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校专业设置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014-09-11黄国胜
黄国胜
摘要:我国每年有逾百万大学生毕业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已经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因此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校需要大力度改革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负担;专业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13-03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看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学业、捧着红彤彤毕业证书而找不到工作,心情是何等的难受和煎熬。每年700万名高校毕业生、80%的就业率,等于说有140万应届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超过500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约150所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每年计算机、法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超过30万、15万和1.5万人。
计算机、法学和节目主持人专业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也是当今最时髦的专业,但由于国家的计算机发展和法治进步并不需要每年几十万毕业生的加入,每年需要补充的节目主持人也不多,“产业过剩”也就导致风光专业的就业难。与此相反,全国大中城市每年需要高级保姆至少100万名,但目前只有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家政专业,上规模的高校都不愿意开设该专业,结果家政服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部分高校看不起家政服务行业,是怕影响学校的招牌和声誉,而热衷于开设社会需求已经饱和的计算机、法学专业,结果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失业大军。
1.改革需要高校扫除心理障碍。高校毕业生难就业,有学校、教师、学生和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学校来说,要设置一个专业不容易,所有高校都希望建立在业界有影响的专业,以提高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开设新专业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和勤勤恳恳的教辅人员,需要默默无闻地做好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等工作。同样,弃置一个专业也不容易,大批教师和教辅人员变成待业下岗,花巨资建设的实验室丢了可惜,继续存在又派不上用场,导致改革难于下手。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大多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确定,改革专业设置,需要社会、教师和学校形成共识,需要“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决心。
此外,无论是开设新的专业,或者是弃置原有专业,还需要高校扫除笼罩在脑海中的心理障碍,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马计算机、法学专业,需要勇气和魄力,不痛不痒的修修补补是无法担当重任的。设置社会急需的家政服务业,既需要高校放得下架子和“身段”,也需要学校群策群力,招集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学科教师,更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教学需要的相关实验室。也只有得到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才能培养出集医生、教师、营养师于一体,适应我国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
2.盲目跟风诱发学生进“红牌”。高校专业近年被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红牌”以计算机专业为代表,这些专业名字好听,形象时髦、闪闪发光,高校喜欢开设,学生喜欢报读,但社会需要有其限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了就会造成就业困难。“黄牌”状况一般;“绿牌”则是学生不热衷报读,毕业后薪酬一般、失业率低、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事实上,计算机、生物技术、法学、节目主持人等专业,因为被媒体过度宣传,曾经大红大紫,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报读这些专业,但因为毕业生人数太多,造成积压,就业困难,实在是国家的可惜和浪费,这些专业大都被列为“红牌”专业。地质、港口、船舶、石油和油汽储运等专业,是国家计划设置,但因为媒体、学校宣传不够,没有像计算机那么风光,吸引不到足够多的青年学生报读。由于每年的毕业生不足于应付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变成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从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到,政府、媒体和学校在进行涉及高校专业的信息发放和相关宣传报道时,应该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及其家庭的影响,加入“未来”、“就业”理念,站高一点,看远一些,鼓励和引导青年报读,避免盲目跟风“红牌”,造成浪费。
3.积极引导学生报读“清淡”专业。重庆市有22所本科高校,超过五成院校一窝蜂设置了英语、法学、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所谓热门时髦专业,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学生报读。据披露,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近年的就业困难专业中,正是上述的时髦、热门专业排头位。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人都懂得的经济学中的供求矛盾,供应过多,市场积压,供应过少,“产品价格”被大幅提高。大家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改起来会那么困难,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地质科学、农学等基础专业,社会需求量大,但由于毕业后工作条件又相对艰苦,导致青年学生不愿意报读,成为“清淡”的专业。
许多教育界同事都会热衷于讨论高校道德教育问题,上世纪50年代高校毕业生“一切服从国家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变成教育界的奢望,因为现在的青年考虑自己已经变得很多。从这个角度讲,加强中学和高校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应忽视,而应该大大加强。青年学生的思维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落差,只有在学校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卓有成效、而非简单说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每年有足够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读国家发展急需的“清淡”专业。学校应该解除“心理障碍”,和媒体一起诱导青年学生报读“清淡”专业。触目惊心的就业困难,应该引起政府、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反省和沉思。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复杂且严峻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0万,2012年达到了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直逼700万大关。据测算,未来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仍将在700万上下徘徊。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但高校设置的专业却往往并不匹配,使逾百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各级政府每年都只好例行公事早早发出“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关通知,实施“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组织各类协作体联合开拓就业市场”、“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等措施,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endprint
温家宝同志于2012年将“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写入政府报告,希望能够从77.8%的就业率提高到更高水平。所有高校按照教育部的通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全国2000所高校,都已经成立专门机构,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所有高校都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以创业促就业,组建越来越庞大的就业工作体系。然而,尽管各界高度重视,相关机构、人口竭尽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一直在80%上下沉浮,2008年只有68%。足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复杂和严峻。
1.热衷“播音主持”造成巨大浪费。毕业生所学专业如果是社会所需,且招聘对口、科学,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反之,如果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却没有相关专业,即使学的是“热门”,也可能成为“红牌”,毕业后仍然难于找到工作。目前,全国有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厦门大学等146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每年吸引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由于“播音主持”人才需求并不太大,社会需要量已基本“饱和”,该专业人才的“适用期”又特别长,或者说该行业“代谢率”低,每年有3000名毕业生补充已经足够。1.5万名的毕业生显然超出社会所需,当然会出现就业难和人才浪费问题。
2.跟风设置热门“害惨”毕业生。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全方位进入“快车道”,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重点大学、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一窝蜂都跟风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专业。高校跟风、媒体宣传、青年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报考这些所谓热门专业。但互联网是有其客观市场规模的,不是说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进入相关行业。毕业生超出了市场需要,就会遇到就业难问题。2001年,全国高校中有近300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到目前更增加到700所,导致每年报考法学的高中毕业生人数超过15万。最后结果不言而喻,害惨了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3.家政服务人才缺口逾千万。香港是一个仅有700万人口的国际都市,但接受了30万名外籍高级女佣。菲律宾是香港最主要的女佣来源地,菲国输出的女佣大都能够以集教师、医生、女工于一身的特点,受到香港中上层收入家庭的大力欢迎。香港人也常将能够请到菲律宾高级女佣作为保姆而感到荣耀。按照香港的比例,北京有2000万人口,是香港的三倍,中上层收入的家庭数量庞大,可容纳高级保姆的数量应该是100万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高级保姆月薪都已经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媲美、甚至超过,说明富起来的中国家庭对高级保姆需求数量极大。
江苏省相关部门做过统计,该省未来五年需要的家政服务人数将达到340万人。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结果亦显示,目前国内家政服务业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然而,目前仅有成都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州英华职业学院、上海科利尔高级家政专业学校、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几所高校设立家政学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足千人。一边是市场需要千万的家政服务人员,一边是每年不足千名毕业生,巨大的差距使家政服务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货,学生未毕业,已经被一扫而空,家政专业毕业生月薪也比较高。
目前设置家政专业的高校都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重点院校,但他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媲美清华、北大,显示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是否科学配套,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率。盲目跟风设置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高校,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实事求是、按照社会需要,在市场容量允许的原则下设置专业,则可以帮助毕业生完成他们的梦想。
三、提高就业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近期公布了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也发布世界大学400强榜单,中国的北大、清华和复旦虽然均进入百强,但排名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之后,显示新加坡、香港大学在国际有非一般的影响力。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在评选高校名次中,除重视学术领域研究和成果、国际合作交流水准等项目外,毕业学生就业率亦都列入评选主要项目之一。新加坡和香港的高校之所以在国际上获得较好声誉,与其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毕业生100%的高就业率分不开。
1.世界一流离不开高就业率。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拥有世界最美的校园,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亦享有盛名。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毕业生有较好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每年就业率几乎都达到100%,毕业生不仅不存在就业问题,而且是市场的“抢手货”。该两所大学以毕业生广受欢迎为傲,学生也因为备受关注而更加努力。高就业率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也使学校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每年都吸引了几千名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国家的优秀学生,成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在国际学术界也传为佳话。我国不少著名高校同样享有美丽校园和众多研究成果,缺少的正是“100%就业率”这一块。改革高校学科设置,按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客观设置专业,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过门槛。
2.对症下药杜绝资源错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校只要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就有权设置学校认为必要、社会又需要的专业,亦称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换句话说,学校只需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就可以设置各种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就可。正是因为这个“尚方宝剑”,使部分高校未经深入调查和研究,根据高校本身的资源,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盲目跟风,或者在决定专业设置时缺少“社会责任和服务”这个定位,出现资源错配,结果既害惨毕业生,也给国家和学校造成极大浪费。
事实上,高等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坚持的“培养专门人才”、“科学发展”和“服务社会”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只要忽视“服务社会”这个原则,就可能出现146所高校一窝蜂设置“播音艺术主持”这个社会需求并不太大的专业,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特别困难的现象。高校应该和社会需求(包括市场需求和服务需求)构架一条畅通渠道,把专业和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杜绝专业错配。当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必须一致性的“定位研究”,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严肃、重要课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