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水平、要素重置对区域TFP差异的影响

2014-09-12关一凡马骏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4期

关一凡+马骏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技术进步、资源配置等从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测度各因素对江苏省区域要素生产率(TFP)差异的影响大小。本文认为技术水平是造成江苏省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但是要素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差异的加大,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拥有最大的进步空间,苏中地区最低,苏南地区的资源配置效应低于苏北,但其对苏南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却远高于苏北,这也是导致苏南苏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TFP 转换份额 产业生产率 要素重置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政府及广大民众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东部沿海较发达的江苏省,同样面临省内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由南向北的梯度差异已成为制约江苏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很多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对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未来经济的增长依旧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但对近几十年来,要素重新配置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强弱一直存在争论(宋长鸣,2011)。刘伟、张辉(2008)等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了二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Clark(1940)、Kuznets(1957)等以要素重新配置为视角,利用39个发展中国家1958-1966年的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过程,认为发展中国家要素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从而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张翼、何有良(2010)等将要素重置效应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对1990-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阶段的变化趋势。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要素配置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理论界质疑的问题之一。经济差异主要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汪锋等,2006),本文以经济发展中比较关键的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对象,采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布局、要素的重新配置等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量化分析江苏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

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分解

本文将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总体,以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布局与产业技术水平为标准,来衡量江苏三个区域的要素生产率差异。经济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生产要素有多种,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资本、能源等,根据研究时考虑的投入要素的多少,生产率测算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测算和多要素生产率测算。根据研究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本文测算劳动单要素生产率,将对产出的测算与劳动力投入的测算联系起来,即把总产出用劳动力要素数量来平均,用每一份劳动力带来的产出的增长来衡量要素生产率,设定考察期为2000-2012年。

(一)要素生产率的横向分解

通过将要素生产率进行横向分解,可以分析各区域与经济总体空间差异形成的原因。假设各地区同一产业部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那么地区的增长率应该等于经济总体(本文中为全省)的增长率。但事实上这二者通常都会存在差异,两者关系可用式(1)来描述:

Ei=E+D (1)

E及Ei代表全省与地区的要素生产率,D表示全省与地区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即“转换(shift)”,“转换”依赖于三种效应,第一,由于特定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不同所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即产业结构效应,记为ISE(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认为i地区的要素生产率等于全省要素生产率加上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所引起的差异;第二,由于不同地区同一产业生产率水平不同所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即产业生产率效应,记为IPE(Industrial productivity effect),若一个地区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越大,则IPE越大;第三,由于i地区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要素的效率不同所导致的要素生产率差异,即要素配置效应,记为 RAE(Resource allocation effects),一个地区对生产率水平越高的产业分配的要素资源越多,则RAE越大。

记全省要素生产率为TFP:

(2)

其中Ej、Lj分别表示第j产业的生产总值、从业人数,Rj表示第j产业的劳动力份额比率,∑jRj=1,其中j=1、2、3,代表一、二、三产业,第j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用TFPj表示,。

同理,第i地区的要素生产率表示为TFPi,,由于本文所选目标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因此i=1,2,3,记:

ISE=∑j(Rij-Rj)TFPj (3)

IPE=∑jRj(TFPij-TFPj) (4)

RAE=∑j(Rij-Rj)(TFPij-TFPj) (5)

全省的TFP为各三个区域的加权平均值,则对于每一个地区:

D=ISE+IPE+RAE=TFPi-TFP (6)

(二)要素生产率的纵向分解

通过将要素生产率进行纵向分解,有助于纵向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任何区域在经历了时间[0,t]后,其要素生产率Et与产业结构等与0时期的要素生产率E0相比总会发生变化:

Et=E0+D△t (7)

仍采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D△t来源于:第一,由各个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产业技术进步效应,记为CIP(Changes i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effects);第二,假设产业部门生产率不变,仅仅由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的整体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记为SEC(Static effect of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第三,由于提高对生产率较高产业的要素配置所造成的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即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记为DEC(Dynamic 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记:endprint

(8)

(9)

(10)

(11)

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的横向分析

将江苏省2000-2012年的数据代入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对于苏南地区来说,要素生产率远高于全省平均要素生产率,且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种效应中,与技术水平紧密相关的产业生产率效应贡献率大于产业结构效应与要素配置效应,2000年以来产业生产率效应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5%以上。

如表2所示,苏中地区近年来要素生产率一直低于全省水平,产业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中为正,但自2008年以来逐渐下降且在2012年变为负值。产业生产率效应均为负值,且大多数年份其对苏中与全省差异的贡献份额达到100%以上。要素配置效应大多数年份为负值,仅在2012年变为正值。

如表3所示,苏北地区要素生产率低于全省水平且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效应与产业生产率效应均为负值,但要配置效应均为正值。

通过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的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苏南苏北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且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中与苏南的差距也在拉大。

第二,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效应均为正值,地区产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各产业内部符合了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比率,因此其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均为正且呈现上升趋势。苏中地区产业结构效应有负有正,2007-2009年较高,但是2010年后又有所下降,并在2012年出现负值,苏中地区需要进一步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以实现综合发展。对于苏北地区来说,产业结构效应一直为负值,产业结构布局远远不如苏南,也不如苏中地区。

第三,苏南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一直为正值,且其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比例较大。产业生产率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素质密切相关,苏南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促进该地区的技术水平,从而导致该地区各个产业的生产率较高,在这方面苏中苏北地区一直与其相差甚远,并且从贡献份额上看,产业生产率效应是造成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苏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历年来均为正值,但其贡献份额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快,产业生产率效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导致要素配置效应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要素配置已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调整要素配置已经不能够明显地带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反观苏中地区,2000-2011年均为负值,2012年转为正值但仍较低,说明苏中地区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要素的效率较低,要素的重新配置反而拉大了苏中与全省平均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而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12年来均为正,数值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且近年来超过苏南地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江苏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生产率水平。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水平由该地区产业内部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决定,因此江苏三个区域不同的产业技术水平是导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以苏北的要素配置效应进步最大,说明苏北地区的要素调整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且其要素调整与苏南相比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苏北应抓住这一优势,努力缩小其与苏南的差距。

(二)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的纵向分析

通过对各产业要素生产率效应进行纵向分解,选取2000年为基期,在时间维度上研究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变化,如表4、表5、表6所示。

与基期相比,2012年各地区产业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提高但程度不同,苏南几乎是苏北的2.5倍,且第二、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是造成区域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差别的主要原因。江苏三个区域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差别均较大,且差异程度接近一致,而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效应较低且差异不大。

从数值上看,江苏三个区域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没有技术进步效应大,但是三地区各自的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仍有相当大的差异,苏南是苏北的2倍多,第一产业的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值,说明随着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对第一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是负面的。三个区域第二产业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差异不大,但苏南地区第三产业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接近苏北地区的3倍。说明在考察期内,苏南地区第三产业通过将劳动力向生产率增长较快的第三产业内流动,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整体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而苏北地区这一效应较慢,虽然在前文的横向分析中,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逐年增大,但其对第三产业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增长却较低,12年来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使得整体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向第三产业的流动效率仍不能与苏南地区相比。

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考察的是在各产业生产率不断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产业向生产率较高产业流动所导致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二者的综合效应。从表中数字看来,苏南地区这一效率较高,但与苏北地区的差异并没有前两种效应那么大。第一产业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依旧均为负。苏中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高于苏南和苏北,说明苏中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调整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较大,高于苏南地区。然而接下来看第三产业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苏中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比起苏北地区也尚有不足。苏中、苏北地区较低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原因有二:一是产业生产率较苏南地区本就较低,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二是两个区域生产要素由生产率较低产业向较高产业的流动效率本身也较低。

SEC与DEC之和称为要素重置效应(汪锋等,2006)。仅以苏南和苏北为例,图1和图2是两个区域2001-2011年(2012年相对于2000年的变动情况不在此重复分析)技术效应与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苏南苏北技术效应虽然有正有负,但均比要素重置效应大,两个区域第三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技术水平。但是从数值上看,苏南地区要素重置效应变动幅度更大,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着要素生产率。而苏北地区技术效应低于苏南地区,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也较小,不管其值为正还是为负,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不如苏南地区那么明显。

结论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及导致该差异的各因素,认为技术水平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在区域经济差异中扮演了较重要的角色,其对三区域各产业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同,苏南地区虽然总体数值低于苏北,但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要远高于苏北,对苏中地区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低。江苏省在总体协调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促进产业技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扩散,加大苏中苏北地区财政支出中R&D的投入比例、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重要影响因素的投资,以缩小各区域间的产业生产率水平差异。苏中、苏北地区应在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生产率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流动,使生产要素在生产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发挥更大的效力,以求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温杰,张建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0(6)

2.宋长鸣.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6)

3.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4.Clark JM.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5.张翼,何有良.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10(3)

6.汪锋,张宗益,喻冬梅.中国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6)endprint

(8)

(9)

(10)

(11)

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的横向分析

将江苏省2000-2012年的数据代入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对于苏南地区来说,要素生产率远高于全省平均要素生产率,且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种效应中,与技术水平紧密相关的产业生产率效应贡献率大于产业结构效应与要素配置效应,2000年以来产业生产率效应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5%以上。

如表2所示,苏中地区近年来要素生产率一直低于全省水平,产业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中为正,但自2008年以来逐渐下降且在2012年变为负值。产业生产率效应均为负值,且大多数年份其对苏中与全省差异的贡献份额达到100%以上。要素配置效应大多数年份为负值,仅在2012年变为正值。

如表3所示,苏北地区要素生产率低于全省水平且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效应与产业生产率效应均为负值,但要配置效应均为正值。

通过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的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苏南苏北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且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中与苏南的差距也在拉大。

第二,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效应均为正值,地区产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各产业内部符合了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比率,因此其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均为正且呈现上升趋势。苏中地区产业结构效应有负有正,2007-2009年较高,但是2010年后又有所下降,并在2012年出现负值,苏中地区需要进一步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以实现综合发展。对于苏北地区来说,产业结构效应一直为负值,产业结构布局远远不如苏南,也不如苏中地区。

第三,苏南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一直为正值,且其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比例较大。产业生产率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素质密切相关,苏南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促进该地区的技术水平,从而导致该地区各个产业的生产率较高,在这方面苏中苏北地区一直与其相差甚远,并且从贡献份额上看,产业生产率效应是造成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苏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历年来均为正值,但其贡献份额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快,产业生产率效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导致要素配置效应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要素配置已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调整要素配置已经不能够明显地带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反观苏中地区,2000-2011年均为负值,2012年转为正值但仍较低,说明苏中地区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要素的效率较低,要素的重新配置反而拉大了苏中与全省平均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而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12年来均为正,数值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且近年来超过苏南地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江苏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生产率水平。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水平由该地区产业内部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决定,因此江苏三个区域不同的产业技术水平是导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以苏北的要素配置效应进步最大,说明苏北地区的要素调整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且其要素调整与苏南相比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苏北应抓住这一优势,努力缩小其与苏南的差距。

(二)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的纵向分析

通过对各产业要素生产率效应进行纵向分解,选取2000年为基期,在时间维度上研究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变化,如表4、表5、表6所示。

与基期相比,2012年各地区产业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提高但程度不同,苏南几乎是苏北的2.5倍,且第二、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是造成区域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差别的主要原因。江苏三个区域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差别均较大,且差异程度接近一致,而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效应较低且差异不大。

从数值上看,江苏三个区域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没有技术进步效应大,但是三地区各自的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仍有相当大的差异,苏南是苏北的2倍多,第一产业的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值,说明随着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对第一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是负面的。三个区域第二产业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差异不大,但苏南地区第三产业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接近苏北地区的3倍。说明在考察期内,苏南地区第三产业通过将劳动力向生产率增长较快的第三产业内流动,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整体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而苏北地区这一效应较慢,虽然在前文的横向分析中,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逐年增大,但其对第三产业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增长却较低,12年来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使得整体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向第三产业的流动效率仍不能与苏南地区相比。

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考察的是在各产业生产率不断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产业向生产率较高产业流动所导致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二者的综合效应。从表中数字看来,苏南地区这一效率较高,但与苏北地区的差异并没有前两种效应那么大。第一产业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依旧均为负。苏中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高于苏南和苏北,说明苏中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调整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较大,高于苏南地区。然而接下来看第三产业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苏中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比起苏北地区也尚有不足。苏中、苏北地区较低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原因有二:一是产业生产率较苏南地区本就较低,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二是两个区域生产要素由生产率较低产业向较高产业的流动效率本身也较低。

SEC与DEC之和称为要素重置效应(汪锋等,2006)。仅以苏南和苏北为例,图1和图2是两个区域2001-2011年(2012年相对于2000年的变动情况不在此重复分析)技术效应与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苏南苏北技术效应虽然有正有负,但均比要素重置效应大,两个区域第三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技术水平。但是从数值上看,苏南地区要素重置效应变动幅度更大,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着要素生产率。而苏北地区技术效应低于苏南地区,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也较小,不管其值为正还是为负,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不如苏南地区那么明显。

结论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及导致该差异的各因素,认为技术水平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在区域经济差异中扮演了较重要的角色,其对三区域各产业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同,苏南地区虽然总体数值低于苏北,但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要远高于苏北,对苏中地区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低。江苏省在总体协调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促进产业技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扩散,加大苏中苏北地区财政支出中R&D的投入比例、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重要影响因素的投资,以缩小各区域间的产业生产率水平差异。苏中、苏北地区应在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生产率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流动,使生产要素在生产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发挥更大的效力,以求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温杰,张建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0(6)

2.宋长鸣.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6)

3.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4.Clark JM.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5.张翼,何有良.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10(3)

6.汪锋,张宗益,喻冬梅.中国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6)endprint

(8)

(9)

(10)

(11)

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的横向分析

将江苏省2000-2012年的数据代入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对于苏南地区来说,要素生产率远高于全省平均要素生产率,且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种效应中,与技术水平紧密相关的产业生产率效应贡献率大于产业结构效应与要素配置效应,2000年以来产业生产率效应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5%以上。

如表2所示,苏中地区近年来要素生产率一直低于全省水平,产业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中为正,但自2008年以来逐渐下降且在2012年变为负值。产业生产率效应均为负值,且大多数年份其对苏中与全省差异的贡献份额达到100%以上。要素配置效应大多数年份为负值,仅在2012年变为正值。

如表3所示,苏北地区要素生产率低于全省水平且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效应与产业生产率效应均为负值,但要配置效应均为正值。

通过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的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苏南苏北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且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中与苏南的差距也在拉大。

第二,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效应均为正值,地区产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各产业内部符合了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比率,因此其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均为正且呈现上升趋势。苏中地区产业结构效应有负有正,2007-2009年较高,但是2010年后又有所下降,并在2012年出现负值,苏中地区需要进一步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以实现综合发展。对于苏北地区来说,产业结构效应一直为负值,产业结构布局远远不如苏南,也不如苏中地区。

第三,苏南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一直为正值,且其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比例较大。产业生产率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及劳动力素质密切相关,苏南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促进该地区的技术水平,从而导致该地区各个产业的生产率较高,在这方面苏中苏北地区一直与其相差甚远,并且从贡献份额上看,产业生产率效应是造成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苏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历年来均为正值,但其贡献份额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快,产业生产率效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导致要素配置效应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要素配置已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调整要素配置已经不能够明显地带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反观苏中地区,2000-2011年均为负值,2012年转为正值但仍较低,说明苏中地区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要素的效率较低,要素的重新配置反而拉大了苏中与全省平均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而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12年来均为正,数值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且近年来超过苏南地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江苏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生产率水平。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水平由该地区产业内部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决定,因此江苏三个区域不同的产业技术水平是导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以苏北的要素配置效应进步最大,说明苏北地区的要素调整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明显,且其要素调整与苏南相比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苏北应抓住这一优势,努力缩小其与苏南的差距。

(二)各地区产业生产率效应的纵向分析

通过对各产业要素生产率效应进行纵向分解,选取2000年为基期,在时间维度上研究区域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变化,如表4、表5、表6所示。

与基期相比,2012年各地区产业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提高但程度不同,苏南几乎是苏北的2.5倍,且第二、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是造成区域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差别的主要原因。江苏三个区域第二、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差别均较大,且差异程度接近一致,而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效应较低且差异不大。

从数值上看,江苏三个区域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没有技术进步效应大,但是三地区各自的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仍有相当大的差异,苏南是苏北的2倍多,第一产业的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值,说明随着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对第一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是负面的。三个区域第二产业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差异不大,但苏南地区第三产业静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接近苏北地区的3倍。说明在考察期内,苏南地区第三产业通过将劳动力向生产率增长较快的第三产业内流动,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整体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而苏北地区这一效应较慢,虽然在前文的横向分析中,苏北地区要素配置效应逐年增大,但其对第三产业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增长却较低,12年来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使得整体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向第三产业的流动效率仍不能与苏南地区相比。

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考察的是在各产业生产率不断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产业向生产率较高产业流动所导致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二者的综合效应。从表中数字看来,苏南地区这一效率较高,但与苏北地区的差异并没有前两种效应那么大。第一产业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依旧均为负。苏中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高于苏南和苏北,说明苏中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调整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较大,高于苏南地区。然而接下来看第三产业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苏中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比起苏北地区也尚有不足。苏中、苏北地区较低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原因有二:一是产业生产率较苏南地区本就较低,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能产生明显效果,二是两个区域生产要素由生产率较低产业向较高产业的流动效率本身也较低。

SEC与DEC之和称为要素重置效应(汪锋等,2006)。仅以苏南和苏北为例,图1和图2是两个区域2001-2011年(2012年相对于2000年的变动情况不在此重复分析)技术效应与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苏南苏北技术效应虽然有正有负,但均比要素重置效应大,两个区域第三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技术水平。但是从数值上看,苏南地区要素重置效应变动幅度更大,在更大的范围内影响着要素生产率。而苏北地区技术效应低于苏南地区,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也较小,不管其值为正还是为负,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不如苏南地区那么明显。

结论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江苏三个区域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及导致该差异的各因素,认为技术水平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在区域经济差异中扮演了较重要的角色,其对三区域各产业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同,苏南地区虽然总体数值低于苏北,但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要远高于苏北,对苏中地区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低。江苏省在总体协调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促进产业技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扩散,加大苏中苏北地区财政支出中R&D的投入比例、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重要影响因素的投资,以缩小各区域间的产业生产率水平差异。苏中、苏北地区应在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生产率的同时,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流动,使生产要素在生产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发挥更大的效力,以求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温杰,张建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0(6)

2.宋长鸣.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产业经济研究,2011(6)

3.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4.Clark JM.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5.张翼,何有良.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10(3)

6.汪锋,张宗益,喻冬梅.中国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