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2014-09-11赖学精
赖学精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整本书阅
读”;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48—01
1941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 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其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一以贯之地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对“读整本书”的提倡,不得不说是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的回暖。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所在
1. 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它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国内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版本的教材,大多都从该书中节选过片断。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停留在课本上节选片断的阅读,那显然不如阅读整本书带给学生的影响更深远。
2. 培养习惯,增加积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整本书,日积月累地阅读,不止完成了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淀就会深厚起来,也会变成一个学识上、精神上富有的人。
3. 习得语言,发展才能。学生从“单篇短章”的学习中,无法全面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读整本的书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效果就不一样了,它能使学生接触到足够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习得语言,进而发展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1. 由课文引出名著。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节选(改编)自名著,而课文是很好的媒介,是构建学生走进作家和作品的桥梁。根据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课文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可由教材引出对名著的介绍。如,《将相和》改写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故事与《史记》的其他章节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由课文带出对古典名著的介绍。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找来相关的名著读一读,以便了解更多的内容。若是课文内容与名著的一些章节紧密相连,那么教师不仅要介绍名著,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名著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教师就帮助学生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
2. 推荐与交流相结合。教师定期推荐、学生定期交流,都是“整本书阅读”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引人入胜的作品,也可以用概括性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引出要推荐的书。比如,笔者向学生推荐《夏洛的网》一书时,给出这样的推荐理由:平时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蜘蛛、懒惰脏兮兮的猪、猥琐的老鼠,在作者笔下竟成了可爱无比的形象。夏洛用它的智慧和生命,让威尔伯避免了作熏肉火腿的命运,它们的友谊会感动我们每一位读者。学生的交流可通过制作读书卡片的形式来完成,读书卡片上要突出书名、作者、推荐理由、精彩片断等。
3.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起始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读整本书先要阅读作者的简介和序文,因为序文常常讲到作者写书的目的,很多书都是由别人写的序,作序的人会讲到此书的特点,简单介绍此书的内容,或者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指出阅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读了序文,无疑有助于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总体把握和接下来的细读。同时,教师还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而小学阶段的读书,无论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还是性格的塑造都极为重要。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