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
2014-09-12
武汉市第十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武汉 430015
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
吕希俊
武汉市第十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武汉 43001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IL-6、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hs-CRP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hs-CR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疗效,改善心电图,并降低IL-6、hs-CRP,对临床预后有积极影响。
辛伐他汀;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IL-6;hs-CRP
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制为斑块表层突变性破裂、脱落,主要由血栓形成并出现脱落或斑块破裂所导致的心肌缺血或血栓闭塞[1]。另外胆固醇含量、胆固醇脂含量、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均是导致不稳定心绞痛出现的病因。本研究选取我院10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辛伐他汀治疗及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45~82岁,平均(62.14±10.87)岁,均存在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多次发病史。排除合并创伤、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治疗前7d内服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非甾体类药物的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辛伐他丁联合常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常规治疗即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64020046,生产单位:宁夏金太阳药业有限公司),300mg/次,1次/d,3d后将剂量调为100mg,保持1次/d,同时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接受辛伐他丁(国药准字H19980054,生产单位: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20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07,分装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50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状态,心绞痛出现次数相比治疗前下降80%以上;有效:心电图得到一定恢复,即缺血性ST段上升0.05~1.0mV,心绞痛次数发生率相比治疗前下降50%;无效:心绞痛出现次数以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②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态下肘静脉抽取血液样本5ml送入高速低温离心机中,取1ml血清保存于-70°C超低温冰箱,备用。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IL-6、hs-CRP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0%;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hs-CRP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IL-6、hs-CRP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hs-CR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hs-CRP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将CRP作为不稳定心绞痛炎性反应的金标志,因此降低CRP水平也成为治疗的重点。IL-6为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分泌物,能提高心肌细胞的粘附功能,可激发肝细胞产生血浆蛋白原或者CRP等,而血浆原蛋白会加快血栓的形成[2]。另外IL-6可产生蛋白溶解酶,使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分泌加快,缩短了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转化时间,使斑块脱落的几率上升。因此IL-6、hs-CRP两个指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辛伐他汀为土曲霉发酵产物的合成物,具有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调节血脂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的沉淀,或者内皮细胞的炎症敏感度来实现[3-4]。因此辛伐他汀能够在抗炎、降脂的双重作用下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最终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的衍生物,能够阻断受体与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的结合,因此能够对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产生干扰,相关研究显示硫酸氢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强于阿司匹林[5]。另外氯吡格雷抗炎效果显著,可抑制血栓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IL-6、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疗效,降低IL-6、hs-CRP,有利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 张三强,潘苗,刘建庄,等.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808-1809.
[2] 谢艺明,秦玲.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11-113.
[3] 董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17(3):215-218.
[4] 谢宇曦,刘芳.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4):2069-2070.
[5] 陈嘉龙,张珺,温元善,等.氯吡格雷治疗高海拨地区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44-5245.
吕希俊(1979-),男,湖北咸宁人,主治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心血管、急诊。
R541.4
A
1007-8517(2014)20-0050-01
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