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血管生成素-1与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2014-09-12陈朝军
陈朝军
胚胎的种植与发育有三个重要的阶段, 定位、黏附, 侵入及血管的形成。胎儿及胎盘血管发生异常或受害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从而导致自然流产[1]。Ang-1是一种在血管生成与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 在其作用下胎盘绒毛的血管快速增生形成[2]。为了研究Ang-1的表达与RSA之间的相关性, 特选取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1例RSA患者, 采集患者的绒毛膜组织并将对其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1例RSA患者和健康的人工流产患者39例, 其中
对照组患者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24.7±12.1)岁, 由于意外受孕需要人工终止妊娠的早孕健康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39岁, 平均年龄(24.9±13.3)岁, 既往自然流产次数≥2次,排除解剖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凝血因素及免疫因素, 孕龄在12周内的早期自然流产。两组患者的年龄, 孕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收集的两组患者绒毛膜组织标本制作成厚度为6 μm的石蜡切片, 将脱蜡水化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将石蜡切片放在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中进行5 min的高压修复然后冷却, 在免疫前将非特异性抗原用血清封闭, 同时内源性过氧化酶用3%的H2O2阻断。将抗Ang-1多克隆抗体稀释400倍, 保持温度4℃进行培育, 染色用羊抗兔抗体和3, 3-二苯基联苯胺、复染用苏木红, 然后进行脱水、透明、封片等常规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绒毛膜组织上的Ang-1的表达阳性率(阳性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出现在绒毛膜上皮细胞上, 染色越深阳性率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检测后, 自然流产组Ang-1的阳性率92.16%明显高于人工流产组阳性率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检测后的Ang-1的表达情况[n (%)]
3 讨论
Ang家族主要包括4个成员:Ang-l、Ang-2、Ang-3、Ang-4, 均为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配基, 其中Ang-1是当前研究较多的一种蛋白质因子。Ang-1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周细胞分泌, 在胚胎期血管间质和成人的子宫内膜、卵巢、前列腺等组织中表达[3]。妊娠从胚泡着床开始就需要新生血管的不断产生和丰富的血液营养供应, 新生血管的发育和胎盘血管网络的构建以及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对正常妊娠的维持关系重大。如果胎盘血管网络发育不健全, 对胚胎及胎儿的血流供应障碍, 影响胚胎的发育与存活, 从而导致胚胎死亡及流产[1]。
RSA的病因复杂, 目前认为有解剖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凝血因素及免疫因素等, 除了遗传因素外, 目前对RSA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各种病理因素所致的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胎盘-胎儿的血流灌注量不足, 导致胚胎发育障碍而流产。Ang-1促进血管网形成、血管管腔增粗及血流量增加, 并能维持这种结构的稳定[3], 是维持胎儿血液供应的重要因子。焦贵霞等[4]研究显示, 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Ang-1的表达低于健康人工流产蜕膜。沈寅琛等[1]研究认为自然流产组绒毛膜组织中Ang-1的表达高于人工流产组, 林文雄等[5]研究显示Ang-1的高表达与病理性血管的形成有关。提示Ang-1的蛋白表达高水平是造成RSA的病因之一。可能的机制为Ang-1的表达过度或受体缺陷则影响胎盘血管网络的正常形成或畸形血管的形成, 使胚胎的血液供应受阻或病理性血管破裂至绒毛下血肿, 从而导致自然流产。
[1]沈寅琛, 甘柏柳, 陆洪波, 等.促血管生成素-1与反复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海南医学, 2013, 24(2):169-170.
[2]沈寅琛.促血管生成素与血管生成及妊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海南医学, 2010, 21(15):111-113.
[3]莫发荣, 滕若冰, 农蔚霞, 等.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绒毛膜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的表达变化及意义.山东医药, 2012, 52(42):40-41.
[4]焦贵霞, 郭宏, 张新东, 等.促血管生成素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对早期妊娠自然流产的影响.山东医药, 2008, 48(5):79-80.
[5]林文雄, 王彪, 苏振民, 等.促血管生成素-1, 2及Tie2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8,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