市化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由粗放走向集约,也便于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和综合利用各项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设施利用效率,降低人均成本,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

(一)对农村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大量外流的影响除了能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之外,也同时造成了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迁,造成现存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多数农村中仅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致使农村中对劳动强度要求较高的生产因为缺乏青壮劳力而逐渐消失,甚至即使国家明确规定不得随意荒芜土地,但是迫于现实影响,许多农业用地不得不被迫荒芜,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其次,现在大多数人口流动大的乡村只剩下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较低的老年人,他们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掌握较慢,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阻力,而头脑灵活、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年人往往都去大城市打工,他们已经不适应农村生活,更不愿意返乡继续从事纯农业生产,这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于人口的日益减少,消失的村庄越来越多,农村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因此而难以开展,“幸福村庄”建设的本意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从实施情况来看,许多建成的漂亮的街道、楼房却大多数空置。endprint

(二)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首先,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之间的不协调性凸显。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资源负担加重,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病成为许多大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其次,人口数量激增,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城市管理能力有限,给城市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污染逐年严重。再次,受社会大氛围的影响,农村人口倾向于涌入城市,甚至许多人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好奇,并没有能适应大城市的能力和素质,更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只是随大流进入城市,他们没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也不高,无法在城市立足,又不愿意返回农村只好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对策建议

(一)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建立完善的人口迁移管理体制,推行城乡统一的居住证制度,适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探索放开现有的城市落户限制,可以首先以举家迁徙的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年限为标准,允许具备一定条件、有较好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并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使流动人口能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针对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并已经居住一定年限,收入中等偏下的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房产主管部门要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员管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配合公安机关针对出租房进行登记备案管理,提升租住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全面完善的房屋买卖租赁信息。给予流动人口更多的政策倾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流动人口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并有权享受等同市民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群众出行成本。

(三)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也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由政府出面免费给予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更高的工资收入。

(四)实现流动人口动态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人口流动应该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但现实情况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等情况,此时人们的判断极易出现偏差,流动出现盲目性,其结果,既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和资金,也造成了对交通等公用事业的巨大压力。建立功能完备的动态管理网络或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将不同地区劳动力资源情况、需求情况、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全国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劳务需求信息。加强就业指导、介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作用,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逐步形成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形式的社会化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五)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流动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遍布城市的大小社区承担着人口登记、信息采集、各类社会福利和救济的落实等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实现社区就近管理,使社区成为向流动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一窗口显得非常必要,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和提高流动人口居住的稳定性。通过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普法宣传,逐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市民意识,培养其对社区乃至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掌握流动人口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能够更加了解,这将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伟斌.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M].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2.王锋.宁夏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M].西北人口,2006(5)

3.王国栋.流动人口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M].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

4.何勇,张本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M].宏观经济管理,2014(1)

5.李伟强.流动人口存在的必然性、正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M].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3)

6.朱韵洁,何浩亮.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建议[M].经济与管理,2009(4)endprint

(二)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首先,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之间的不协调性凸显。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资源负担加重,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病成为许多大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其次,人口数量激增,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城市管理能力有限,给城市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污染逐年严重。再次,受社会大氛围的影响,农村人口倾向于涌入城市,甚至许多人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好奇,并没有能适应大城市的能力和素质,更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只是随大流进入城市,他们没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也不高,无法在城市立足,又不愿意返回农村只好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对策建议

(一)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建立完善的人口迁移管理体制,推行城乡统一的居住证制度,适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探索放开现有的城市落户限制,可以首先以举家迁徙的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年限为标准,允许具备一定条件、有较好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并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使流动人口能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针对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并已经居住一定年限,收入中等偏下的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房产主管部门要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员管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配合公安机关针对出租房进行登记备案管理,提升租住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全面完善的房屋买卖租赁信息。给予流动人口更多的政策倾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流动人口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并有权享受等同市民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群众出行成本。

(三)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也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由政府出面免费给予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更高的工资收入。

(四)实现流动人口动态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人口流动应该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但现实情况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等情况,此时人们的判断极易出现偏差,流动出现盲目性,其结果,既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和资金,也造成了对交通等公用事业的巨大压力。建立功能完备的动态管理网络或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将不同地区劳动力资源情况、需求情况、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全国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劳务需求信息。加强就业指导、介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作用,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逐步形成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形式的社会化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五)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流动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遍布城市的大小社区承担着人口登记、信息采集、各类社会福利和救济的落实等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实现社区就近管理,使社区成为向流动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一窗口显得非常必要,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和提高流动人口居住的稳定性。通过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普法宣传,逐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市民意识,培养其对社区乃至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掌握流动人口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能够更加了解,这将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伟斌.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M].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2.王锋.宁夏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M].西北人口,2006(5)

3.王国栋.流动人口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M].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

4.何勇,张本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M].宏观经济管理,2014(1)

5.李伟强.流动人口存在的必然性、正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M].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3)

6.朱韵洁,何浩亮.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建议[M].经济与管理,2009(4)endprint

(二)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首先,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之间的不协调性凸显。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资源负担加重,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病成为许多大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其次,人口数量激增,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城市管理能力有限,给城市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城市污染逐年严重。再次,受社会大氛围的影响,农村人口倾向于涌入城市,甚至许多人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和好奇,并没有能适应大城市的能力和素质,更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只是随大流进入城市,他们没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也不高,无法在城市立足,又不愿意返回农村只好游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对策建议

(一)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建立完善的人口迁移管理体制,推行城乡统一的居住证制度,适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探索放开现有的城市落户限制,可以首先以举家迁徙的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年限为标准,允许具备一定条件、有较好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并及时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使流动人口能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针对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并已经居住一定年限,收入中等偏下的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房产主管部门要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员管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配合公安机关针对出租房进行登记备案管理,提升租住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全面完善的房屋买卖租赁信息。给予流动人口更多的政策倾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流动人口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并有权享受等同市民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群众出行成本。

(三)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也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由政府出面免费给予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更高的工资收入。

(四)实现流动人口动态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人口流动应该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但现实情况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等情况,此时人们的判断极易出现偏差,流动出现盲目性,其结果,既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和资金,也造成了对交通等公用事业的巨大压力。建立功能完备的动态管理网络或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将不同地区劳动力资源情况、需求情况、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全国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劳务需求信息。加强就业指导、介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作用,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逐步形成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形式的社会化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五)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流动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遍布城市的大小社区承担着人口登记、信息采集、各类社会福利和救济的落实等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实现社区就近管理,使社区成为向流动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一窗口显得非常必要,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和提高流动人口居住的稳定性。通过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普法宣传,逐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市民意识,培养其对社区乃至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社区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掌握流动人口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能够更加了解,这将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伟斌.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M].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2.王锋.宁夏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M].西北人口,2006(5)

3.王国栋.流动人口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M].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

4.何勇,张本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M].宏观经济管理,2014(1)

5.李伟强.流动人口存在的必然性、正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M].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3)

6.朱韵洁,何浩亮.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建议[M].经济与管理,2009(4)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态监测经济效应流动人口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评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漫画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