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4-09-11郭春,韩静,孙铁民,赵翔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郭春,韩静,孙铁民,赵翔

摘要: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已有的制药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只有及时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各项措施,建立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学体系,才能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措施得力有效,才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关键词: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08-02

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新技术密集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将带来极为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医药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我国现代医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现代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1]。

21世纪以来,全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统计数字表明,全国设置有制药工程类的本科院校从1999年84所增至目前的近300所。但是,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和对需求的满足。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只懂得药物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事业迫切需要既懂得药物合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要懂得机械设备原理,化工原理、车间技术改造等工程技术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即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2,3]。笔者从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就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路、具体措施、组织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沈阳药科大学在充分发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依托制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结合药物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推进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制药精英人才的培育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化学药品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药品的主体,占药品生产和消费的50%以上,化学药品的创新性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化学药品研究的创新研究,需要大量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在长期的创新思维培养、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培养出来的[4]。

我们只有及时调整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各项措施,建立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学体系,才能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准确,措施得力有效,才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以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改革目标,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的改革思路,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合而为一、三元并重的教学模式,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做好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应用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以课程改革为龙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教学条件改善为根本,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创新性、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改革过程中努力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1.教育理念的秉承与更新。必须重新树立“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2.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3.学生成绩、能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实施“全面考核”,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教师参与度与改革积极性的调动。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调动广大任课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特别是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改革,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改革的具体实施计划与方案

项目实施以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在其完成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等遴选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实、有强烈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组建“实验班”,每5~7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专门制定个别学习计划,指导(或允许他们)自主选课、自主听课、自主进入实验室,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到各位导师的专业实验室,自由选题开展科研工作。在四年级时,进行二次分流,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研究生推荐,符合要求者进入硕士阶段以产学研为主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应用型、开发型课题的研究,不符合要求者授予本科学位。项目实施取得一定经验和达到预期效果后,逐步向其他专业推广。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重新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医、药、理、工、文、管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

2.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开展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充分利用学科内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等学术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等,与研究生一起进行科研工作,参加课题组的学术研讨会,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素质。通过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动手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开发、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独创性实验,支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团队探究性实验。提供部分实验内容,允许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查阅文献,提出实验方案,然后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开展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有了理性认识和理解,从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③强化实习基地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现有的生产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和企业分别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科研导师,共同制定教学、科研和生产学习计划,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GMP、企业研发重点、QA与QC和产品生产流程等,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深入学习化学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开设假期短期培训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度在假期增设短期培训班,利用4~5周时间,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创新色彩的新课、讲座、实验、科学研究、工程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集中时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给予足够的学分。endprint

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的侧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以及实施双语教学等,研究基于应用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在专业方向确定、课程层次选择、学习进度掌握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指导(或允许学生)自我设计专业方向和跨专业、跨院系选课,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③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强化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如学生创新实习基地,以实践设计项目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④探索考试改革,建立更加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及期末考试与平时测评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合理利用小论文、分组讨论、课题设计、项目教学、小组作业、辩论等多种考试形式,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⑤以强化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培养学生外交流能力。在药物化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上,鼓励多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加大力度进行教师外语水平的培训,并通过派出国外进修、出国访问学者等方式,促进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对外交流奠定基础。

4.打造精英师资,培育优秀教学团队。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教学团队,采取引进、聘请、培养等多种措施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注重教师国际交流的背景和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聘请行业内优秀企业家、科研工作者、杰出校友做兼职导师,为高素质制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为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和制药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究与开发单位、化学制药企业、医药院校、医药流通和药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化学药物的寻找、研制、开发、生产、工艺改进、药物设计和质量控制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与培养体系。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促进和辐射作用。

这一改革措施经过近3年的实施,其成果在沈阳药科大学已经初见成效,约有40~50名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将从中受益,经验推广后将会有更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药学其他专业的学生受益。成果具体体现在:国家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7%以上。学生能力与素质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认为学生素质优秀,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紧密,创新性较强,有想法,有主见,能对本部门的业务发展提出有效的意见。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2013年全国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制药工程设计三等奖和最佳壁报奖。2013年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学生学术壁报全球总决赛于11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万豪酒店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区选送的唯一学生代表,我校制药工程学院学生黎秋媛参加了决赛,其作品Study on the optimize of the Jet Milling Micronization Technique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获得评委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7):65-70.

[2]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3]李学明,王永禄.徐元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0,26(5):11-14.

[4]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药学教育,2006,22(1):15-16.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序号74)。

作者简介:郭春(1963-),男,药物化学博士,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改造与类药性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省级精品课“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负责人,辽宁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感染药物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畅销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新工艺研究。已完成国家、省、市纵向科研课题各多10余项,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SCI论文25篇);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2部,出版译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民族地区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