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生活实际 提高课堂实效

2014-09-11陈家洪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

陈家洪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知识;紧扣生活实际;提高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07-03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把数学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一、利用生活信息,引出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信息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小明过生日,来了5位小客人,小明很开心。切生日蛋糕时,小明提出问题:怎样切才公平,每位小朋友才分得一样多?引导学生讨论后,请学生来模拟分一分,要求分得一样多……在故事中,在交流中,在实践中,学生最后得出一人分一份,而且每人分得一样多,即“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

又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课始,请同学们讲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同学们边听边看多媒体演示,故事毕,老师自然地抛出问题:乌鸦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瓶子里的水会升高?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出新知。这一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通过类似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促使学生产生想学、乐学数学的动力。

二、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新知

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联系生活情景,在实践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中吃饼的场面:妈妈吃了2份,小红吃了3份,她们一共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小组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给圆涂色,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实践、交流,学生轻松理解了分数加法的算理。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请同学们在纸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类书。然后让学生交流,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记录下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各有多少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有采用画“|”的方法,有采用画“—”的方法,有采用画圆圈的方法,有采用画“正”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得出画“正”的方法最好。本环节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感觉学自己的数学,在欢快的生活情景和活动中体验了数学知识,觉得有滋有味,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挖掘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巩固新知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曾指出:“数学教师应力求‘跳出数学教数学。”其意就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在练习训练中促使学生亲近数学、贴近生活。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这一巩固练习:电话号码中数字从首位起依次满足下列条件:①既是偶数又是质数;②最小的合数;③10以内最大的质数;④最小的自然数;⑤1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大的数;⑥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⑦既是质数又是最小的奇数。“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道综合性练习题,也是和学生生活相关且感兴趣的问题,融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于一体,通过训练,能强化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联系与辨别。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巩固了知识。

比如,教学分数应用题练习巩固这一环节时,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学校乒乓球队参加前两届省传统校乒乓球锦标赛获奖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省传统校乒乓球锦标赛共18人次获奖,其中男运动员获奖人次占4/6,男运动员共获得多少人次?”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校队参加省赛有多少人次获奖?学生A说:“比上届多4人次。”学生B说:“能夺得本届第一名总数的1/10。”教师紧接着问:“要知道学生A预测多少人次,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学生B预测获得多少第一名,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新知

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学习完《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回家调查一年来自家每月的用水情况,求出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并说说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怎么做到节约用水的。又如:学习完《制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后,让学生课后调查本组人员的身高情况并制作一份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从图中发现什么,想对大家说什么。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用眼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心去体验,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生活之美、创新之美。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跟小灵通学数学知识的英语表达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