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语言研究的史学意义

2014-09-12

山花 2014年8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心智语言学

第一代认知科学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人们的一切表征、物质等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与人的身体经验、思维系统、主观感受无关,接受了“二元论”、“符号主义”、“符号任意性”、“非隐喻性推理”等思想要素。

“二元论”主张身心分离,研究心智。“符号主义”过分强调符号,一切以符号为原则,人类的认知、思维过程是符号形式的运作过程。“符号任意性”则主张符号、意义分离,二者脱节。“非隐喻性推理”主张人们的认知不是基于映射的作用而产生的。王寅教授作了简练精辟且有深度广度的批判,总结为以下五项:

1.世界范畴的客观性和独立性[1]

现实世界中的范畴、推理、语言、句法、关系、意义等都不是自治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不独立于人的意识,而是通过人的主观作用被认识的,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

2.人类思维的分离性和镜像性[1]

人们的范畴划分、概念、心智思维、推理、意义等与身体不是分离的,都是基于人身体的实践性体验,但客观世界并不是镜像般地反映到心智中来的。它们只是身体与客观外部世界互动的产物。所以“如灯取影”、“如镜取样”的认知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

3.心智结构的非隐喻性和原子性[1]

人们的心智思维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概念在大脑中并不是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所以,人们天生的心智结构是心理经验的基础,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这必然要超出对于现实的直接映射,由经验形成,其形成过程是运用隐喻映射、换喻对比、转喻联想等方式,使人类不断形成复杂抽象概念的沉淀性产品。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具体化的得力的认知工具,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的必然产物。

4.概念结构的符号性和对应性[1]

概念结构与外部世界不是直接对应、约定俗成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手段只不过是语义表达形式的来源。不同的人采用不同手段对情景进行概念化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不能像形式主义学派那样用一套符号来精确运算完事,而是在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主观认识建构起来,进而构建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

5.意义系统的固定性和组合性[1]

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在人们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的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模糊性特征。

认知语言学是在体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学科。人类的认知科学沿着描写学派、生成学派、功能学派、认知学派的脚步推移。如果我们把每一阶段的推移过程说成是一场革命的话,那么认知语言学则是对认知科学的一场革命。

第二代认知科学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典型标志就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正是在研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到批判“二元论”等思想要素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所以,体验哲学就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哲学依据。即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第二代认知科学:A.心智的体验性;B.认知的无意识性;C.思维的隐喻性。

(一)心智的体验性

1.人体是世界的本征符号

(1)心智结构来自体验

“从根本意义上说,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也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2]。这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

体验心智观认为:认知本身归根结底是身体经验性之物。这是典型的“体认”特征,即把人的身体经验作为衡量外部世界的基本标准:“近取其身”、“远取诸物”。

(2)概念结构来自体验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体验不但基于身体部位的生理感知,还与人的社交经验息息相关。人们的身体感知是理解客观概念的重要途径,体验是人类认知抽象概念的重要渠道。体验性在人类概念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的概念是建立在身体及其经验的基础之上。身体不仅是认知的载体,而且是认知的母体。

(3)体验是人体的本能

人们所认知的概念和意义基于人的身体经验及其心理现象的交互融合,这种融合是人类通过自身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产品,这种产品只有通过互动才能获得,并持续体验其合理性。

2.世界是人体的象征符号

(1)动觉图式

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且与其息息相关。人们是通过自身的身体感知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作用与世界共容的。人类所得到的知识、心智是我们的身体经验和世界体验的结晶。身体——思想——世界,三者互联,以体验性为纽带。身体与世界互动共存,身体是处于社会文化中的身体,产生体验性;人类通过体验性的身体形成对世界的总体认知。

(2)意象图式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体验性积累和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身体是人们形成抽象概念的底层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起点,集中体验的焦点,心智经验的基点。经验是我们自身在意识和智能,情绪和欲望等生理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征兆。

(3)动觉与意向图式的叠加统一

“人体是世界的符号。世界也是人体的象征符号。人体是一种给世界万物打上他们的激情和欲望的印记的分割与统一的力量[3]。”人们运用身体和思维的联系了解客观世界的具体意义,运用意向图式了解客观世界的抽象意义。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既有动觉图式的一面,也有意向图式的一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对世界产生作用。

(二)认知的无意识性

人的思维至少有95%是无意识的,该理论决定了我们的思维结构。没有无意识的思维,就没有有意识的思维。

1.普通认知状态

认知的无意识性是人们的普遍认知状态,人们对认知中的所思所想没有直接的知觉,大部分的认知、推理、思维都是无意识。有意识的思维是“冰山之巅”、“宇宙之阔”之类的思维而已,而绝大数的思维是在表层无意识之中进行的语言的习得便是这样。

2.特殊认知状态

认知的无意识性告诉我们,人类在各种认知过程中是无法有意识地去知觉的。假如我们下决心非要投入注意力去感知某一个认知过程。其实际认识过程是:这个感知已经无意识地被中断了原来的认知思路,而无意识地又转入了另一个认知系统。

3.原型理论应用

原型概念提供范畴典型。人类的范畴化依据是原型概念,每一个原型就是一个符号成分或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范畴的推理和想象,原型用来描写典型的范畴特征,以及一个范畴及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基于原型的推理和想象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且不为我们所意识,这是共识。

(三)思维的隐喻性

1.以人为本的基础性

人类的心智总是基于身体的体验。隐喻的形成过程总是简单的认知域映射到复杂的目的域,即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通过人类的身体机能运用熟悉和有形的事物来认识一件陌生的、抽象的事情,人们首先获得与身体体验相关的概念域为源认知域,之后进行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映射,即通过一件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认识另一件比较生疏的事件。隐喻思维的本质以及产生的过程是我们自身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只有通过引申才能概念化。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思维、活动中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是我们获得基础隐喻的基本出路。

2.相似意义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以前就指出:“善于驾驭隐喻就意味着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力能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甚至认为识别隐喻相似性的能力是天才的标志[4]。”理解隐喻需基于“相似性”,即相似于外部世界的某一客观特征。

只有相似性,才能实现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和理解;只有相似性,才能使抽象的科学论断成为形象的现实描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相似性是隐喻认知的一条普遍法则。

3.隐喻概念的拓展性

隐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许多科学概念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命名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由互相不一致的多重概念通过隐喻来定义、描述和理解的。跨学科隐喻的交错使用,使不同领域的知识互相渗透,各类科学人才获得共赢。

第三代认知科学

(一)神经认知语言学

神经认知语言学解释了大脑表征、学习、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其理论目标是要实现表达人脑的语言认知能力及其加工过程。

兰姆(Lamb, 1998)[5]是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创立人,他阐述了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为神经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理论及其模式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我国程琪龙教授继承和发展了兰姆的理论模式,他所创立的理论框架[6],更接近语言系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

(二)认知神经模拟研究

Harnad[7]提出了认知再现三层次理论:A.最底层的拟向表征;B.中间层的范畴表征;C.最高层的符号表征。Gardemford提出了与Harnad相对应的三种再现理论:符号再现、次概念再现、概念再现。

三代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

(一)非体验心智研究

1.结构主义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其高峰时发展到其他研究领域。

20世纪50年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分化出新的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这也是乔姆斯基结构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

2.功能主义

功能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韩礼德,他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极大地推动了语篇研究的进程。因功能语言学派是从结构语言学派中演变、派生而来,所以功能主义的实质仍属结构主义的范畴。

3.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康德,他综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主义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官获得经验(经验主义观点);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推理来获得真实世界的知识(理性主义观点)。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康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归纳为客观主义。客观主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

(二)体验心智研究

1.非客观主义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理论”,即既否定客观主义又不走主观主义道路。因此,他们将自己的这种思想称为“experientialism”,王寅教授将其译为“新经验主义”。新经验主义的诠释即为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

2.新经验主义——体验哲学

作为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界碑,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也不再是语言学的分支机构,它已经代表一种学派,其学术观点主要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体验哲学的研究范式已经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脑神经开发研究

认知神经心理学家为了多渠道获取大脑的信息,借助更高级的科学仪器来认识大脑的工作机制。

1.脑电图(EEG)

EEG是一种通过头皮表层的电极来记录和表达大脑内部微小的电变化的技术。我们通过这种技术实现评估和研究的目的,也用来研究大脑内部的活动情况。

2.磁共振成像(MRI)

MRI的原理是利用电磁场让大脑中的原子产生兴奋,这一过程所导致的磁变化被一台磁体所控制检测,检测变化由一台电脑转换成三维图像供观察研究使用。

3.脑磁图(MEG)

MEG技术运用一个超异量子干扰装置来测量脑电活动的磁场变化。它利用磁场信号直接反映脑神经的变化,输出我们所需的相关认知过程,从而辨认大脑皮层认知的先后顺序。

纵观60年语言研究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必然是由认知科学引领时代理论从而快速发展推动的,加之科学仪器的直接介入,使观察大脑的实际运作状态成为可能,这将对认知科学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语言研究的更大、更丰硕的成果。

[1]王寅.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5(6).

[2]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W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Embodied Realism[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2(3).

[3]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5]Lamb, Sydney. Pathways of the Brain: 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Language[M].Amsterdam: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6]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7]Harnad, Stevan. Category Ind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A]. In S. Harnad (Ed.) Categorical Perception: The Groundwork of Cogni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心智语言学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