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群嵌入与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参与意愿研究

2014-09-12胡新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农户

胡新华

内容摘要:单个农户在农业集群中处于较弱地位,难以跟上集群发展步伐,进而可能扩大集群内的收入差距,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更好地参与农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农户是否加入专业合作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社会互动的视角,分析了集群内的社会互动对农户的信念-期望-机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决策。

关键词:农业集群 农户 专业合作社 社会互动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增强农户力量,使其更好地参与集群发展,并更多分享集群发展的收益。本文拟以DBO理论为指导,探讨农业集群嵌入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意愿的影响。

我国农业集群中农户参与的特征

第一,具有一定的企业性质。农户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农业经济人角色,从事具体经济活动时呈现出偏重于企业的性质,即具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尊重价值规律,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计算生产成本等特点。但存在经营规模小、科技文化素质低、经营兼业化以及无法人地位、经济核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第二,经营行为的随意性和趋同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全面和存在小农意识,作为有限理性的农户往住为求稳而以风险最小为经营准则。选择经营项目时农户一般不愿意冒风险,主要靠周围人的示范和带动,且往往忽视自身或本村具体条件去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这种行为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容易造成大量重复生产,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第三,信息获取能力弱。一方面,面对集群外部市场时由于单个农户缺乏外部网络关系和渠道,市场状况、生产技术、产品变迁等信息难以获取,加之缺乏专业的信息运用能力,从而市场预测、对信息的反应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业集群内部各主体间的沟通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较为缺乏,由于小农户力量薄弱,信息收集及甄别能力远落后于农业企业,常出现小农户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再则,由于受到小农思想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集群内的诚信度和凝聚力不强,加之各行为主体目标函数的不一致,致使集群中流动的信息及知识的真实有效难以确定。因此,农户的经济活动很难有可靠性、可预见性,一旦出现利益冲突集群就会面临解体风险,使集群发展缺乏持续性。

第四,学习能力不高。一方面,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 缺乏长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构,无法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这也导致多数集群是以农副产品的种植、简单生产和加工为核心构建的,其核心竞争力先天不足。

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既使得农户不能很好地分享集群发展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如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将单个农户联合在一起,既可让农户在集群生产中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并强化农户间的合作效力,同时也使得农户有更多力量和机会分享集群发展成果,降低集群中的收入差距,促进集群稳定、均衡发展。

社会互动的DBO理论简介

Hedstrom(2005)在《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基于理想型行动者的DBO理论。D表示期望(Desire),指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发生(或不发生)的预期和欲求。B表示信念(Belief),可被定义为关于世界实际状态的理解,或关于实施某个行动后可能后果的信念。O表示机会(Opportunity),指个人的多个可选择的行动“菜单”。Hedstrom认为,一个行动者实施某项行动的直接原因,就是一系列使行动显得有理由的期望、信念和机会的集合。但Hedstrom也强调:“DBO理论不假设理性行为,而是仅仅假设行动者根据自身的意图进行行动”。理性行动或者经济人假设强调行动者的“最大化效用”,而DBO只承认行动者希望“最大化效用”,而不承认行动者能够达到这种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DBO 理论克服了理性行动假设的局限性。在DBO理论的基础上,Hedstrom把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社会机制纳入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

A——微观层次:个人行动的原因;B——微观层次:个人行动;C——宏观层次:个人行动的社会结果;D——宏观层次:他人行动和外部环境。从 A-B 的过程即为 DBO 理论的核心,这在本质上是个体的社会心理过程。从 B-C 的过程被 Hedstrom 归纳为转换型机制,这其中主要是个人的行动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机制。从C-D是宏观层次的社会环境定型或者结构化。从D-A的过程,Hedstrom称之为情景型机制。我们也可以把D-A 和B-C 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扩散机制的一部分。B-C可以被理解为扩散、传播的早期,个体革新者如何向社会网络传播革新行为;D-A则是扩散的相对后期,革新采纳者群体如何提高扩散的速度。Hedstrom尤其强调社会互动在个人采取行动中的作用,即一个人的信念、期望、机会均受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互动视角下集群内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影响机制

依据DBO理论,一个人之所以会实施某项行动,是受信念、期望和机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受他人行动的影响,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选择。农户参与农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打独斗,以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和所能够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在集群中寻找作用的空间;另一种是加入某个组织(如专业合作社),成为组织中的一员,以组织的名义在集群中寻求发展空间。在前者中农户承担全部的经营利益和风险,而后者农户和别人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同时组织是否纳入某个农户,也要考虑他是否具有组织发展所需的技能(或资源)。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动,可以认为是 A-B 的过程。假设每个农户都有一定技能(即便是最基本的劳动技能),使其有机会在集群中寻找到一个可加入的组织,即假定每个农户都有机会加入某个专业合作社,则他最终会否加入合作社,决定于他的期望和信念的共同作用,这受集群中其他农户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机制可分为两类:

(1)endprint

(2)

其中i指焦点个体,j表示他人。Aj-他人的行动;Di-焦点个体的期望;Bi-焦点个体的信念;Ai-焦点个体的行动。机制(1)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期望,进而影响其行动;机制(2)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信念,进而影响其行动。

他人的行动带来某个人的心理不协调后,会影响该人的信念,尽管这个过程是其他人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机制(1)即为他人的行动影响到焦点主体的信念,从而使其转变行为。农业合作社成立早期,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其重要原因是很多农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社时代,当时的诸多弊端给农户带来了惨痛教训,让部分农户怀疑当前专业合作社最终也难成功。因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并不多。当合作社组织者的努力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时,未加入的农户的信念将逐渐动摇。这其中,信念转变的强烈程度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将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其逻辑在于,我们做出行动A时,如果相信他人做出的行动是有理由的,就会倾向于认为他人的信念是“该行动是有价值的”。在不确定环境中,他人对某个行动的信念,将影响我们的信念,尤其当我们认为他人有更好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我们没有时。则随着采取行动A的人的数量越多,我们也将越强化行动A是有价值的信念(Hedstrom,2005)。

机制(2)显示他人实施的行动A影响焦点主体对行动A的期望,从而使其也实施行动A。对于农业集群中的农户来说,可能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随着他人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将改变专业合作社对焦点农户的吸引力,或使其对合作社的影响力有更高期望,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因而提升。这种机制里有可能存在“一致性”压力,即焦点农户会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因而效仿他人行为。二是通过加入合作社能够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即对于农户来说,最终的利益才是根本的期望,加入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手段。从实际情况看,尤其在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尚不是太多时,后一机制的解释力相对更强。

但从利益角度看,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认为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带来更大利益,这类似于在“加入”与“不加入”这两种行动间取舍,看哪种行动的利益更大,如图2所示。图2表达的是焦点农户的决策树,若其加入合作社,其能够以概率为P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利益r1,但也可能获得更差的收益r2。如果不加入合作社,他的收益为稳定的r3。r2有必要小于r3,这种取舍才有意义。而r2与r3之间的差额,可以假设为加入合作社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特定产品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则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前提要满足:

r1>r3/p-r2(1-p)/p

在不同环境中,对合作社前景认识不同,农户对出现r1的概率p的赋值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也导致有些专业合作社很容易吸纳农户,而有些则难以说服农户加入。

农业集群嵌入对农户参与专业组织的影响

相比于非农业集群,农业集群中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也会影响到农户的行为。第一,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能够专业于特定领域,与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协作,因而其专业化更深入。这为农业合作社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第二,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市场和客户。合作社在集群内往往已拥有众多客户,包括单个农户、其他专业合作社及企业,这确保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风险较小。第三,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获得新的知识和提升组织能力。集群中的组织间合作、知识外溢都为集群主体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知识的引入,也更容易在不同主体间传播,从而为合作社的快速进步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接触到外部网络。农业集群可为合作社建立外部连接搭建多种平台,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和网络关系。

因此,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相对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农户的吸引力更大。但有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受其信念、期望和机会的影响,重要的是把握好集群内的社会互动,为农户加入合作社提供更强动力,影响其信念和期望,通过建立不同类别的合作社为农户创造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即扩大其加入合作社的机会),农户才会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并通过积极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分享更多集群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胡振华,陈柳钦.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唯实,2012(11)

3.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3)

4.彼得·赫斯特洛姆.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陈云松.分析社会学:寻求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机制性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8(5)endprint

(2)

其中i指焦点个体,j表示他人。Aj-他人的行动;Di-焦点个体的期望;Bi-焦点个体的信念;Ai-焦点个体的行动。机制(1)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期望,进而影响其行动;机制(2)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信念,进而影响其行动。

他人的行动带来某个人的心理不协调后,会影响该人的信念,尽管这个过程是其他人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机制(1)即为他人的行动影响到焦点主体的信念,从而使其转变行为。农业合作社成立早期,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其重要原因是很多农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社时代,当时的诸多弊端给农户带来了惨痛教训,让部分农户怀疑当前专业合作社最终也难成功。因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并不多。当合作社组织者的努力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时,未加入的农户的信念将逐渐动摇。这其中,信念转变的强烈程度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将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其逻辑在于,我们做出行动A时,如果相信他人做出的行动是有理由的,就会倾向于认为他人的信念是“该行动是有价值的”。在不确定环境中,他人对某个行动的信念,将影响我们的信念,尤其当我们认为他人有更好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我们没有时。则随着采取行动A的人的数量越多,我们也将越强化行动A是有价值的信念(Hedstrom,2005)。

机制(2)显示他人实施的行动A影响焦点主体对行动A的期望,从而使其也实施行动A。对于农业集群中的农户来说,可能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随着他人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将改变专业合作社对焦点农户的吸引力,或使其对合作社的影响力有更高期望,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因而提升。这种机制里有可能存在“一致性”压力,即焦点农户会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因而效仿他人行为。二是通过加入合作社能够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即对于农户来说,最终的利益才是根本的期望,加入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手段。从实际情况看,尤其在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尚不是太多时,后一机制的解释力相对更强。

但从利益角度看,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认为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带来更大利益,这类似于在“加入”与“不加入”这两种行动间取舍,看哪种行动的利益更大,如图2所示。图2表达的是焦点农户的决策树,若其加入合作社,其能够以概率为P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利益r1,但也可能获得更差的收益r2。如果不加入合作社,他的收益为稳定的r3。r2有必要小于r3,这种取舍才有意义。而r2与r3之间的差额,可以假设为加入合作社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特定产品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则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前提要满足:

r1>r3/p-r2(1-p)/p

在不同环境中,对合作社前景认识不同,农户对出现r1的概率p的赋值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也导致有些专业合作社很容易吸纳农户,而有些则难以说服农户加入。

农业集群嵌入对农户参与专业组织的影响

相比于非农业集群,农业集群中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也会影响到农户的行为。第一,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能够专业于特定领域,与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协作,因而其专业化更深入。这为农业合作社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第二,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市场和客户。合作社在集群内往往已拥有众多客户,包括单个农户、其他专业合作社及企业,这确保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风险较小。第三,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获得新的知识和提升组织能力。集群中的组织间合作、知识外溢都为集群主体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知识的引入,也更容易在不同主体间传播,从而为合作社的快速进步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接触到外部网络。农业集群可为合作社建立外部连接搭建多种平台,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和网络关系。

因此,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相对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农户的吸引力更大。但有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受其信念、期望和机会的影响,重要的是把握好集群内的社会互动,为农户加入合作社提供更强动力,影响其信念和期望,通过建立不同类别的合作社为农户创造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即扩大其加入合作社的机会),农户才会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并通过积极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分享更多集群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胡振华,陈柳钦.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唯实,2012(11)

3.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3)

4.彼得·赫斯特洛姆.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陈云松.分析社会学:寻求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机制性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8(5)endprint

(2)

其中i指焦点个体,j表示他人。Aj-他人的行动;Di-焦点个体的期望;Bi-焦点个体的信念;Ai-焦点个体的行动。机制(1)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期望,进而影响其行动;机制(2)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信念,进而影响其行动。

他人的行动带来某个人的心理不协调后,会影响该人的信念,尽管这个过程是其他人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机制(1)即为他人的行动影响到焦点主体的信念,从而使其转变行为。农业合作社成立早期,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其重要原因是很多农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社时代,当时的诸多弊端给农户带来了惨痛教训,让部分农户怀疑当前专业合作社最终也难成功。因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并不多。当合作社组织者的努力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时,未加入的农户的信念将逐渐动摇。这其中,信念转变的强烈程度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将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其逻辑在于,我们做出行动A时,如果相信他人做出的行动是有理由的,就会倾向于认为他人的信念是“该行动是有价值的”。在不确定环境中,他人对某个行动的信念,将影响我们的信念,尤其当我们认为他人有更好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我们没有时。则随着采取行动A的人的数量越多,我们也将越强化行动A是有价值的信念(Hedstrom,2005)。

机制(2)显示他人实施的行动A影响焦点主体对行动A的期望,从而使其也实施行动A。对于农业集群中的农户来说,可能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随着他人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将改变专业合作社对焦点农户的吸引力,或使其对合作社的影响力有更高期望,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因而提升。这种机制里有可能存在“一致性”压力,即焦点农户会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因而效仿他人行为。二是通过加入合作社能够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即对于农户来说,最终的利益才是根本的期望,加入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手段。从实际情况看,尤其在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尚不是太多时,后一机制的解释力相对更强。

但从利益角度看,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认为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带来更大利益,这类似于在“加入”与“不加入”这两种行动间取舍,看哪种行动的利益更大,如图2所示。图2表达的是焦点农户的决策树,若其加入合作社,其能够以概率为P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利益r1,但也可能获得更差的收益r2。如果不加入合作社,他的收益为稳定的r3。r2有必要小于r3,这种取舍才有意义。而r2与r3之间的差额,可以假设为加入合作社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特定产品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则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前提要满足:

r1>r3/p-r2(1-p)/p

在不同环境中,对合作社前景认识不同,农户对出现r1的概率p的赋值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也导致有些专业合作社很容易吸纳农户,而有些则难以说服农户加入。

农业集群嵌入对农户参与专业组织的影响

相比于非农业集群,农业集群中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也会影响到农户的行为。第一,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能够专业于特定领域,与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协作,因而其专业化更深入。这为农业合作社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第二,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市场和客户。合作社在集群内往往已拥有众多客户,包括单个农户、其他专业合作社及企业,这确保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风险较小。第三,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获得新的知识和提升组织能力。集群中的组织间合作、知识外溢都为集群主体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知识的引入,也更容易在不同主体间传播,从而为合作社的快速进步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接触到外部网络。农业集群可为合作社建立外部连接搭建多种平台,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和网络关系。

因此,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相对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农户的吸引力更大。但有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受其信念、期望和机会的影响,重要的是把握好集群内的社会互动,为农户加入合作社提供更强动力,影响其信念和期望,通过建立不同类别的合作社为农户创造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即扩大其加入合作社的机会),农户才会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并通过积极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分享更多集群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胡振华,陈柳钦.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唯实,2012(11)

3.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3)

4.彼得·赫斯特洛姆.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陈云松.分析社会学:寻求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机制性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8(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合作社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订单+金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设想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